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書摘] 毒樹煉油

毒樹煉油 綠金趨勢

  提煉生質柴油卻使窮人無糧可食,令有心人開始構思替代方案,也就是從不可食用的植物上提煉生質燃油,目前最熱門的就是痲瘋樹。


摘自:商業周刊 no.1041 (2007.11.5~11)

  油價持續飆高,生質柴油的議題也跟著水漲船高,只是生質柴油最被人詬病的疑慮,莫過於是與人爭糧,雖然暫時緩解了能源問題,卻又因此而減少糧食的供給,在供需法則的運作下,不可避免的也推升了糧食價格,玉米價格的揚升甚至還造成某些中藥材產地轉種的狀況,使得枸杞等中藥材價錢亦隨著高貴起來。只不過糧食是人類要生存下去的基本要件,這種以糧食價格交換油價的作法,或許是資本主義運作的必要之惡,卻可能造成窮人買不起食物,似乎反倒是進一步拉大了貧富的差距。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目前用來提煉生質柴油的作物,多半都是以諸如玉米、甘蔗等糧食作物為主,也因此科學家便開始尋求解決之道,「痲瘋樹」是目前所發現的答案。

  痲瘋樹是一種可在貧瘠土地上生長且不可食用的有毒植物,因而並不會對糧食的種植產生排擠效應,一方面它適合種植的範圍為南北緯 25 度,可以使得非洲的乾旱土地獲得利用,或可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它的提煉成本約為 1 桶 43 美元,相較於其他作物的提煉成本以及目前一桶100美元上下的原油,都要來得低廉許多,如果油價持續走高的話,不失為是一項可行的替代能源,一旦建立起經濟規模,也將能夠有效地抑制產油國對於油價的予取予求。

  台灣也地處適合栽種痲瘋樹的緯度,而目前很多農地每年都有一段休耕期,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就在想或許這些休耕地可以藉由種植痲瘋樹來增加收入。然而,姑且不論它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根據廣州華南植物園吳國江博士的說法,麻瘋樹對於溫度和環境都非常敏感,並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長、開花、結果。華南植物園中種植了多年的麻瘋樹也沒開過花,更別提結果。可見要將痲瘋樹提煉成生質柴油真正商業化,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哩~

圖片來源: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看雜誌] UNIQLO 給我的一些想法



  這一期(No.006)的ICB商業雜誌(International Creative Business)是以UNIQLO 為封面故事,說到 UNIQLO 我的了解其實是挺有限的,唯一能想到的,大概只有去年去東京旅遊之前,有在網路上蒐集了一些相關資訊,發現很多網友都推薦它,原先也打算好好去逛逛的,比較一下看看到底和台灣的成衣連鎖有什麼不同之處?只可惜旅行團給的自由時間實在太短促,除了在前往迪士尼樂園的路途上,曾在東京車站站內有留下那麼一眼之緣之外(如圖),就這麼錯身而過了。

UNIQLO 和 ZARA

  猶記得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當中,曾經提過 UNIQLO 走的是平價奢華(大前研一將之稱為「憧憬自由之丘」)的路線,而在這本雜誌中提到,它雖然是強調高質感,但卻沒有跟隨著時裝的流行腳步,而是走類似於 Giordano 的簡化路線,以銷售不易退流行的基本款為主,這會讓我聯想到另一家近年來也常常被當作案例討論的成衣廠商-ZARA。

  兩家廠商同樣都是在挑戰流行的概念,只不過 ZARA 的作法是做得比流行產業更徹底、更快,透過一貫的設計、製作、銷售流程,搶先在其他時裝廠商還沒推出商品之前,將流行的元素以最快的速度呈現在消費者的眼前,提供最新鮮且最多樣化的服裝選擇。而 UNIQLO 的成功則是在於對流行提出反思,它和 ZARA 雖然都是將所有的製程一手包辦,不過兩者將生產的主控權抓在手上的目的卻是大異其趣的,ZARA 所考慮的是生產時效性,而 UNIQLO 雖說是生產具高質感但不易退流行的基本款商品,但焦點卻是放在縮減成本上,它將工廠移往中國大陸,為的就是希望能以較低的價位供應高品質的服裝給消費者。

  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流行,當然也表示它是一種普遍性很高、難以被打破的價值觀,然而市場永遠都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對流行不以為然的人,我想也應該不在少數。創新不外乎就是要去顛覆、打破現有的概念,問題之所在往往也是機會之所在,它總是存在在那邊的,也一定會有很多人都看到這樣的機會,只是每一個人因背景的相異,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思考或因應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ZARA 選擇和流行比快,UNIQLO 則是反璞歸真,回歸到穿衣的基本,黎智英說:「成功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創新」,兩個都成功了也或許代表了創新的可行方案是可以不只一種的,或者也表示除了方向之外,還有其他需要重視的關鍵。

品牌和設計師

  在這個封面故事當中,另外也提到了一位設計師-佐藤可士和,他在 UNIQLO 的地位,相當於原研哉之於無印良品。日本廠商似乎是非常擅長於創造「名人」,不只是在實體商品的設計上如此,在遊戲的設計上也是,諸如「太空戰士之父」坂口博信、「超級瑪利之父」宮本茂等等,都是很多遊戲迷耳熟能詳的名字。其他像是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電視冠軍》中,不也都產生了許多的名人和名物嗎?「尊重專業」在日本人文化當中,似乎是很重要的一環。

  反觀台灣,這樣的情況好像比較少見,也許是擔心名氣一旦被養大了,價碼可能會跟著水漲船高,廠商們即使是得了一些國際設計大獎,很少會特意去強調設計師,當然興許是媒體覺得報導這些沒有爆點,觀眾不感興趣,雖然嘴巴都說「行行出狀元」,其實大家心裡頭真正關注的還是賺最多錢的那個狀元。

96年9月、10月 統一發票中獎號碼

特 獎
41292387

頭 獎
32971009
39376966
50336841


祝大家中獎!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戰爭論圖解

書名:戰爭論圖解
作者:是本信義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3.9
a's評價:★★

  克洛塞維茲的這本《戰爭論》,手邊其實有左岸出版的完整譯本,雖然我也一向認為像這種經典的作品,要嘛就不要讀要不讀直接K原著,否則除非你跟解讀者對事情有著相同的看法,不然讀完之後可能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所吸收的是原作者的想法還是編者自己的觀點,更何況一部經典之所以經典,往往也表示當你處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情緒去讀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啟發,這是解讀書很難提供的。所以啦,類似「幫你讀經典」、「xx本非讀不可的xx學經典」這類的書,我通常都是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然而,整本書總共1000多頁,著實是厚了點,叫人望之而生懼,才想說偷個懶先讀一下是本信義所寫的這本《戰爭論圖解》,稍稍品嚐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值得一讀。果然!人還是不能偷懶的,經由別人演繹過之後,我真的沒辦法從那些條列式的解說當中,追覓到克洛塞維茲的思想脈絡是什麼,這樣的嘗試毋寧是失敗的。

  這本書主要是透過一些知名的戰役來說明《戰爭論》書中所提及的作戰觀點,主要是迦太基戰役、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歐陸的戰役以及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戰役為主,號稱是圖解,其實絕大部分也只是一堆該戰役發生的事件流程圖,這種程度的圖解,個人讀來是感覺有點多餘,對內容的理解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倒比較像是用來填充頁數的。

  而原先一本厚厚的書,只簡單整理出32個要點,逐字讀完真的沒有太多衍生的想法,我不確定它是否完全涵蓋克洛塞維茲的完整想法,這個部分或許得等我把那本厚厚的《戰爭論》啃完,才知道了。當初會想唸這本書,主要是某位教授的推薦,他認為雖然同屬西方世界,但歐洲人在商場上的思維邏輯實是異於美國人的,而我們一般在學校所學多是以美國人所撰寫的教材為主,以致於我們的管理思維較偏向美式,而閱讀《戰爭論》有助於了解其中的差異,到底差異何在,目前還沒找到答案,看來將架上那本《戰爭論》啃掉仍是躲不掉的功課啊!

翻譯與校對品質欠佳

  這本書除了內容平平之外,翻譯和校對同樣教人有些無言,比如說 P.154 竟然能將鼎鼎大名的豐臣秀吉錯翻成豐"田"秀吉,實在有些不可思議。而詞彙用字上的統一也有些問題,像是戰爭論的原作者 Karl Von Clausewitz 到底是要翻成克勞塞維茨還是克勞塞維茲,這不都是在開始進行翻譯時就該確定的嗎?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出現莫名的"?"(如P.76第8行, P.161第9行等多處),我在猜那應該是在更動字型的過程中,忘記考慮到日文字的問題,才發生掉字(如P.161第9行的墨?,查了一下應為墨俣)。在在都可以發現這本書在翻譯和校對上的不認真。

  關於這本書的譯者,審視了一下他在封面裡的資歷,翻譯過不少書,算起來也該是位資深的翻譯人員,這樣的翻譯品質無疑讓人搖頭。上網搜尋了一下,在部落格〈動漫筆記本〉,有這樣一篇以譯者姓名為題的文章,這樣寫道:
「一個你需要記得的名字。

下次看到任何日文翻譯書(特別是大然出版的漫畫),請記得翻到版權頁看看翻譯者是誰。

如果是他,你就要小心,你在看的可能不是日本人畫的漫畫,而是看圖說故事編造出來的故事新編.....」

可見這樣的翻譯品質並不是個案,才一抬頭赫然發現架上那本《思考的技術》就是這位小姐翻譯的,不由得開始擔心那會不會是另一本很糟糕的翻譯書。看來以後買書的時候,不單單得注意作者,連譯者都要小心了。

  之前其實也提過幾本翻譯品質不佳的書,「翻譯品質」出差錯到底是該誰來負責?譯者嗎?或許他該承擔大部分的責任,然而出版社在付印之前不該先行進行品質管制嗎?興許是讀者們對於翻譯品質漠不關心,即便翻譯再差勁,仍然沒有幾個人會反彈,出版社自然不當一回事,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可能只有出版社自己知道了。

  不過,不曉得大家是否有發現,不管是哪一類的書籍,翻譯人員多半都是外文科系畢業的,他們往往沒有所翻譯那類書的專業背景,一般的作品也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翻譯到的是一些艱澀的作品,那出來的成品經常是慘不忍賭,也難怪很多外文程度好的人都會建議,可以的話還是直接 K 原文比較好,只可惜自己的外文程度實在是....唉,不說也罷,只好繼續將就了。

  當然這樣的問題也不只台灣才有,前幾天在網路上找資料的時候,也發現 F. A. Hayek 的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有的版本翻為自由憲章,也有人翻成自由秩序原理)在大陸不只一個版本,其中鄧版的翻譯水準就被很多大陸讀者所詬病,同樣的一段文字,鄧版所翻譯的硬是讓人看不懂,但譯者鄧正來可是大陸研究 Hayek 的頂尖學者,可以見得光有專業程度還是不夠的,不然期刊上就不會有那些越看越頭大的英文論文了,還是得有能將艱澀內容寫成淺顯文字的寫作功力輔助,才能成就好的翻譯作品。

  聽我說完這一堆,如果你對這本書還有興趣的話,那不妨先上〈Google圖書搜尋〉搜尋一下,由於Google和城邦之間有合作關係,你可以找到這本《戰爭論圖解》部分頁數的節錄,稍微試讀一下再做決定,比較不會失望。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書與我] 踏破鐵鞋無覓處

  由於黎智英在壹週刊上頭一篇《學做生意》裡寫的一句
「給我的思維方法啟蒙的卻不是經濟學家,而是科學哲學家Karl Popper(1902-1994)。」

牽動了我想要一探這位素昧平生的 Karl Popper 到底是何許人也的好奇心,亦驅使著我展開了一段尋書之旅。只是很奇怪哩~我和我的小黑幾乎是跑遍全台北市大大小小的簡體書店,不管是誠品信義、上海書店還是秋水堂、問津堂,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找了好多天就是找不到 Karl Popper 所寫的這一本《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然而就在我決定放棄繼續尋找的時候,才意外地在問津堂的特價區窺見了它的身影,當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在找書的過程,我就在想這本書算起來應該是經典了吧!雖然可能真的是有些冷門,大部分的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這個人,但各家簡體書店所針對的主要客群不就是文史哲的研究者,難道都不會進這樣的書嗎?當然答案是有,我在幾家簡體書店的網站搜尋的結果,確實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只是不是顯示缺貨就是去了才發現有進過但是賣掉了,架上並沒有現書。

  或許是成本的考慮吧!簡體書店從大陸進書在運送上似乎都是走海運,所以如果想要訂一本書,可能得等上個45~60天,有時還會跟你說訂不到。也因為訂貨的日程冗長加上沒辦法退書,他們在抓數量的時候也都比較保守,就算一本書賣相很好,一進貨就銷售一空,即使立刻追加,也要等一個半月之後才能再度上架,這時客人搞不好都已經在別家買到或是不想買了。偶爾就會遇到有本書覺得不錯,當場猶豫了一下沒有下手,過幾天回過頭想買,卻再也找不到了。

  當然。每家店都會希望最好能做到JIT、零庫存,一進書就都可以賣光光,只是往往事與願為,然後就可能發生像我今天遇到的這種狀況,書進了卻賣不完,等打到特價了才找到想買的人,或是有些書還有潛在的需求未滿足,卻沒有一家書店想進。說起來,書真是一種特別的商品,每一本都可以說是獨特而不可取代的,也使得這種需求跟供給之間的落差就顯得格外難解決。

  手邊其實也還有幾本暫時找不到但不急的書,就不曉得得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入手了。也許某天在書店巧遇,或許哪天去大陸旅遊順手帶回,也可能是坐著船晃晃悠悠兩個月,搞不好隨著歲月流逝,需求就自然消滅了也說不定。結局會是什麼,Time will tell...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隨想.me] 明年的閱讀計畫

  時間過得很快,好像也沒做什麼事,一下子就瞬移到接近年底,似乎又該是年終清算的時間,算一算我的大量閱讀計畫進行至今也差不多快兩年了。去年所訂立的目標:看完200本書,如果連雜誌一併算進去的話,早在10月初就已經達成了,因此進一步將雜誌扣除,看看有沒有辦法在年底之前看完200本書,如果按照目前約兩天看完一本書的進度,要順利完成這個目標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從數量來看,當然是遠遠比不上《槓桿閱讀術》作者本田直之的一年400本,然則著實是唸了不少書,也算是滿足自己的一點虛榮心,只是閱讀的範疇有些雜,像是商管書、社會現象觀察、文化研究、繪本、小說等等,好似什麼類別的書都有摸到一點邊,如果按照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中所提到的四種閱讀類型--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甜食閱讀來加以檢視,似乎也是什麼類型都有,沒有偏食的現象。

  只不過,就像工廠趕工就很難兼顧到品質,為了可以達成預定目標,幾乎是用兩天一本的速度在看書,也因此在挑書的過程中,不禁都會揀一些比較好讀的題材,或是選擇頁數比較少的書來讀,反而對於一些相對來說題材生硬或是大部頭的書就很少碰,這也是這一年閱讀的經歷中,自己覺得比較大的問題。回頭看看書架上,《藍海策略》、《第五項修練》、《理想國》、《戰爭論》等等大師級的經典,買來少說也有一年半載的時間,卻彷彿是被打入冷宮的嬪妃一般,對它們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a

  也因此,來年不會再無止境地去追求泡沫式的數量成長,而是比較傾向將看書的速度放慢下來,轉而把主軸放在閱讀一些諸如哲學、經濟、管理上的經典作品,希望從而獲得一些質上的滿足。嗯!明年的閱讀計畫就預定是這樣了~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書摘] 無意間發現的「燎原後語」

  昨天晚上,睡覺之前還蠻無聊的,就隨手拿起《火鳳燎原》28集恣意翻閱,無意間發現封底裡竟然藏著這樣的一段「燎原後語」:
「請不要再說中國人勤奮,因為我們太窮了。
請不要再建賭場,因為我們有了股場這更有「勁」的玩意。
請不要再來武俠片,因為黑社會仇殺的題材太多了。
請不要相信明星教你努力讀書,因為他們會在另外一個節目中說以前在學校有多頑皮。
請不要模仿他們的努力,因為我們沒有先天條件。
請不要說電影市道不振,因為是爛片失去了後勁。
請不要罵大美國主義電影,因為現實中他們真的有這種本事。
請不要叫我投票,因為我從來不真正認識那些人。」

看到最後一句的時候,我笑了。:D

  這句話或許一語帶著雙關吧!我們這些小民也確實少有人真正認識選票上面那幾顆人頭,而那些人反來覆去宛如變色龍般的政治立場,更是教人難以真正認識那些人。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我從來不真正認識那些人,手上擁有的一票也很難真正影響任何一位候選人的當選與否,但如同王文華在《Life 2.0 我的樂活人生》上說的:

「我不會像『美體小舖』那樣,文謅謅地說:『如果不去投票,別說你關心。』我直接罵:『去投票,不然就閉嘴。』」

我還是會選擇去投票,以保留批評時政的權利。^___^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我不結婚/遙洋子

書名:我不結婚
作者:遙洋子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02.1.21
a's評價:★★☆

  幸福到底是什麼?

  不論是從長輩的教誨還是很肥皂的電視劇也好,我們總是會被灌輸諸如「結婚才會幸福」、「好好唸書,找份好工作,才會幸福」,幸福彷彿是一種無上的情緒感受,甚至還有房車號稱他們是以幸福為基本配備,然而很弔詭的是,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喜、怒、哀、樂、愛、惡、慾這些情緒,卻始終無法體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才叫做幸福。

  我比較好奇的是,脫口說出那些話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位是真正品嚐過幸福的滋味,聽著自認自己不夠幸福的人講幸福,不是一件挺奇怪的事嗎?或是說幸福只是一種想像的美好。貧窮的人羨慕著有錢人的錦衣玉食,說那是一種幸福。去死去死團望著儷影成雙的閃光彈,說那是一種幸福。家庭破碎的人想像著別人團圓美好的家庭,說那是一種幸福。那就像是看著別人碗裡的肉,覺得有肉吃真是一件幸福,然而就像陳雷所唱的《歡喜就好》:「駛到好車驚人偷,大厝歹拼掃,呷尬尚好驚血壓高,水某會兌人走」,沒有體驗過的話,你永遠不知道所幻想的那個景況到底算不算幸福。

  幸福又何嘗不是一種度量,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似乎都會不自主地持著自己對幸福的想像去量測別人的幸福,自以為是的認為不結婚的人就得不到幸福,沒有正當職業的人就沒有幸福等等。就像〈團圓的那一邊〉所提到的,被眾人認為是幸福的人,卻自覺不幸,而傳統上認為該是不幸的人,反倒覺得自己很幸福。到底孰幸孰不幸,或許得等到蓋棺才能論定了。現下而言,我是不願接受世俗的制約,即便要錯也寧可錯在自己所認同的選擇上。

媳婦和女兒的差異

  這是131頁的一段陳述:
母親發現打破的碗。

「冒冒失失!可惜這麼精緻的碗。」母親毫不遲疑地責備媳婦。我說:「是我打破的。」於是母親立刻問:

「受傷沒有?」

這種狀況的發生雖然說並不那麼讓人意外,然而我和作者同樣感受到一股悲哀。或許是血緣關係的力量吧!同樣是晚輩,媳婦在很多家庭當中,即使做得再辛苦,似乎就是很難和婆婆如同母女一般地相處愉快,和女兒之間總是處於不同的地位。

  這其實也讓我想到另一件事,記得有次跟我爸媽聊到領養別人小孩的話題,他們堅決反對,甚至說出「我養不起小孩」這樣的話,當場我是非常錯愕的,如果養不起小孩的話,那何必絮絮叨叨老是在提結婚這件事。我不懂同樣是小孩,為什麼別人的就養不起,自己的就養得起,就只因為血緣嗎?

  想想電視上那幾齣灑狗血的八點檔,不約而同地都出現類似的橋段,母親為了兒子外遇對象肚子裡面,一個未出生的小孩,委曲求全到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血緣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我不知道這是代溝,還是我與眾不同,不過看到這樣的故事,心中有的感觸真的只有悲哀。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看雜誌] 刊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張廣告

  市調公司Synovate亞太媒體總監 Craig Havey 曾做過調查,他們在250個不同報紙及雜誌上刊登同一張服裝廣告,然後問1000位讀者「你認為這一件衣服要多少錢?」結果看小報登的服裝廣告的讀者回答,這件衣服約40元美金,讀者在看知名有品質的報紙後說要79美金,看到周刊同一張服裝廣告的回答是90美金,在Vogue中看到的回答是250美金。

from: 動腦雜誌 no.377 2007年9月號

  從這樣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人對於商品價值的認知,除了來自於商品本身之外,其實是會受到外在因素所影響的,相同的東西只要賦予不同的包裝,包括包材、展示櫥窗的佈置、流通的商店、外加的概念等等,就會增加額外的價值感。

  這之中也透露了幾項訊息,一是如果你想要提昇產品層次的話,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應該要夠水準之外,千萬要慎選你刊登廣告的媒體,廣告並不是灑出去越多越好,一旦你的產品在不適當的媒體上出現時,有時反倒會削弱了產品在人們心中的認知價值。當然認知價值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你所瞄準的市場區隔是學生或是以低價位搶市的話,認知價值越高反而給人一種高攀不上的感覺,所以也難怪類似像家樂福、燦坤這種永遠在強調最低價的量販店,會挑選報紙刊登大篇幅的廣告了。

  其次,就是想提升產品的利潤,不要僅僅是從產品面去思考,有時候在包裝或是陳列上面下功夫,所回饋的利潤可能要比產品的提升要來得更可觀。其實,可以反問自己,花一樣的錢,你會買一個功能比較好但是外觀很醜的產品,還是寧願買功能稍差卻漂亮許多的產品?這或許只是一種虛榮感作祟,不過人類就是喜歡炫耀,只有順應人性才能獲得比較好的回饋,我想這應該是不變的道理。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看雜誌] 情人節與巧克力

  64期誠品好讀(06年4月號)有著這樣的一段文字:
台灣的情人節禮俗幾乎移植自日本,而日本從戰後1950年代開始學會慶祝西洋情人節,則來自美國巧克力公司的宣傳噱頭。...1965年,日本福岡市知名的「石村萬盛堂」果子製造商...鼓吹出另一個新的節日:男孩既然接收女孩餽贈的巧克力,豈有不回禮的道理?於是,時隔一個月,就該是男孩回贈給女孩甜蜜的日本果子。...於是就有了「白色情人節」的美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一樣的感覺,近幾年來台灣的節日似乎越過越西化,以往沒聽說有人在過的節日,曾幾何時都可以過得煞有介事,就好比說前一陣子市面上就突然出現一堆南瓜裝飾品,提醒著大家萬聖節來臨了,說實在的講到萬聖節,我認識也只有《聖誕夜驚魂》的那個南瓜頭 Jack,其他的則是一無所知,不禁也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瞭解這個屬於天主教、基督教的節日。為什麼要過這樣的一個節日,我心中能推敲到的理由不外乎是三個,一是就跟情人節和巧克力的關係一樣,只是商人的刻意炒作,再則可能是因為那些教美語的外籍老師所帶動,再不然就是人們實在太無聊了,只要好玩、有樂趣就好了,管它是什麼節。

  每個節日之所以會產生,除了是為農家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熱鬧之外,背後或多或少都是有其目的性的,像過年提醒大家要掃除、出門在外的遊子該回家團聚了,端午節喝雄黃酒、放艾草則是為了因應梅雨季節到來,容易滋生蟲、蛇。在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與其用政令去宣導、推動,還不如以這種節日的方式,讓民眾主動來參與,效果可能還比較好,而且也能讓效果延續到遠遠久久,光是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三大節日就有幾千年的歷史,可見一斑。

  當然,除了這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之外,也很難避免政治力的介入,因此就會產生一些諸如開國紀念日啦、光復節啦、行憲紀念日啦、228紀念日啦等等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節日,剛開始的時候,或許真的有幾分紀念的味道吧!只是過久了,大家高興的可能也不過是可以放假一天,至於紀念什麼,早就沒人在意了。

  另外可能還有一些根本不放假的節,好比說聖誕節、情人節、跨年等等西洋的節日,除了對基督教徒來說,是真的具有意義之外,我覺得就比較偏向商業操作了。之所以要大肆宣傳這些節日,就像是情人節和巧克力公司的關係,廠商們想要的還不就是你荷包裡的鈔票,因此他們會不斷地藉由華麗的廣告、悅耳的文字不停地放送這些訊息催眠你,讓你可以樂意地掏錢出來買禮物、買卡片、送花、吃大餐等等。

  可能是都用很理性的觀點在看過節這件事吧!我對過節一向都是很冷感的,過節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它可以為生活平添一些調劑,只是時代在轉變,對於現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言,平常的日子就可以過得很有樂趣,節日的角色是越來越沒位置了,有時想想似乎沒有必要拘泥在相同日子跟大家做一樣的事,與其跟隨著別人起舞,倒不如回歸本心,只要日子過得快樂、熱鬧、有趣,任何一天都可以是你的節日。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看雜誌] 有太多東西想攻佔我們的口袋

數位時代 No.160
「M型消費下的五大暢銷趨勢」
簡介


太多東西想攻佔我們的口袋

  9月號的數位時代(no.160)針對GPS做了一系列的特別報導,成員眾多的3C產品似乎又添了一個新名詞-PND (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可攜式導航裝置),說新其實也沒多新,說穿了就是 GPS 的隨身版。

  算一算,想要肖想我們口袋位置的隨身裝備還真不少,手機、相機、隨身聽(mp3、mp4、CD、MD...)、PDA等等都是,現在又多了一個PND,先不論出門到底需不需要這玩意,光想到口袋裡面要帶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裝置就夠傷腦筋了。口袋能提供的空間畢竟有限,要是再對照後面李明璁所寫的那篇《低科技新貴》,偶爾不禁會懷疑自己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科技產品,過得那麼高科技嗎?

  不過,也可能是周邊的配備真的太多了,很多廠商當然看到其中的商機,紛紛推出多合一的配備,像是照相手機啦、PDA手機啦、GPS手機啦,只是這些複合機種,一是往往弄得很複雜,不是科技狂熱者可能也不會想用,再則他們在每一個單項上的表現,和專業機型比起來可能也有一段落差,給人的感覺是高貴卻不見得可口。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

遊戲行銷

  之前有報導過IBM在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上頭,弄了一個島嶼,新聞是鬧得沸沸揚揚的,然而卻發現這個花了上百萬美金打造的虛擬景點,平均一天只能吸引281人次。這樣的效果不用說,IBM當然是不會滿意的。

  第二人生這款遊戲,雖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新聞,不過在台灣似乎很少人玩,我也不太清楚那是怎樣的一款遊戲。不過,以我自己玩遊戲的經驗來說,除非這些島嶼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必經的關鍵地點,或是上去可以獲到一些虛擬商品,否則玩家才不管你是IBM還是可口可樂,這其實就跟開店要開在大馬路邊是一樣的道理。

  有時候會想,這些公司在遊戲裡面做這樣的行銷,不曉得目的是什麼?打知名度嗎?這幾家公司的知名度好像都不低哩~為了銷售?這樣做可以引起購買欲嗎?好像挺難的。為了形象嗎?還是有其他目的,真是叫人摸不清。如果只是宣傳,我想以遊戲裡面的成果來看,可能是失敗的,不過回到現實世界,報章雜誌倒是幫了不少忙,連不玩遊戲的我都知道這件事,算一算搞不好反倒是成功的。

  遊戲行銷,我蠻認同那篇專欄中,Erick Schonfeld所說的:
「廣告主應該更融入遊戲當中,以玩家角度思考,不要試圖改變玩家的習慣。」

一樣要花錢買廣告,與其蓋什麼體驗館,還不如把CS裡面的手榴彈換成可口可樂,效果可能還比較好一點。而且每一款遊戲的特性往往都有些許的不同,在一款遊戲中成功的方法,不見得在別款遊戲也適用,公司的行銷人員在決定這樣的行銷案之前,或許應該強制到遊戲裡面玩個1~3個月,好好瞭解一下這款遊戲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生態,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一些搔不到癢處的點子。


arthur@tp wrote at 2007.11.7 00:30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隨想.me] 書看到一半看不下去怎麼辦?

書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你會怎麼辦?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遇過吧!興沖沖地把一本書拿來讀,卻發現才翻沒幾頁就有點看不下去了,我想書只要讀多了,三不五時總是會遇到這種狀況,至於會怎麼處置它就得看書的種類和心情而定。

  最常遇到的莫過於教科書了,遇到這種的似乎也沒有逃避的權利,除了摸摸鼻子硬著頂上去之外,也沒有其他方法可想。(當然不包括作弊這種旁門左道的方法囉!)想要成績就得付出相對的努力,也算是等值交換囉!

  如果是小說的話,除非是有人強力推薦才會硬啃啃完,《占星術殺人魔法》可以算是一例,當初要不是看在網路上給的評價超高,我可能就撐不住了,好在啃完之後味道還不錯,不然就虧大了。一般來說,都是束之高閣居多,像《追風箏的孩子》就是啃到一半被我供起來了,足足拖了一年才把後面半本K完。我是比較不碰那種會拖拍的小說,像是經典名著之類的,通常都不是我的菜,一本小說一口氣看完的機率算起來還蠻高的。

  至於比較硬的書,以前的話,大概翻個三頁五頁要是不合胃口,可能就不看了。不過,這一陣子閱讀習慣有一些轉變,可能會看這本書有沒有值得一讀的價值來決定怎麼讀。如果只是比較悶,需要比較多時間去思考的話,我會傾向一天啃個20~30頁左右,用比較多天去啃完它,有的書可能一邊看還得一邊查資料,《世界是平的》就是這樣看完的,前後看了有兩個月吧!算是一本讀得蠻辛苦的書,然而收穫也不小,稱得上「值得」二字!還有一種則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或是根本覺得他在胡言亂語的話,則有三種處置方式,一種是一邊看一邊罵,另一種是乾脆扔到一邊從此不看了,還有一種則是搬出《槓桿閱讀術》裡面說的快速瀏覽,只挑有興趣的部分看,大前研一最近出的書有好幾本就是這樣看完的。

  其實有些書光看書名,多半都可以猜到可能看到一半就看不下了,有時候當然也會想避開這些硬梆梆的書,去挑一些簡單易讀的書來看,只不過這樣避重就輕的方式,對於累積知識來說,畢竟不是什麼好事,所謂「良藥苦口」,能夠產生實際助益的書,多半都是比較枯燥、不容易閱讀的,一直躲的同時也躲掉了遇到這些珠璣的機會,當然都看這種書,可能會讓人感到人生乏味,我覺得以交錯的方式閱讀,會比較符合中庸之道。


arthur@tp wrote at 2007/11/6 02:24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書摘]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這本書雖然看得不是很懂,然而即使對於內容的理解度稍嫌缺乏,裡面仍然有些話讓我覺得是值得省思的,剛好有位 aNobii 讀友挑起這個話題,因利就便就來談談這本書吧!
「不要相信高談闊論『我們』的任何演說者」

  當演說者嘗試運用「我們」當主詞來陳述個人意見而不是「我」的時候,其目的往往都是想藉由「我跟你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強調,來博取認同感,然後順勢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你身上。當人們處身於群體當中時,或許是被激情沖昏頭、或許是個體之間的互動、遷就,常常會使人失去了原有的判斷力,取而代之的是對群體的認同感,而很容易動搖就聽信說,那是正確的、那就是我的想法,而盲目地去隨著演說者起舞。為了不成為盲從者的一份子,或許該花點心思去釐清那究竟是自己本來就有的想法呢?或是對方藉由話語,像特洛伊木馬一樣偷偷滲入你思緒裡頭的?否則,可能輕易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PS. 之前有提過這本書翻譯不佳的問題,像這句話我就覺得翻成「不要相信任何高談闊論『我們』的演說者」會好一點,把「任何」放在後頭比較像是從英文直譯過來的。

「在辯論中,勢均力敵的雙方很少成功的說服或『轉化』另一方。但是同樣少見的是,在適當進行的論證中,直至最後,敵對的雙方仍抱持與開始全然相同的立場。讓步、論點的細緻化與修正會出現」

  這是另一句讓我蠻有感覺的話。記得早些年常常會為了一些議題,跟網友在網路論壇上唇槍舌戰,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把情緒帶回現實生活中,然而爭辯到最後卻總是發現,即便是你講得再有道理,講到讓對方啞口無言、潰不成軍(話說回來,對方搞不好也是相同的看法...囧rz),結果往往就如希均斯說的「敵對雙方仍抱持著與開始時全然相同的立場」,這樣的回饋無疑是很糟的,感覺是吃力又不討好,也因此後來對於一些看不過去的論述,我開始會選擇迴避,不太願意跳進去惹一身腥。然而,之後也發現這樣的爭辯並非毫無意義,我在議論一些議題,慢慢可以考慮到更多角度的不同觀點,而不會只執著在自己所關注的那一點上,我在想這應該就是「讓步、論點的細緻化與修正」吧!

  這句話算是給我帶來一些表達意見的勇氣,我現在比較不會很衝動地去反駁一些不認同的觀點,而是學著將情緒抽離,讓自己儘量處在一個理性、冷靜的狀態下去思考,也儘可能切換不同的角度去陳述同一件事,試著找到一個不帶著太多情緒性字眼的文字表達方式,這或許算是一種進步吧!興許是一種懦弱也不一定!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Stamp] No.4 「ㄚ妹」



  常常覺得要刻一個橡皮章,從技術上來看並不是太難,難的反而是構想,像這第四枚印章其實是我妹要求的生日禮物,構思了好久卻遲遲沒法確定該刻什麼,剛好她最近換了新髮型,想說那就以這個做為發想的起點,順勢完成了構圖。

  為了使用方便性的考量,我把原稿縮小了1號,再列印出來刻,可能是真的小了點,比較沒辦法掌握到細節,部分線條有點歪掉了,本來應該是笑臉卻怎麼變得好像有點臭臉的感覺...囧rz(Sorry啦~~ㄚ妹,雖然禮物遲到了,在這裡還是祝你生日快樂囉!^___^)

  技術上來講,我覺得美工刀似乎蠻適合用來削邊,而圓弧刃的刻刀在刻比較內面的部分,是還蠻好用的,只是太過依賴的話,細節就很難避免會產生一些瑕疵,我想只用在剔除一些空白的部分會比較適合,細節下次出動其他幾支刀試試,也許成果會比較優也說不定。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NBA] NBA新球季開打啦!

  隨著跟王建民無關的大聯盟世界大賽落幕,恐怖的紅襪打線不負眾望地打爆落磯抱走冠軍的同時,'07~'08球季的NBA也正式開打了,然而可能是黑哨風暴罩頂吧!今年的熱度感覺上似乎不若以往,不過有球可以看還是一件讓人感到開心的事!^Q^

  今年球季觀賞的首戰是火箭 VS. 湖人 (10/30) 的這一場比賽。個人觀賽的重點,主要是放在火箭隊身上,季前他們總共進行了兩筆算是重要的交易,一是之前提過將 Jeff Van Gundy 炒魷魚,改由強調進攻的Adelman接收總教頭的位子;再來則是 Francis 的回鍋。這場比賽當然就是要來看看,換了腦袋的火箭會有怎麼樣的表現囉!

  Adelman上台,讓被 JVG 冰了很久的 Wells 總算是解凍了,讓火箭的後場多了一個可用之兵,不過很奇怪,這場球 Francis 卻是從頭到尾都沒上過場,據說是跟 Adelman 有些齟齬,才剛出來了一個,又換成另一個進冰箱,不曉得這一次是要冰多久。所以,控球後衛的位置就讓 Alston 跟 Mike James 兩個人輪流扛。換了教練,火箭的打法也產生一些變化,雖然跑位還沒有像之前國王那樣行雲流水,不過比起 JVG 時代那種拖時間的戰術打法,多了一些兩人小組的配合,可能是剛開始吧!配合上有點不太適應,教練可能也還沒熟悉球員的調度,打起來有點卡卡的,就如同一灘死水要開始流動,總是得花點時間的。

  剛開季,球員可能是休息太久身手稍微有些生鏽,像 T-Mac 就有好幾回球運一運莫名其妙就掉了,而且球員之間配合的默契也是稍嫌生疏,常常球都不知道傳到哪去了,好在沒有影響到球賽的精彩度。姚明可能是終於有放到暑假吧!感覺體力變好,人看起來有比較壯,在籃下也比較有對抗性了,甚至還會到禁區裡面衝搶籃板,這是前幾年火箭的比賽中沒看過的,很難想像他就是剛進NBA的時候,那個常常跌坐在地的姚明。此外,不知道是裁判已經把他當大牌看,還是他抓到其中的訣竅了,在防守上似乎也比較不會動輒得咎、一臉苦瓜了,只不過運球似乎還是不怎麼樣,常常一下球就被抄走了。整體來說,火箭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磨合,想要見識 Adelman 教練著稱的 Motion Offense 在火箭上演,可能還得再等等。

  而在湖人這一邊,主帥 Kobe 季前雖然有許多風風雨雨,包括要求被交易啦、被指責熱血賽不認真啦等等,然而只要一開賽,他就會用實際的表現告訴你誰才是當今 NBA 的得分王,即使火箭在籃下佈了重兵,Kobe 只要一切入,幾乎都是3~4個人包夾伺候,使得他的命中率只有4成左右不算太好,他仍然能夠靠著製造犯規到罰球線取分,光罰球那18分就可位列全隊得分之冠,只是湖人好像又成了一人球隊,除了Kobe 之外,竟然沒有人的出手次數是達到兩位數的,這實在是有點誇張。只是稍微看了一下湖人的陣容,扣掉 Kobe 實在有點乏善可陳,湖人似乎也沒什麼補強的意願,也難怪 Kobe 會高唱不如轉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