書名:不用讀完一本書
作者:Pierre Bayard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9年3月3日
a's 評價:★★★
「不用讀完一本書」。這或許是很多人的夢想吧!特別是在面對那些不得不讀卻又乏味無趣的書時。欣喜之餘,心中不免仍是有些忐忑吧!真的...可以不用讀完嗎?
其實,他的論調與村上隆說的《藝術創業論》相仿,他們都認為一個作品的價值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它在整個集體圖書館、藝術史內的定位。意思就是說,一本書成不成功,早在確立主題的同時就已經決定了,內容寫了什麼反倒不是重點,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認為不需要讀完一本書的原因。
單這一點或許還不能說服你,沒關係他還有其他理由。面對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讀者所衍生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即便完整閱讀都不見得能正確接收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想法,遑論看完之後你的腦袋裡頭究竟還記得多少,就算是那些殘存在腦海當中的,永遠也只是你自己表述的那個版本。既然如此,那麼有沒有讀完不就沒差了。
聽來似乎是言之成理。然而,只因為這樣便可以不看完一本書逕自評判嗎?那豈不等於沒聽完別人說的話就急急打斷,這樣難道不是一種斷章取義、未審先判嗎?個人是不太能接受沒看完一本書卻還能高談闊論啦!雖然很清楚真的有某些人是睜著眼在說瞎話。更別提有些書你需要的就是它的內容,我實在不知道如何能夠在不閱讀任何一本管理學教科書的情況下,而能憑空回答兩因子理論是什麼?除非你能通靈吧!
想來想去唯一可行的,大概只有學術圈吧!畢竟學術倫理就是承繼前人的研究成果向下發展的,如果對單一學術領域十分熟悉的話,確實可以不用完整讀完一篇論文,而能了解它的價值所在。
本田直之曾在《槓桿閱讀術》中提到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為要研究一個主題的時候,你不該只看一本書,而是同時閱讀多本講述同一主題的書。先挑出其中一本精讀,至於其他本則可以跳著看,只選讀和第一本不同且感興趣的部分。
理由很簡單,即使談的主題相同,每本書還是會因應所設定的不同讀者群,而在內容上進行調整、刪節。也只有閱讀這許多本,你才有機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觀察一個主題,從中揀拾出對你有意義的部分,自然可以獲得一個比較完整、深入的了解,藉由比對也才更清楚每一本書的評價跟定位。這些不用讀完的其他本,個人以為才是不用讀完一本書的真意,而不是什麼書都可以不用讀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