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No.160
「M型消費下的五大暢銷趨勢」
簡介
太多東西想攻佔我們的口袋
9月號的數位時代(no.160)針對GPS做了一系列的特別報導,成員眾多的3C產品似乎又添了一個新名詞-PND (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可攜式導航裝置),說新其實也沒多新,說穿了就是 GPS 的隨身版。
算一算,想要肖想我們口袋位置的隨身裝備還真不少,手機、相機、隨身聽(mp3、mp4、CD、MD...)、PDA等等都是,現在又多了一個PND,先不論出門到底需不需要這玩意,光想到口袋裡面要帶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裝置就夠傷腦筋了。口袋能提供的空間畢竟有限,要是再對照後面李明璁所寫的那篇《低科技新貴》,偶爾不禁會懷疑自己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科技產品,過得那麼高科技嗎?
不過,也可能是周邊的配備真的太多了,很多廠商當然看到其中的商機,紛紛推出多合一的配備,像是照相手機啦、PDA手機啦、GPS手機啦,只是這些複合機種,一是往往弄得很複雜,不是科技狂熱者可能也不會想用,再則他們在每一個單項上的表現,和專業機型比起來可能也有一段落差,給人的感覺是高貴卻不見得可口。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
遊戲行銷
之前有報導過IBM在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上頭,弄了一個島嶼,新聞是鬧得沸沸揚揚的,然而卻發現這個花了上百萬美金打造的虛擬景點,平均一天只能吸引281人次。這樣的效果不用說,IBM當然是不會滿意的。
第二人生這款遊戲,雖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新聞,不過在台灣似乎很少人玩,我也不太清楚那是怎樣的一款遊戲。不過,以我自己玩遊戲的經驗來說,除非這些島嶼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必經的關鍵地點,或是上去可以獲到一些虛擬商品,否則玩家才不管你是IBM還是可口可樂,這其實就跟開店要開在大馬路邊是一樣的道理。
有時候會想,這些公司在遊戲裡面做這樣的行銷,不曉得目的是什麼?打知名度嗎?這幾家公司的知名度好像都不低哩~為了銷售?這樣做可以引起購買欲嗎?好像挺難的。為了形象嗎?還是有其他目的,真是叫人摸不清。如果只是宣傳,我想以遊戲裡面的成果來看,可能是失敗的,不過回到現實世界,報章雜誌倒是幫了不少忙,連不玩遊戲的我都知道這件事,算一算搞不好反倒是成功的。
遊戲行銷,我蠻認同那篇專欄中,Erick Schonfeld所說的:
「廣告主應該更融入遊戲當中,以玩家角度思考,不要試圖改變玩家的習慣。」
一樣要花錢買廣告,與其蓋什麼體驗館,還不如把CS裡面的手榴彈換成可口可樂,效果可能還比較好一點。而且每一款遊戲的特性往往都有些許的不同,在一款遊戲中成功的方法,不見得在別款遊戲也適用,公司的行銷人員在決定這樣的行銷案之前,或許應該強制到遊戲裡面玩個1~3個月,好好瞭解一下這款遊戲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生態,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一些搔不到癢處的點子。
arthur@tp wrote at 2007.11.7 00: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