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旅‧遊] 去北美館看公仔

  11月中就在報紙上聽說海洋堂要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辦公仔展了,只是人擠人的場面始終不是我樂於參與的,也就不急著在第一時間去看展,一晃眼過了一個多月,想想人潮應該消化得差不多了吧!於是,找了個應該沒什麼人的上班日下午,拉著朋友一起看公仔去了。

  說到北美館,雖然以前唸書的時候,常常坐著公車經過,然而實地造訪這還是頭一遭哩~~第一次來,當然會想拿出我隨身攜帶的 S3 拍點東西留念囉!只是美術館重地,裡頭多半是不太可能開放攝影的,那就....拍拍外面這些放在公共空間的雕塑品好了,我欣賞藝術品的慧根是淺了點,看了半天也講不出什麼所以然,放上照片讓大家自己鑑賞吧!



  門票是30元,只不過我們到了現場才知道隔一天星期六開放免費進場,查了一下,官方網站是有寫「週六17:30至20:30免票參觀」,想省錢的人倒是可以考慮,個人則是寧可花個30塊,只求享受一份不受打擾的看展樂趣。

  展覽名為「海洋堂與御宅族文化」,主角當然是海洋堂的公仔,什麼御宅族文化不過是聊備一格,第一區主要是兩面排列著扭蛋,看起來很壯觀的牆,只是細細的看完一輪才赫然發覺,海洋堂出品的扭蛋,我竟然連一個都沒有,想想我買的似乎都是 BANDAI 他們家的居多,看改天要不要也請 BANDAI 辦個公仔展,相信規模一定會更大。

  一般來說,去轉扭蛋或是買盒玩時,幾乎都不是以收集為出發點,而是很隨興的看到哪支喜歡就買哪支,並不太會去留意是哪一家出品的,也因此對於海洋堂的名號,聽當然是聽過,然而印象倒是模模糊糊,約略記得是一家以精緻出名的製造商。當初去東京玩的時候,也曾經考慮過要去秋葉原的海洋堂 HOBBY LOBBY TOKYO 朝聖一下,只不過行程跟著團體走挪不出時間而緣慳一面,會想去北美館看這回的展覽,有一部份的原因也是為了彌補這份遺憾。

  走過扭蛋長廊,公仔的尺寸也長大了,這一區主要是以機器人動畫、人攝的系列為主,目測的尺寸應該是從6吋到18吋都有吧!還有幾尊是等身大小的尺寸,包括村上隆這尊以50萬美金售出的「Miss ko2」(現場的應該是複製品吧!)。

  提到村上隆,第三區另外有個他和BOME所共同設計的公仔專區,裡面還附設了一個輔導級的小房間,沒錯!真的就是輔導級,並沒有看到村上隆另外兩尊常和 Miss ko2 擺在一起的大奶妹跟豆漿弟,展的東西完全不會讓人產生任何的遐想(想像力太豐富的人除外),看完我還跟朋友抱怨說,這有必要另闢一室嗎?只是沒想到這樣的程度就可以驚動議員特地去北美館抗議,也難怪連一些明明不太限制級的漫畫,都要多一個爆醜的紅圈圈了。

  村上隆所設計的一系列公仔,說實在的完全不對我的胃口,也不太能理解 Miss ko2 為什麼可以賣到50萬美金,想來想去或許只有藝術兩個字可以解釋吧!不過,個人倒是蠻喜歡他跟LV合作的這支廣告,繽紛的色彩加上日本動漫畫的元素,配上輕快的音樂,給人一種百花齊放、挺春天的感覺。


Louis Vuitton "Superflat Monogram"

  除了Bome,其他還有一些原型設計師的展區,只是名字都沒記起來,唯一記得的只有以山口式可動聞名的山口勝久,那一區展示了很多櫃,裡頭放了諸如Eva初號機、TORO貓等搭載山口式可動關節,這也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山口式可動的威力,以往的模型往往只能做一些很簡單的動作,但經過山口勝久的改良,海洋堂這一系列的可動式模型能夠做出一些甚至連 18 吋人偶都不見得做得到的動作,也難怪能夠受到這麼多人的青睞了。

戰利品

  大概花一個多小時就把展覽逛完了,裡面的是展品只能遠觀又不能褻玩,有種搔不到癢處的感覺,口袋裡的小朋友蠢蠢欲動地在外頭的道具店交易了幾座戰利品。

1. 山口式可動 Saber

  會買這隻的最大原因是便宜,原價同樣都是2499日幣,但相對於黑版 Saber 680 元的價格,400元顯得親和多了,當做山口式可動的初體驗應該是蠻適合的。

  回家小試了一下,可動範圍確實讓人驚異,只不過摸了半天,對於關節的調整還是不太順手,很怕自己太粗魯,一個不小心就把手腳扭斷,那就糗了。



2. メカ娘 Vol.2

  哈哈~會買這隻的原因還是便宜,這系列出來蠻久了,只是一般售價都是 200 元左右,實在買不下手,這回看到竟然比樓下的FF Q版還便宜,當然是收了...^Q^



3. Final Fantasy Trading Arts Mini
 - Vann -

  運氣不錯,一盒就中我想要的前兩順位之一,FF X的Vann,Lucky!!!


PS. 太小隻,S3 好難對焦,焦距有點跑掉了...XD

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fun] 踩地雷‧電影版

Minesweeper: The Movie
踩地雷‧電影版

內嵌中文字幕


  這是中午朋友 Jeffrey 傳給我看的一段影片,竟然有真人版的踩地雷!呵呵~還真是有趣哩~上Youtube搜尋了一下,另外還有一支預告片1號。


  雖然是短短幾分鐘的短片,但不論是演員還是後製處理都弄得有模有樣,能夠這麼認真地將一段搞笑影片,製作得就像是真的好萊塢電影預告片,也真的是不簡單!也讓我對這個 CollegeHumor 產生興趣。

  於是,按圖索驥找到了它的大本營才發現,哇塞!這已經不屬於個人作品了,而是以企業經營的規模大量地在製作這一類的趣味短片,除了踩地雷電影版之外,還有其他以電影、電玩為主題的搞笑影片,像是惡搞快打旋風的 Street Fighter: The Later Years等等,雖然說英聽不夠好,聽不太懂對白,不過看到挺著啤酒肚的 Guile 還是讓人不禁莞爾。

  根據 Wiki 的資料,這個網站當初是由兩個高中生在1999年所建立的,每個月有高達800萬不重複的個人上過這個網站,能夠維持 8 年左右的時間,不用說是順利經歷過網路泡沫的洗禮了,稍微看了一下,網站的營收似乎只有來自右手邊 Sidebar 上面那個唯一的廣告。

  搞笑短片或許難登大雅之堂,也無法得到奧斯卡金像獎,但它卻可能比好萊塢電影更容易賺到網路的錢。除了 Youtube 之外,這或許是另一種靠短片成功的網路創業個案吧!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讀讀書] 大前研一‧想做的事就去做

書名:想做的事就去做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2.8
a's 評價:★★★

  稍微算了一下,這應該是我所看過第 6 本大前研一的書了!有看過我前面一些文的人,就知道我對他的書評價並不算好,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吐嘈說:「既然這樣,那幹嘛又挑他的書來讀!」,說的也是,書架上也確實還有一缸子書還沒看,即使將大前研一的書都剔除掉,也不至於落到沒書可看的境地,然而大前研一的盛名,對我來說仍是一個未解的謎,一個人得享盛名其中必有道理,想想每年全世界有這麼多大公司老闆邀請他去演講,總不至於全部都讓他呼嚨過去了吧!

  話雖如此,但前面胃口已經被打壞了,手邊仍有好幾本是買了都還沒看過的,卻實在提不起興致看他的書。之所以會起心動念想看這本《想做的事就去做》,單純是前幾天去山外圖書閒晃,在平台上發現大陸新出了一本大前的書--《我的人生哲學》,怪哉~怎麼好像沒聽過這一本,稍微翻了一下目錄,我心想這八成是「想做的事就去做」吧!

  回到家,硬是從書堆裡頭把這本書翻出來,一查之下,嘿嘿!果不其然就是它。既然都拿出來了,索性就把它看完吧!否則現在不看,下一次再翻出來也不曉得是民國幾年了;而且根據這一陣子看書的心得,我發現從日本翻譯過來的書,往往都不用花多少時間就能看完,這樣看來機會成本也不大,那就看吧!

  也因為前幾本書的經驗,這回我學乖了,決定不再將大前研一寫的書,當做是嚴肅的商管書來看待,而是改用一種看散文、小說的心情來閱讀,不特意去期待它能有所回報。雖然沒有刻意去比對,不過從內容來看,我真的覺得它跟《OFF學》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少了在看《OFF學》時的一股憎惡感,心態的轉變還真的是會影響到看書的感覺哩~

  而從這本書也終於能夠瞭解,當初在師大遇到的那個人,為什麼會說大前研一臭屁了,一個人從頭到尾重複地說著,自己活到 58 歲已經活夠了,未來還有 20 年可活,卻想不到有什麼事是想做還沒做的,這話聽起來不是挺欠揍的嗎?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會將這樣事業成功又能兼顧玩樂的人生當作是終極目標。這本書可以說是徹頭徹尾地歌頌著資本主義的價值,然而看到這一段,我腦袋裡想的卻是,錢賺夠了也玩樂夠了,就真的此生無憾了嗎?

  單就這一點來看的話,我認為 Bill Gates 的格局要比大前大多了,起碼他知道即使從微軟退休,即使已經衣食無虞,這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事情值得他去做、去忙碌,而不是像大前在感嘆著無事可做,只要他願意,我想很多非營利事業都會希望借重他管理顧問的專長吧!倒也不是說自我滿足不重要,只是覺得還有其他直得努力的價值,既然行有餘力,何妨撥一些出來助人呢?

  最後,還有一個會讓我看了覺得想笑的地方,那就是這本書又一次提到了「租房子還是買房子?」的老梗,看了 6 本書就有 3 本談到這個話題,真不知道是這件事真的非常重要,需要一提再提,還是有其他原因?不過沒關係,我已經把它當作是大前研一的招牌菜了,即使下一本再出現,也嚇不到我的!哼!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書與我] 會為你的書包書套嗎?

  不曉得大家會替你的愛書穿上衣服嗎?根據 aNobii 的討論,大部分的人好像都不愛,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那只有小學生才會做吧!以前我也不會,倒也不是怕被人家說是幼稚或是像小學生,純粹是覺得沒必要,所有的書裡頭大概只有漫畫,才有那個榮幸穿上閃亮亮的書套,只不過那個書套也不是我買的,而是以前常在光華新瑞買書,書店送的,想說不用的話那個書套也不知道要放哪裡,丟掉又有點浪費,乾脆套上去還比較省事。

  用書套可以讓書常保如新當然是不錯,只不過還是有一些缺點,像是我的漫畫有點多,數量多到櫃子放不下,那些多出來的漫畫,橫著放找不到書擋,疊著放的話,常常稍微碰一下,整落書就砰地一聲垮下來,很奇怪哩~~好像只有漫畫會這樣,一般圖書包上書套卻不太會,不知道是不是表面積比較小的關係,底盤不夠穩。

  會想到要包書套,主要是因為有一陣子常常帶書出門,可能是背包太大吧!裡頭裝的書像坐不住似的,在包包裡面翻來滾去,沒多久整本書看起來就舊舊的,尤其是封面做過亮面處理的,那更是慘不忍賭,讓人有點 Orz。也因為這樣,才會一本一本乖乖包好書套。

  由於常常買書套的緣故,我發現一件很弔詭的事,一般大家在書店看到的書,多半都是以菊18開為主,尺寸是 21.0cm X 14.5cm,標準規格是這樣,不過各家出版社印書的時候,往往沒有要求到那麼嚴格,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傻眼,相同系列的書排在一起,竟然不一樣高。而書套上面標的都是書高,意思是21.0公分這個尺寸會是所有的書套裡面賣最好的,然而有時去書店或是文具店買書套的時候,往往會發現不管什麼尺寸都有一些,唯獨缺了21.0公分的,更糟的是,可能連跑好幾家都缺貨。

  文具店到底知不知道21.0公分是最常用的大小,這一點讓我很納悶,按理說這在進貨、叫貨的過程中應該都會發現才對!是因為書套沒有什麼人用,所以暫時缺貨無所謂,沒有必要保持安全庫存量嗎?還是說店員根本沒注意到這件事,覺得有其他尺寸的書套就行了,少了21.0公分也沒關係?

  當 7-11 的POS系統,已經開始算計起氣溫對銷售的影響,只要氣溫一升高,就知道飲料、冰棒等立刻就要趕快進貨,Wal-Mart 打算用 RFID 來同步管理銷售、庫存的時候,很多比較大型的文具店,多半也都有用掃描器在結帳了,只是文具店的條碼機卻連書套缺貨都不曉得,即便是這樣,文具店仍然是生意興隆,分店一家開過一家!做生意還真是一件有趣的學問哩~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CG] Merry X'mas



  雖然好像有點遲了,但還是祝大家聖誕快樂!Merry X'mas~~

  話說原先是預計要做卡片的,只可惜處理了半天都弄不出滿意的效果...雖然我本身是不太過節的,不過還是用這個閃亮亮的Merry X'mas,為部落格沾點節慶的熱鬧吧!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書摘] 再談選舉噪音

  前幾天談到選舉噪音,或許是選舉日期越來越逼近了吧!偶爾總還是零零星星會聽到一些,不願放棄虐待選民耳朵的宣傳車,正用那高分貝的喇叭,聲嘶力竭地在做最後的掙扎,當然如前文所說,和往年的此起彼落相比,這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安靜了。

  剛好這幾天正在讀的《叔本華論文集》,裡頭就有這麼一篇專門在討論噪音,叔本華在提到噪音的時候是這樣子說的:
「幾乎可以把它列入第十一戒,噪音之可憎、惱人,由此可見一斑。噪音不但會中斷我們的思想,甚而也有破壞作用,可說是所有的中斷中最要不得的東西。」

叔本華最痛恨的噪音是馬鞭的響聲,他認為那種無謂的噪音會扼殺一切思考,甚至主張應該把製造這些噪音的人,抓來打五大板,讓他們知道警惕。

  這點我完全認同,其實選舉噪音又何嘗不是呢?雖然口口聲聲都是為民喉舌,然而當你想專心讀書的時候,它卻可以完全不顧你的權益,任性地喧嘩,轟炸你那渴望安靜的腦袋,這不是很弔詭、很諷刺嗎?更令人厭惡的是,它無孔不入,即便你躲進圖書館都無法閃避它無情的攻擊,卻又拿它無可奈何,這大概也是選舉文化中,最讓我痛恨的一件事吧!

  只是這樣的行為到底能不能發生作用呢?我想沒有人說得準吧!更別說這些人即便是真的當選,之後能為人民做多少事情,也是個大問號吧!兩者相權之下,我倒覺得應該立法嚴格禁止這些選舉噪音,讓大家的耳根子可以清靜一點,也還給需要腦袋思考、閱讀的人一份清靜。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隨想.me] 電視廣告為什麼要搭配關鍵字?

  常看電視的人不曉得有沒有發現,這一陣子搭配「關鍵字搜尋」的電視廣告好像越來越多了,從最早 HSBC Direct 的「3倍」、「+薪」到最近遠雄建設的「二代宅」、史雲遜專業健髮的「保護毛囊」等等,看完廣告之後,唯一的感覺大概是一頭霧水吧!

  除了一時好奇外,不太知道有誰會無聊到想去搜尋這些關鍵字,偏偏好奇的人往往也都不是廣告想要Focus的客群,我想不用去驗證也知道,搜尋完的結果無非又是一堆廣告文案,如果真的對於那些廣告訴求有需要的話,只要上Google搜尋公司名稱,查到的八成也會是差不多的東西吧!我一直都很納悶,這樣的結合到底能產生什麼樣的實質效果?

  今天在378期動腦雜誌看到一篇《整合網路行銷創意攻略》,才約略知道原來結合關鍵字搜尋的目的,其中之一是透過計算消費者因廣告所引發的搜尋量和點閱率,來評估該電視廣告的效果。只是看了雜誌上列的數據發現,當初 HSBC Direct 的「3倍」在電視上曝光了 6 億次,卻僅刺激 1 萬人的主動搜尋(不曉得這 1 萬人是否屬於不同IP,還是只是單純計算人次...),等於平均每曝光 6 萬次才能激發 1 個人行動,這樣的效果能算好嗎?

  關鍵字廣告原先的意義,無非是希望當大家以一些常用關鍵字進行搜尋的時候,自家的網站或是廣告可以放在最好、最顯眼的位置,以吸引到網友們的眼光,進而點閱,最後轉換成實際的獲利。然而這一系列的廣告,所使用的關鍵字,不論是「3倍」、「+薪」、「二代宅」還是「保護毛囊」,與其說是常用關鍵字,毋寧更像廣告口號,更教人好奇這真能發生後續的效益嗎?個人倒覺得兩者的結合,是讓 Yahoo!奇摩的「關鍵字廣告」搭了便車,透過不同商品廣告的重複放送,加深了觀眾對關鍵字廣告的印象,反而對廣告主而言,並未產生太大的實效。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隨便聊] 警察拼業績的季節又到了

  前幾天跑到師大夜市溜達,到漫畫店找書的時候,無意間聽見店員正在抱怨著,機車停在外面竟然被開了罰單,心裡一驚,趕忙出去巡看一下自己的車子是不是也中獎了,呼~還好,沒事,發現車上有被釘上罰單的車子沒幾輛,似乎是比較早之前就來開的,只是店員有點後知後覺。

  今天早上出門去買早點的時候,不意在永福橋頭被攔檢,大白天的檢查的當然也不會是酒駕,只見檢查員猛盯著每輛機車的屁股直瞧,原來這回是在抓定期排氣檢查沒去驗的,前一陣子檢過,貼紙還是新的,所以快速通關了。

  買完早點也順便買了份報紙,回到家一攤開報紙,就看到這一則新聞--「忠孝東路四段 違停居冠」,不知道「警年終鎖定嚴查」這樣的字眼大家看了有沒有覺得很熟悉,我想只要是有開車、騎車的朋友,大概心裡都有底了。

  沒錯!恐怕又到了歲末年終警察出籠的時間,還沒去做排氣定檢的記得要去檢,最近這個似乎抓得很嚴,常常會看到警察守在幾個重要道路攔檢,像是建國南路、永福橋頭這些地方,一不小心你口袋裡的小朋友就跟你說再見了。另外,騎車記得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不要隨便右轉,否則你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看到條杯杯的微笑。

  講到紅燈右轉又讓我想起一件鳥事,順便講一下提醒大家注意,快過年了相信會有很多人去迪化街大採購,記得如果行經長安西路、天水路和延平北路交叉口的時候,即便是綠燈也千千萬萬不要右轉,那是一個陷阱,據說也是台北市唯一一處綠燈不能右轉的路口,警察局就在對面,警察杯杯也常常會等在延平北路上,用紅單提醒你交通號誌的重要(紅綠燈上面會看到一個禁止右轉的交通號誌)。景氣不好,希望大家出門多多注意,不要一個不小心又得多上繳一些給國庫。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隨想.me] 安靜似乎是今年選舉的特色

  又到了選舉的季節,當大家都為了物價頻頻上漲而唉聲嘆氣的同時,兩大政黨也為了一些無迫切性、無甚建設性的話題,在各大電視、報紙等媒體上激烈交鋒,如同往年一般,公益廣告也在這個最需要提醒選民執政黨政績的時候頻頻登場亮相,就怕大家不知道他們是有在做事的。這樣的選舉現象,相信大家應該也都不陌生才對!

  這次的立委選舉是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就是這段時間如果你既不看電視新聞,也不翻閱報紙的話,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選舉將近的氣氛。馬路上既沒有喧騰的旗海,也少了嘈雜惱人的宣傳車,這大概是我目前所能夠實際感受到,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唯一好處吧!

  還記得那年正在狂K書準備考研究所的時候,很不巧剛好遇上選舉,每回都讓窗外宣傳車那些「請支持XXX,拜託...拜託...」的喇叭聲給吵到快抓狂,我都很想拉開窗吼道:「哩麥擱吵阿,拜託...拜託...」。真不知道這種狀況,純粹是不景氣之下的特例呢?還是因為「小選區」、「當選人唯一」所帶來的特殊效應?抑或是選舉未進入白熱化的暫時性現象。個人倒是非常期待它能夠成為未來選舉時的常例。

  只是我也蠻好奇,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也許是因為每個選區只取一人吧!宣傳車的目的往往不是為了形象而是為了知名度,希望透過重複的效應,讓選民能夠在無意識當中記住這位陌生人,畢竟你去投票的時候,怎麼也不可能會投給一個你完全沒印象的陌生人,透過吸取一些游離票,搞不好有機會吊車尾選上。

  然而,現在是一區只有一位可以當選,無形之中也縮減了僥倖的機率,必須在兩為有政黨挹注的候選人之間異軍突起,光靠提高知名度似乎很難殺出一條血路,不知道這會不會是各候選人之所以放棄傳統競選方式的原因。這樣一想,我就蠻擔心這樣的選舉制度是不是也間接地促成了兩黨政治的茁壯,反而抑制了一些小黨或是新血輪的出線機率,也削弱了制衡的力量,真要如此演變的話,可能就不是什麼好消息了。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讀讀書] 慢慢來/比較快

書名:慢慢來/比較快
作者:九把刀
出版社:春天
出版日期:2007.10
a's評價:★★☆

關於九把刀

  在談這本書之前,先來聊聊九把刀好了。

  自從看過痞子蔡那部讓他聲名大噪的成名作--《第一次親密接觸》後,不解何以一部貌不驚人的小品羅曼史,竟能擄獲如此高的人氣,難道就只因為它原生於網路嗎?這似乎沒有辦法說服我,從此對網路原生的小說就不存太多期待,兼且敝人在下小的我一向也不太喜歡蹲坐在電腦看太長篇的文字,也因此網路小說從來就不在我閱讀的疆界裡頭。

  直到遇見了九把刀,它的作品也成了我現在唯一會讀的網路小說作品。最早是從同學推薦的《功夫》開始看起的,之後陸陸續續也看完了一二十本他的小說。九把刀算是個非常懂得拿捏說故事技巧的作家,文字的節奏雖然說是屬於詼諧逗趣又帶點Kuso,然而卻又不至於失控脫軌,且能在輕鬆的步調間,讓故事一路順著往下走,使人處在一種亦莊亦諧的氣氛當中,進入了他的故事世界裡頭。說故事的功力一流也就罷了,寫書的速度同樣是挺嚇人了,不過短短幾年的功夫,就出了40本書,而我竟然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收藏了30本左右他的作品。

  更何況他還不僅僅是書寫得多這麼簡單,題材亦是不限一門,從校園愛情寫到武俠、驚悚,短篇小說寫到長篇小說,最近甚至還寫起散文,雖然並不是每部作品都能滿足我的期待,不過我還蠻好奇他是怎麼辦到的。

  在這許多的作品當中,個人是比較偏愛「愛‧九把刀系列」的「等一個人咖啡」、「愛情,兩好三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硬要從裡面挑出一本的話,我想我會投「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票,我喜歡它的真實性,或許沒有虛構故事的高低起伏,卻很貼近我們對生活的體驗,也許沒有Happy Ending,卻很像在聽朋友講他的愛情故事。

關於「慢慢來/比較快」

  講完了九把刀,這本書的作者雖然是九把刀沒錯,只不過它並不是小說,而是將九把刀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所寫的專欄文章集結而成的。要是你喜歡《獵命師傳奇》前面的序言,那種無厘頭、虛虛實實的風格的話,那我想這本書應該頗合你的胃口。

  可能因為寫的是專欄吧!寫作的風格和小說的序言頗類似,筆調時而認真時而遊戲人間,這一篇可能還很認真在講著關於網路小說寫作的事,下一篇卻突然又跳到一個純屬虛構的紙箱國去,要是每一篇文章都很認真地去看待的話,不曉得最後會不會反被搞得糊里糊塗,搞不清楚自己現在究竟是在現實還是在虛幻中。

  說實在話,個人是比較偏好像是之前提過《毀掉作家的三句話》,這一類語帶戲謔,像是在吐苦水一樣的評論,往往實在到讓人看了想笑。至於其他那些彷彿有三分認真卻帶著七分惡搞的文章,就好比紙箱國系列,又會讓我宛如丈二金剛一般摸不著頭緒,不太瞭解他想表達的是什麼,越嚼越覺無趣,甚至有點昏昏欲睡。也因此,整體的評價,我想或許用毀譽參半來形容會蠻貼近的吧!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隨想.me] Wii初體驗

  2006年11月19日任天堂的新遊戲機 Wii 正式上市,旋即以黑馬之姿踢下 PS3 以及 XBOX 360 奪下了這一代遊樂器之王的寶座,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波 Wii 熱。只不過,Wii 是紅了一年多,我卻始終是在這波熱潮的外頭看熱鬧,不管 Wii 有多好玩都僅止於聽人家說的。直到昨天,總算是一償宿願了,剛好有個朋友買了一台 Wii ,就跑去玩了2個小時,只是說實在的,滿足感並沒有想像中得大。

  雖然只接觸了短短的時間,不過還是來說說我的試玩心得好了。Wii Sports 我想應該也是很多人第一款接觸的 Wii 遊戲吧!將裡面包含的六個運動遊戲很快玩過一遍,單就遊戲本身來討論的話,這種程度的遊戲對一個玩家而言,實在是很陽春、沒有特色。

  想想一個棒球遊戲只需要投球和打擊,那是什麼年代的事了,更何況每個遊戲都不夠完整,棒球只有3局而高爾夫只有3個洞,連最基本的局數都達不到,更別提其他更進一步的設計了,與其說它是遊戲,我倒覺得更像是 Wii 的體驗或說是測試軟體,只是專門用來讓人體驗 Wii 特殊的體感操作的。

  Wii Sports 設計簡略的原因我猜應該有兩個,一是為了搶市,畢竟體驗操作並不是什麼非常難的技術,應該不是只有 Wii 才做得到的技術,像 PS3 的 Liar 也已經做到能用搖桿的晃動來操縱飛龍了,也因此 Wii 在上市之前必須密而不宣,免得讓對手提前知道反被倒打,當然也就不可能像其他遊樂器一樣,在上市之前大肆宣傳自己有什麼優勢,只是也不能只顧著趕快把主機推出卻沒遊戲可玩,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簡單卻能充分展現新操作方式魅力的遊戲,便成了權宜之計。先求出奇制勝在市場上佔得先機,至於複雜的遊戲則可留待之後慢慢完成。

  再則,Wii 所主打的客群本來就不是只有資深玩家,它還有一個戰略目標是要將原本不玩遊戲的族群也一網打盡,除了體感操作之外,「老少咸宜」會是 Wii 遊戲的另一個特點,設計陽春的遊戲也許更容易為婆婆媽媽們所接受吧!

  大概玩了3款遊戲,個人覺得 Wii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撇開遊戲性的加強不談,體感在設計上也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動作並沒有想像中確實,玩拳擊不像在打拳倒更像是在打太鼓,而且運動量也沒有預期中大。

  說了那麼多,好像會讓人覺得 Wii 不怎麼好玩,其實也不至於啦!以遊戲玩家的身份來說,不諱言是有點小失落,然而這畢竟是一種新鮮的遊戲方式,光是能夠起來動一動,而不是只有動動手指當個沙發馬鈴薯,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只是一開始也有很多不夠好的地方,起碼目前是就還沒有看到一款殺手級的軟體,有待遊戲廠商開發的玩法也還很多,真的希望 Wii 不是只有操作方式吸引人,在遊戲性上也一樣要有讓人驚豔的表現,像我就還蠻期待實況野球在 Wii 登板的,也期待它能讓我流很多汗,呵呵~~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書摘] 君子遠刨廚

  「君子遠庖廚」這句孟子講過的話,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甚至有很多男人喜歡拿來掛在嘴邊,以做為不進廚房的藉口。然而,孟子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我想大概沒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吧!包括我自己在內。事實上,這句話出自於《孟子‧梁惠王》,原始的版本是這樣的: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譯] 孟子說:「沒關係,之所以會感到不忍心就是一種仁慈的表現。會覺得牛不行殺而羊可以,只不過
是因為當時您所看到的是牛而不是羊罷了。君子對於這些動物,如果見著牠們還是活著的,便不忍心眼睜睜地看到牠們被宰殺;聽到牠們的哀嚎,便不忍心去吃牠們的肉。正因為如此,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原來孟子之所以遠庖廚,其原意並不是對於廚師這項工作的輕蔑,在說的是一份不忍殺生、見血的惻隱之心,雖然是種眼不見心不煩的鴕鳥心態,然而卻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君子不該進廚房,可見很多人拿來說嘴的「君子遠刨廚」,不過是曲解聖人之言來防衛自己的謬論。

  對我來說,這一段文字並不陌生,模模糊糊地記得曾經在高中的課本裡面看過,只是當初之所以唸它,所為的不外乎就是要考大學,書拿來就啃,哪有心思細細地去品味這些話到底想要談論的是什麼哲理,就這麼把這些之乎者也就這麼囫圇吞棗似的生吞活剝了,即便是朗朗上口也不過是徒具其形,如船過水不留痕跡。

  直到這兩天在閱讀《女農討山誌》的時候,又重新看到作者講述起這一段,彷彿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字,剎時間讓我有些汗顏,以前唸過的書還真的是不知道唸到哪邊去了,不過卻也有一種以前隨意灑落的種子,突然之間發現竟然有一顆發了芽的奇妙感覺。

  在看《生命的沈思》這篇時,或許是其中對於儒家思想的批判,讓一向不怎麼喜歡儒家思想的我見獵心喜,在腦海之中也起了一些波瀾。對於儒家也確實是有一些話不吐不快,只不過,我不曉得在自己目前對論語、孟子的瞭解裡頭,到底參雜了多少似是而非的雜質,興許重拾論語、孟子之後會有一番截然不同的看法,我想還是少說少錯吧!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讀讀書] 吸血鬼獵人D

書名:吸血鬼獵人D
作者:菊地秀行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03.5.14
a's 評價:★★★

  雖然說一直以來都沒有正式拜讀他的作品,不過對我而言,菊地秀行這個名字倒也不陌生。過去陸陸續續也透過了魔界都市、魔界學園、退魔針等等,以他的作品為基礎所改編的漫畫來認識這位作家。同時也因著這些漫畫作品而產生的喜愛,自然而然對於原著小說始終存在著興趣,而這一本吸血鬼獵人D,正是我接觸菊地秀行文字作品的第一回。

  我和菊地秀行的緣分似乎都和動漫脫不了干係,吸血鬼獵人D這個名字,最早也是從同名動畫知道的,不曉得這是不是可以稱之為人狼後遺症,自從興沖沖看過人狼這部同樣備受推崇的動畫,卻被悶到不行之後,對於這些所謂的名作就很難提得起興致,以致於即使它有許多網友背書推薦,手邊也有現成的DVD,我卻到現在都還沒有什麼動力想去看這部動畫!

  興許是當初對它的期待太高了吧!看完之後,說實在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當然有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被書籍突兀的排版一再打斷閱讀的節奏吧!常常會突然搞不清楚現在到底是誰在講話,我很好奇是日文版本來就是如此編排的呢?還是說是中文版在排版上出了問題,好比說194頁的這段
「『放著吧。我會搬。』
D發現她步履蹣跚而說了這句話,『不用你管!』
連自己也吃了一驚的粗魯聲音--和淚水一起爆出。」

看完之後,你能立刻分辨哪一句是D講的,哪一句又是朵莉絲講的嗎?在加上翻譯在戰鬥場面的敘述上常常出槌,伯爵和D最後的那場大決鬥,勝負究竟是怎麼分出來,到現在我還是一頭霧水,也因為常常需要回頭去確認內容,一本250頁竟然讓我花了比看一本金庸小說還多的時間才看完,這實在算不上是什麼愉快的閱讀經驗。

  至於另一個原因,也許是出在這本寫於1983年的作品在動漫界所掀起的影響實在太廣了,以至於很多內容都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除了上面說過那些改編的作品之外,不意外地也包括了吸血鬼漫畫,甚至是九把刀的獵命師傳奇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就連很多不是吸血鬼系列的漫畫或多或少也吃到它的口水,比如說朵莉絲和丹兩姊弟相依為命的這個橋段,在M.A.R魔兵傳奇、聖石小子等作品都出現過。

  當橋段一再被重複使用,不可否認地建立了它經典的地位,如果你過去從未接觸過類似題材的作品,或許仍然可以跟著劇情大呼過癮。然而卻也間接磨損掉作品的新鮮感,在品嘗過太多發揚光大的作品之後,再回過頭來咀嚼這部作品,卻讓它顯得有些了無新意,這還真是一種既真實又奇怪的感覺。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Sports] 再談亞錦賽

  昨天看蘋果日報還是可以看到一些網友對於教練團調度的不滿,我可以理解很多人的不平,明明就是快要到嘴的鴨子,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牠飛走,那種心情確實很嘔。然而,誠如球評蔡明里在《大老二的遺憾》一文中說的:
「完全用結果論來批判,其實不盡公平。」

今天如果耿伯軒上去的結果不是提油救火,而是大殺四方的話,或許隔天大家會看到的就不是這些謾罵,而是一堆歌功頌德、英明神武的文字了吧!

  以郭泰源之前在誠泰擔任總教練的實績來看,個人以為他任這個總教練當之無愧,像亞錦賽這種短期決戰的賽制本來就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一場比賽論斷一個教練的好壞,未免失之武斷。

  更何況,以過去看國際賽的經驗,包括徐生明在內的幾位老教練,在調度上更是保守,而且心態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說 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金牌戰對上古巴,你可以從比賽的進行中,完全地感受到中華隊以拿到銀牌為滿足,彷彿戰勝古巴是一種奢望,半夜爬起來加油的我就像是個呆瓜一樣,我拒絕再看到這種沒有鬥志的比賽。

  運動比賽並不是只有老謀深算的勝敗算計,輸球無妨,但請讓我看到你想要贏球的態度與渴望,這才是運動比賽最可貴的。總教練這個職位,我支持讓一些新面孔來試試看,尤其是去年亞洲職棒大賽,帶著 LaNew 熊到東京去,打得日本羅德隊嚇出一身冷汗的洪一中,資歷或許不太夠,但我相信他是有那個能力更有那個意志,讓我們看到中華隊也是能登頂的。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Sports] 亞錦賽有感

  亞錦賽落幕了,如果棒球賽只打六局的話,或許我們就可以歡慶順利拿到奧運的門票了。可惜棒球賽是打九局,中華隊在最後三局失守輸給了日本,只差了一步就能順利完成全國同胞的期許。

  網路上很多人都把敗戰責任怪罪在教練團的頭上,只是比較一下正式上場的球員名單和原先預期的名單會發現,這次在打者的部分,我們少了林威助、陳鏞基這兩門今年在美、日表現不錯的巨砲,不論是對攻擊火力還是守備或多或少都有影響,另外,投手方面也少了郭泓志和潘威倫等多位投手,以致於場上幾乎完全靠雙林、陽建福和曹錦輝在撐。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陣容明顯不如日、韓的狀況下,我想教練團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即便沒有如去年亞運般神勇地力克日、韓拿下金牌,還是值得大家給點掌聲的。

  我們雖然輸了,起碼輸得坦蕩蕩,而不像韓國,就像是輸怕了一樣,無所不用其極地使出一堆小人步數,一下子是玩投手煙霧彈,一下子又是給假名單,結果還不是一樣沒拿到奧運資格還惹來一身罵名,不過這或許就是韓國人原來的嘴臉吧!

  自從 2002 年世界杯足球賽,在電視機前面目睹韓國隊用骯髒的手段踢下第四名之後,對這個國家就沒什麼好感,再看看這次亞錦賽,韓國教練金卿文被批評換名單耍賤的時候,卻還可以辯駁說自己「誠實且尊重規則」,南韓的《朝鮮日報》更寫道:「對先發名單變更的不滿,是日本的無知。」好笑!那可能是南韓人自己的規則吧!不然,亞洲棒總的技術委員會怎麼會說:「如果南韓再犯,亞洲棒總將很難跟他們做朋友。」

  體育競賽比的雖然是輸贏,但同時也講究運動家精神,技不如人或是運氣不好輸了球,回去再把技術磨練一下,下回討回來就是了,如果只想靠著耍小手段或是作弊贏得比賽,就算贏了也得不到尊敬,就像 2002 年南韓雖然拿到世界杯第四名,除了可以自爽之外,有人承認他是足球強國嗎?這次亞錦賽更是裡外俱輸,不但輸了球也輸了國格。

[圖片來源:陳楷 攝/中國廣播公司]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隨想.me] 關於蘋果日報的一些看法

  在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批評蘋果日報八卦的人,這點倒是不怎麼讓人意外。今天在iReading的討論區又看到了類似的言論,我比較好奇的反倒是這些說蘋果八卦的人,是否有認真地去看過這一份報紙。

  在現實生活中認識我的人,多半都知道我是蘋果的忠實讀者,從2003年5月2日在台灣創刊開始,每天無論如何都會買一份蘋果日報。不諱言它在社會新聞和影劇版的取材上,,包括頭條的血腥畫面等等,確實是有蠻多可議之處的。然而,蘋果的副刊和體育版卻也是我所看過的報紙裡面最豐富的,並非許多人認定的一無是處。

  或許是創辦人本身就不是文化菁英而是服務業出身的吧!黎智英在《我是黎智英》一書中就曾經說過他的辦報哲學
「大多數人去強調『重要的事』,卻忘了『讀者關心的事』。」

而蘋果日報就是以服務業的心態在經營,所提供的就是「讀者關心的事」,在一篇有專業名詞的新聞下面,他知道讀者可能不太了解,會貼心地放上相關名詞的解釋。而以體育版來說,它也很清楚讀者想要看的到底是什麼,如果王建民在大聯盟創下新記錄,你可以一口氣看到 2~3 個版面的新聞甚至是一大張海報,對於球迷來說,這是多麼過癮的一件事,然而在過去卻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對影劇圈的八卦一向沒有太大的興趣,那疊厚厚的影劇新聞我常常都是很隨性的翻過,只是單就八卦新聞來談的話,對照過去其他幾家報社發生過的一些事件,我並不覺得自由時報甚至其他報在這點上會差到哪去,只不過也許是樹大招風或是該說是花名在外吧!很多人也都是以道聽途說的既定印象去論斷一份報紙,卻不願或不肯用自己的眼睛,親自去檢視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料。

  要批評別人當然是很簡單,這又讓我想到九把刀的新書《慢慢來/比較快》中的一個故事
  「幾年前,大陸年輕網路作家韓寒剛出道時引起一陣旋風,他的言辭鋒利跟他的銷售數字同樣叫人驚訝。某次在新書發表會現場,一個老教授舉手發言,長篇大論了網路文學的淺薄與空洞。
  只見韓寒接過麥克風,冷冷問了一句:「請問我這本書的主角名字是什麼?」
  老教授獃住,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韓寒不屑道:『沒看書就閉嘴。』」

這樣的狀況並不少見,只是我自己是認為「禍從口出」,不管是要批評或是引用任何一件事之前,都應該做點功課,多了解一些。否則,這樣的批評除了暴露自己的膚淺以及滿足一時的痛快之外,建設性何在?

-----------------------------------------------------------------------------
[延伸閱讀] 九把刀/
毀掉作家的三句話
九把刀在這篇文章中,談了許多關於文學批評的事,蠻值得一看的!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書摘] 行善也分等級

  「愛上經濟」一書中,在討論經濟學家對於「做善事」的觀點時,提到了一位12世紀的猶太裔哲人 Maimonides(西元1135-1204年),說道:
「行善表現到最極致,是施捨的人透過餽贈、借錢或者是其他方法,使得受惠者能夠在生活上自給自足。套句老話,就是『與其餵魚給他們吃,不如教他們怎麼釣魚』。」
又說:
「『施』與『受』兩方都必須隱姓埋名,以維護前者的善心,以及後者的尊嚴。」

之前也曾經在不同的書裡面,看到這種做善事又希望能維持受援助者尊嚴的觀念或是行為,這在西方世界似乎是個普遍且受到尊崇的。而傳統的東方思想,除了告訴我們要做善事以求福報、或是一些修橋鋪路的故事之外,似乎很少討論到「行善」。

  因此,我召喚了Google大神,探詢了這位 Maimonides ,發現他將行善分成了由高到低分成了 8 個層次:

01. 協助對方自立更生,讓他不用再去乞討。
02. 捐錢給不認識的人,且以匿名的方式付出。
03. 把錢捐給你認識的人,不讓對方知道是你幫助他的。
04. 捐獻給不認識的人,但對方知道你的名字。
05. 主動捐輸,但受者可能會感到羞愧。
06. 因為被懇求才付出,不過給予適當的金額。
07. 自願付出,但給予的金額不足以解決問題。
08. 心不甘情不願地施捨。

  偶爾我們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為善不欲人知」,這個對於他人的推崇。然而,這在 Maimonides 的哲學中,仍不算是善行的最高境界,幫助別人最好但可能也是最麻煩的方式,是幫助他自立,讓他從此脫離貧窮的狀態,這其實有點像是「搶救貧窮大作戰」節目的作法。

  只是常看「搶救貧窮大作戰」的人應該也知道,在這些接受過幫助重新站穩腳步的人當中,也有人是在營業一兩年之後又打回原形的,可見會造成貧窮的原因,往往並不僅僅是金錢或是技能上的問題,心態可能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協助重新自立的過程中,這似乎也是需要考量進去的地方。否則,一再重複幫助->自立->回復->幫助...的循環,只會讓接受者更加產生依賴的心態,對於「施」、「受」雙方都不是什麼好事。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書摘] 毒樹煉油

毒樹煉油 綠金趨勢

  提煉生質柴油卻使窮人無糧可食,令有心人開始構思替代方案,也就是從不可食用的植物上提煉生質燃油,目前最熱門的就是痲瘋樹。


摘自:商業周刊 no.1041 (2007.11.5~11)

  油價持續飆高,生質柴油的議題也跟著水漲船高,只是生質柴油最被人詬病的疑慮,莫過於是與人爭糧,雖然暫時緩解了能源問題,卻又因此而減少糧食的供給,在供需法則的運作下,不可避免的也推升了糧食價格,玉米價格的揚升甚至還造成某些中藥材產地轉種的狀況,使得枸杞等中藥材價錢亦隨著高貴起來。只不過糧食是人類要生存下去的基本要件,這種以糧食價格交換油價的作法,或許是資本主義運作的必要之惡,卻可能造成窮人買不起食物,似乎反倒是進一步拉大了貧富的差距。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目前用來提煉生質柴油的作物,多半都是以諸如玉米、甘蔗等糧食作物為主,也因此科學家便開始尋求解決之道,「痲瘋樹」是目前所發現的答案。

  痲瘋樹是一種可在貧瘠土地上生長且不可食用的有毒植物,因而並不會對糧食的種植產生排擠效應,一方面它適合種植的範圍為南北緯 25 度,可以使得非洲的乾旱土地獲得利用,或可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它的提煉成本約為 1 桶 43 美元,相較於其他作物的提煉成本以及目前一桶100美元上下的原油,都要來得低廉許多,如果油價持續走高的話,不失為是一項可行的替代能源,一旦建立起經濟規模,也將能夠有效地抑制產油國對於油價的予取予求。

  台灣也地處適合栽種痲瘋樹的緯度,而目前很多農地每年都有一段休耕期,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就在想或許這些休耕地可以藉由種植痲瘋樹來增加收入。然而,姑且不論它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根據廣州華南植物園吳國江博士的說法,麻瘋樹對於溫度和環境都非常敏感,並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長、開花、結果。華南植物園中種植了多年的麻瘋樹也沒開過花,更別提結果。可見要將痲瘋樹提煉成生質柴油真正商業化,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哩~

圖片來源: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看雜誌] UNIQLO 給我的一些想法



  這一期(No.006)的ICB商業雜誌(International Creative Business)是以UNIQLO 為封面故事,說到 UNIQLO 我的了解其實是挺有限的,唯一能想到的,大概只有去年去東京旅遊之前,有在網路上蒐集了一些相關資訊,發現很多網友都推薦它,原先也打算好好去逛逛的,比較一下看看到底和台灣的成衣連鎖有什麼不同之處?只可惜旅行團給的自由時間實在太短促,除了在前往迪士尼樂園的路途上,曾在東京車站站內有留下那麼一眼之緣之外(如圖),就這麼錯身而過了。

UNIQLO 和 ZARA

  猶記得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當中,曾經提過 UNIQLO 走的是平價奢華(大前研一將之稱為「憧憬自由之丘」)的路線,而在這本雜誌中提到,它雖然是強調高質感,但卻沒有跟隨著時裝的流行腳步,而是走類似於 Giordano 的簡化路線,以銷售不易退流行的基本款為主,這會讓我聯想到另一家近年來也常常被當作案例討論的成衣廠商-ZARA。

  兩家廠商同樣都是在挑戰流行的概念,只不過 ZARA 的作法是做得比流行產業更徹底、更快,透過一貫的設計、製作、銷售流程,搶先在其他時裝廠商還沒推出商品之前,將流行的元素以最快的速度呈現在消費者的眼前,提供最新鮮且最多樣化的服裝選擇。而 UNIQLO 的成功則是在於對流行提出反思,它和 ZARA 雖然都是將所有的製程一手包辦,不過兩者將生產的主控權抓在手上的目的卻是大異其趣的,ZARA 所考慮的是生產時效性,而 UNIQLO 雖說是生產具高質感但不易退流行的基本款商品,但焦點卻是放在縮減成本上,它將工廠移往中國大陸,為的就是希望能以較低的價位供應高品質的服裝給消費者。

  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流行,當然也表示它是一種普遍性很高、難以被打破的價值觀,然而市場永遠都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對流行不以為然的人,我想也應該不在少數。創新不外乎就是要去顛覆、打破現有的概念,問題之所在往往也是機會之所在,它總是存在在那邊的,也一定會有很多人都看到這樣的機會,只是每一個人因背景的相異,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思考或因應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ZARA 選擇和流行比快,UNIQLO 則是反璞歸真,回歸到穿衣的基本,黎智英說:「成功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創新」,兩個都成功了也或許代表了創新的可行方案是可以不只一種的,或者也表示除了方向之外,還有其他需要重視的關鍵。

品牌和設計師

  在這個封面故事當中,另外也提到了一位設計師-佐藤可士和,他在 UNIQLO 的地位,相當於原研哉之於無印良品。日本廠商似乎是非常擅長於創造「名人」,不只是在實體商品的設計上如此,在遊戲的設計上也是,諸如「太空戰士之父」坂口博信、「超級瑪利之父」宮本茂等等,都是很多遊戲迷耳熟能詳的名字。其他像是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電視冠軍》中,不也都產生了許多的名人和名物嗎?「尊重專業」在日本人文化當中,似乎是很重要的一環。

  反觀台灣,這樣的情況好像比較少見,也許是擔心名氣一旦被養大了,價碼可能會跟著水漲船高,廠商們即使是得了一些國際設計大獎,很少會特意去強調設計師,當然興許是媒體覺得報導這些沒有爆點,觀眾不感興趣,雖然嘴巴都說「行行出狀元」,其實大家心裡頭真正關注的還是賺最多錢的那個狀元。

96年9月、10月 統一發票中獎號碼

特 獎
41292387

頭 獎
32971009
39376966
50336841


祝大家中獎!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戰爭論圖解

書名:戰爭論圖解
作者:是本信義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3.9
a's評價:★★

  克洛塞維茲的這本《戰爭論》,手邊其實有左岸出版的完整譯本,雖然我也一向認為像這種經典的作品,要嘛就不要讀要不讀直接K原著,否則除非你跟解讀者對事情有著相同的看法,不然讀完之後可能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所吸收的是原作者的想法還是編者自己的觀點,更何況一部經典之所以經典,往往也表示當你處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情緒去讀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啟發,這是解讀書很難提供的。所以啦,類似「幫你讀經典」、「xx本非讀不可的xx學經典」這類的書,我通常都是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然而,整本書總共1000多頁,著實是厚了點,叫人望之而生懼,才想說偷個懶先讀一下是本信義所寫的這本《戰爭論圖解》,稍稍品嚐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值得一讀。果然!人還是不能偷懶的,經由別人演繹過之後,我真的沒辦法從那些條列式的解說當中,追覓到克洛塞維茲的思想脈絡是什麼,這樣的嘗試毋寧是失敗的。

  這本書主要是透過一些知名的戰役來說明《戰爭論》書中所提及的作戰觀點,主要是迦太基戰役、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歐陸的戰役以及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戰役為主,號稱是圖解,其實絕大部分也只是一堆該戰役發生的事件流程圖,這種程度的圖解,個人讀來是感覺有點多餘,對內容的理解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倒比較像是用來填充頁數的。

  而原先一本厚厚的書,只簡單整理出32個要點,逐字讀完真的沒有太多衍生的想法,我不確定它是否完全涵蓋克洛塞維茲的完整想法,這個部分或許得等我把那本厚厚的《戰爭論》啃完,才知道了。當初會想唸這本書,主要是某位教授的推薦,他認為雖然同屬西方世界,但歐洲人在商場上的思維邏輯實是異於美國人的,而我們一般在學校所學多是以美國人所撰寫的教材為主,以致於我們的管理思維較偏向美式,而閱讀《戰爭論》有助於了解其中的差異,到底差異何在,目前還沒找到答案,看來將架上那本《戰爭論》啃掉仍是躲不掉的功課啊!

翻譯與校對品質欠佳

  這本書除了內容平平之外,翻譯和校對同樣教人有些無言,比如說 P.154 竟然能將鼎鼎大名的豐臣秀吉錯翻成豐"田"秀吉,實在有些不可思議。而詞彙用字上的統一也有些問題,像是戰爭論的原作者 Karl Von Clausewitz 到底是要翻成克勞塞維茨還是克勞塞維茲,這不都是在開始進行翻譯時就該確定的嗎?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出現莫名的"?"(如P.76第8行, P.161第9行等多處),我在猜那應該是在更動字型的過程中,忘記考慮到日文字的問題,才發生掉字(如P.161第9行的墨?,查了一下應為墨俣)。在在都可以發現這本書在翻譯和校對上的不認真。

  關於這本書的譯者,審視了一下他在封面裡的資歷,翻譯過不少書,算起來也該是位資深的翻譯人員,這樣的翻譯品質無疑讓人搖頭。上網搜尋了一下,在部落格〈動漫筆記本〉,有這樣一篇以譯者姓名為題的文章,這樣寫道:
「一個你需要記得的名字。

下次看到任何日文翻譯書(特別是大然出版的漫畫),請記得翻到版權頁看看翻譯者是誰。

如果是他,你就要小心,你在看的可能不是日本人畫的漫畫,而是看圖說故事編造出來的故事新編.....」

可見這樣的翻譯品質並不是個案,才一抬頭赫然發現架上那本《思考的技術》就是這位小姐翻譯的,不由得開始擔心那會不會是另一本很糟糕的翻譯書。看來以後買書的時候,不單單得注意作者,連譯者都要小心了。

  之前其實也提過幾本翻譯品質不佳的書,「翻譯品質」出差錯到底是該誰來負責?譯者嗎?或許他該承擔大部分的責任,然而出版社在付印之前不該先行進行品質管制嗎?興許是讀者們對於翻譯品質漠不關心,即便翻譯再差勁,仍然沒有幾個人會反彈,出版社自然不當一回事,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可能只有出版社自己知道了。

  不過,不曉得大家是否有發現,不管是哪一類的書籍,翻譯人員多半都是外文科系畢業的,他們往往沒有所翻譯那類書的專業背景,一般的作品也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翻譯到的是一些艱澀的作品,那出來的成品經常是慘不忍賭,也難怪很多外文程度好的人都會建議,可以的話還是直接 K 原文比較好,只可惜自己的外文程度實在是....唉,不說也罷,只好繼續將就了。

  當然這樣的問題也不只台灣才有,前幾天在網路上找資料的時候,也發現 F. A. Hayek 的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有的版本翻為自由憲章,也有人翻成自由秩序原理)在大陸不只一個版本,其中鄧版的翻譯水準就被很多大陸讀者所詬病,同樣的一段文字,鄧版所翻譯的硬是讓人看不懂,但譯者鄧正來可是大陸研究 Hayek 的頂尖學者,可以見得光有專業程度還是不夠的,不然期刊上就不會有那些越看越頭大的英文論文了,還是得有能將艱澀內容寫成淺顯文字的寫作功力輔助,才能成就好的翻譯作品。

  聽我說完這一堆,如果你對這本書還有興趣的話,那不妨先上〈Google圖書搜尋〉搜尋一下,由於Google和城邦之間有合作關係,你可以找到這本《戰爭論圖解》部分頁數的節錄,稍微試讀一下再做決定,比較不會失望。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書與我] 踏破鐵鞋無覓處

  由於黎智英在壹週刊上頭一篇《學做生意》裡寫的一句
「給我的思維方法啟蒙的卻不是經濟學家,而是科學哲學家Karl Popper(1902-1994)。」

牽動了我想要一探這位素昧平生的 Karl Popper 到底是何許人也的好奇心,亦驅使著我展開了一段尋書之旅。只是很奇怪哩~我和我的小黑幾乎是跑遍全台北市大大小小的簡體書店,不管是誠品信義、上海書店還是秋水堂、問津堂,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找了好多天就是找不到 Karl Popper 所寫的這一本《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然而就在我決定放棄繼續尋找的時候,才意外地在問津堂的特價區窺見了它的身影,當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在找書的過程,我就在想這本書算起來應該是經典了吧!雖然可能真的是有些冷門,大部分的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這個人,但各家簡體書店所針對的主要客群不就是文史哲的研究者,難道都不會進這樣的書嗎?當然答案是有,我在幾家簡體書店的網站搜尋的結果,確實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只是不是顯示缺貨就是去了才發現有進過但是賣掉了,架上並沒有現書。

  或許是成本的考慮吧!簡體書店從大陸進書在運送上似乎都是走海運,所以如果想要訂一本書,可能得等上個45~60天,有時還會跟你說訂不到。也因為訂貨的日程冗長加上沒辦法退書,他們在抓數量的時候也都比較保守,就算一本書賣相很好,一進貨就銷售一空,即使立刻追加,也要等一個半月之後才能再度上架,這時客人搞不好都已經在別家買到或是不想買了。偶爾就會遇到有本書覺得不錯,當場猶豫了一下沒有下手,過幾天回過頭想買,卻再也找不到了。

  當然。每家店都會希望最好能做到JIT、零庫存,一進書就都可以賣光光,只是往往事與願為,然後就可能發生像我今天遇到的這種狀況,書進了卻賣不完,等打到特價了才找到想買的人,或是有些書還有潛在的需求未滿足,卻沒有一家書店想進。說起來,書真是一種特別的商品,每一本都可以說是獨特而不可取代的,也使得這種需求跟供給之間的落差就顯得格外難解決。

  手邊其實也還有幾本暫時找不到但不急的書,就不曉得得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入手了。也許某天在書店巧遇,或許哪天去大陸旅遊順手帶回,也可能是坐著船晃晃悠悠兩個月,搞不好隨著歲月流逝,需求就自然消滅了也說不定。結局會是什麼,Time will tell...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隨想.me] 明年的閱讀計畫

  時間過得很快,好像也沒做什麼事,一下子就瞬移到接近年底,似乎又該是年終清算的時間,算一算我的大量閱讀計畫進行至今也差不多快兩年了。去年所訂立的目標:看完200本書,如果連雜誌一併算進去的話,早在10月初就已經達成了,因此進一步將雜誌扣除,看看有沒有辦法在年底之前看完200本書,如果按照目前約兩天看完一本書的進度,要順利完成這個目標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從數量來看,當然是遠遠比不上《槓桿閱讀術》作者本田直之的一年400本,然則著實是唸了不少書,也算是滿足自己的一點虛榮心,只是閱讀的範疇有些雜,像是商管書、社會現象觀察、文化研究、繪本、小說等等,好似什麼類別的書都有摸到一點邊,如果按照郝明義先生在《越讀者》中所提到的四種閱讀類型--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甜食閱讀來加以檢視,似乎也是什麼類型都有,沒有偏食的現象。

  只不過,就像工廠趕工就很難兼顧到品質,為了可以達成預定目標,幾乎是用兩天一本的速度在看書,也因此在挑書的過程中,不禁都會揀一些比較好讀的題材,或是選擇頁數比較少的書來讀,反而對於一些相對來說題材生硬或是大部頭的書就很少碰,這也是這一年閱讀的經歷中,自己覺得比較大的問題。回頭看看書架上,《藍海策略》、《第五項修練》、《理想國》、《戰爭論》等等大師級的經典,買來少說也有一年半載的時間,卻彷彿是被打入冷宮的嬪妃一般,對它們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a

  也因此,來年不會再無止境地去追求泡沫式的數量成長,而是比較傾向將看書的速度放慢下來,轉而把主軸放在閱讀一些諸如哲學、經濟、管理上的經典作品,希望從而獲得一些質上的滿足。嗯!明年的閱讀計畫就預定是這樣了~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書摘] 無意間發現的「燎原後語」

  昨天晚上,睡覺之前還蠻無聊的,就隨手拿起《火鳳燎原》28集恣意翻閱,無意間發現封底裡竟然藏著這樣的一段「燎原後語」:
「請不要再說中國人勤奮,因為我們太窮了。
請不要再建賭場,因為我們有了股場這更有「勁」的玩意。
請不要再來武俠片,因為黑社會仇殺的題材太多了。
請不要相信明星教你努力讀書,因為他們會在另外一個節目中說以前在學校有多頑皮。
請不要模仿他們的努力,因為我們沒有先天條件。
請不要說電影市道不振,因為是爛片失去了後勁。
請不要罵大美國主義電影,因為現實中他們真的有這種本事。
請不要叫我投票,因為我從來不真正認識那些人。」

看到最後一句的時候,我笑了。:D

  這句話或許一語帶著雙關吧!我們這些小民也確實少有人真正認識選票上面那幾顆人頭,而那些人反來覆去宛如變色龍般的政治立場,更是教人難以真正認識那些人。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我從來不真正認識那些人,手上擁有的一票也很難真正影響任何一位候選人的當選與否,但如同王文華在《Life 2.0 我的樂活人生》上說的:

「我不會像『美體小舖』那樣,文謅謅地說:『如果不去投票,別說你關心。』我直接罵:『去投票,不然就閉嘴。』」

我還是會選擇去投票,以保留批評時政的權利。^___^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我不結婚/遙洋子

書名:我不結婚
作者:遙洋子
出版社:時報
出版日期:2002.1.21
a's評價:★★☆

  幸福到底是什麼?

  不論是從長輩的教誨還是很肥皂的電視劇也好,我們總是會被灌輸諸如「結婚才會幸福」、「好好唸書,找份好工作,才會幸福」,幸福彷彿是一種無上的情緒感受,甚至還有房車號稱他們是以幸福為基本配備,然而很弔詭的是,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喜、怒、哀、樂、愛、惡、慾這些情緒,卻始終無法體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才叫做幸福。

  我比較好奇的是,脫口說出那些話的人當中,又有多少位是真正品嚐過幸福的滋味,聽著自認自己不夠幸福的人講幸福,不是一件挺奇怪的事嗎?或是說幸福只是一種想像的美好。貧窮的人羨慕著有錢人的錦衣玉食,說那是一種幸福。去死去死團望著儷影成雙的閃光彈,說那是一種幸福。家庭破碎的人想像著別人團圓美好的家庭,說那是一種幸福。那就像是看著別人碗裡的肉,覺得有肉吃真是一件幸福,然而就像陳雷所唱的《歡喜就好》:「駛到好車驚人偷,大厝歹拼掃,呷尬尚好驚血壓高,水某會兌人走」,沒有體驗過的話,你永遠不知道所幻想的那個景況到底算不算幸福。

  幸福又何嘗不是一種度量,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似乎都會不自主地持著自己對幸福的想像去量測別人的幸福,自以為是的認為不結婚的人就得不到幸福,沒有正當職業的人就沒有幸福等等。就像〈團圓的那一邊〉所提到的,被眾人認為是幸福的人,卻自覺不幸,而傳統上認為該是不幸的人,反倒覺得自己很幸福。到底孰幸孰不幸,或許得等到蓋棺才能論定了。現下而言,我是不願接受世俗的制約,即便要錯也寧可錯在自己所認同的選擇上。

媳婦和女兒的差異

  這是131頁的一段陳述:
母親發現打破的碗。

「冒冒失失!可惜這麼精緻的碗。」母親毫不遲疑地責備媳婦。我說:「是我打破的。」於是母親立刻問:

「受傷沒有?」

這種狀況的發生雖然說並不那麼讓人意外,然而我和作者同樣感受到一股悲哀。或許是血緣關係的力量吧!同樣是晚輩,媳婦在很多家庭當中,即使做得再辛苦,似乎就是很難和婆婆如同母女一般地相處愉快,和女兒之間總是處於不同的地位。

  這其實也讓我想到另一件事,記得有次跟我爸媽聊到領養別人小孩的話題,他們堅決反對,甚至說出「我養不起小孩」這樣的話,當場我是非常錯愕的,如果養不起小孩的話,那何必絮絮叨叨老是在提結婚這件事。我不懂同樣是小孩,為什麼別人的就養不起,自己的就養得起,就只因為血緣嗎?

  想想電視上那幾齣灑狗血的八點檔,不約而同地都出現類似的橋段,母親為了兒子外遇對象肚子裡面,一個未出生的小孩,委曲求全到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步。血緣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我不知道這是代溝,還是我與眾不同,不過看到這樣的故事,心中有的感觸真的只有悲哀。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看雜誌] 刊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張廣告

  市調公司Synovate亞太媒體總監 Craig Havey 曾做過調查,他們在250個不同報紙及雜誌上刊登同一張服裝廣告,然後問1000位讀者「你認為這一件衣服要多少錢?」結果看小報登的服裝廣告的讀者回答,這件衣服約40元美金,讀者在看知名有品質的報紙後說要79美金,看到周刊同一張服裝廣告的回答是90美金,在Vogue中看到的回答是250美金。

from: 動腦雜誌 no.377 2007年9月號

  從這樣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人對於商品價值的認知,除了來自於商品本身之外,其實是會受到外在因素所影響的,相同的東西只要賦予不同的包裝,包括包材、展示櫥窗的佈置、流通的商店、外加的概念等等,就會增加額外的價值感。

  這之中也透露了幾項訊息,一是如果你想要提昇產品層次的話,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應該要夠水準之外,千萬要慎選你刊登廣告的媒體,廣告並不是灑出去越多越好,一旦你的產品在不適當的媒體上出現時,有時反倒會削弱了產品在人們心中的認知價值。當然認知價值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你所瞄準的市場區隔是學生或是以低價位搶市的話,認知價值越高反而給人一種高攀不上的感覺,所以也難怪類似像家樂福、燦坤這種永遠在強調最低價的量販店,會挑選報紙刊登大篇幅的廣告了。

  其次,就是想提升產品的利潤,不要僅僅是從產品面去思考,有時候在包裝或是陳列上面下功夫,所回饋的利潤可能要比產品的提升要來得更可觀。其實,可以反問自己,花一樣的錢,你會買一個功能比較好但是外觀很醜的產品,還是寧願買功能稍差卻漂亮許多的產品?這或許只是一種虛榮感作祟,不過人類就是喜歡炫耀,只有順應人性才能獲得比較好的回饋,我想這應該是不變的道理。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看雜誌] 情人節與巧克力

  64期誠品好讀(06年4月號)有著這樣的一段文字:
台灣的情人節禮俗幾乎移植自日本,而日本從戰後1950年代開始學會慶祝西洋情人節,則來自美國巧克力公司的宣傳噱頭。...1965年,日本福岡市知名的「石村萬盛堂」果子製造商...鼓吹出另一個新的節日:男孩既然接收女孩餽贈的巧克力,豈有不回禮的道理?於是,時隔一個月,就該是男孩回贈給女孩甜蜜的日本果子。...於是就有了「白色情人節」的美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一樣的感覺,近幾年來台灣的節日似乎越過越西化,以往沒聽說有人在過的節日,曾幾何時都可以過得煞有介事,就好比說前一陣子市面上就突然出現一堆南瓜裝飾品,提醒著大家萬聖節來臨了,說實在的講到萬聖節,我認識也只有《聖誕夜驚魂》的那個南瓜頭 Jack,其他的則是一無所知,不禁也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瞭解這個屬於天主教、基督教的節日。為什麼要過這樣的一個節日,我心中能推敲到的理由不外乎是三個,一是就跟情人節和巧克力的關係一樣,只是商人的刻意炒作,再則可能是因為那些教美語的外籍老師所帶動,再不然就是人們實在太無聊了,只要好玩、有樂趣就好了,管它是什麼節。

  每個節日之所以會產生,除了是為農家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熱鬧之外,背後或多或少都是有其目的性的,像過年提醒大家要掃除、出門在外的遊子該回家團聚了,端午節喝雄黃酒、放艾草則是為了因應梅雨季節到來,容易滋生蟲、蛇。在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與其用政令去宣導、推動,還不如以這種節日的方式,讓民眾主動來參與,效果可能還比較好,而且也能讓效果延續到遠遠久久,光是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三大節日就有幾千年的歷史,可見一斑。

  當然,除了這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之外,也很難避免政治力的介入,因此就會產生一些諸如開國紀念日啦、光復節啦、行憲紀念日啦、228紀念日啦等等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節日,剛開始的時候,或許真的有幾分紀念的味道吧!只是過久了,大家高興的可能也不過是可以放假一天,至於紀念什麼,早就沒人在意了。

  另外可能還有一些根本不放假的節,好比說聖誕節、情人節、跨年等等西洋的節日,除了對基督教徒來說,是真的具有意義之外,我覺得就比較偏向商業操作了。之所以要大肆宣傳這些節日,就像是情人節和巧克力公司的關係,廠商們想要的還不就是你荷包裡的鈔票,因此他們會不斷地藉由華麗的廣告、悅耳的文字不停地放送這些訊息催眠你,讓你可以樂意地掏錢出來買禮物、買卡片、送花、吃大餐等等。

  可能是都用很理性的觀點在看過節這件事吧!我對過節一向都是很冷感的,過節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它可以為生活平添一些調劑,只是時代在轉變,對於現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言,平常的日子就可以過得很有樂趣,節日的角色是越來越沒位置了,有時想想似乎沒有必要拘泥在相同日子跟大家做一樣的事,與其跟隨著別人起舞,倒不如回歸本心,只要日子過得快樂、熱鬧、有趣,任何一天都可以是你的節日。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看雜誌] 有太多東西想攻佔我們的口袋

數位時代 No.160
「M型消費下的五大暢銷趨勢」
簡介


太多東西想攻佔我們的口袋

  9月號的數位時代(no.160)針對GPS做了一系列的特別報導,成員眾多的3C產品似乎又添了一個新名詞-PND (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可攜式導航裝置),說新其實也沒多新,說穿了就是 GPS 的隨身版。

  算一算,想要肖想我們口袋位置的隨身裝備還真不少,手機、相機、隨身聽(mp3、mp4、CD、MD...)、PDA等等都是,現在又多了一個PND,先不論出門到底需不需要這玩意,光想到口袋裡面要帶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裝置就夠傷腦筋了。口袋能提供的空間畢竟有限,要是再對照後面李明璁所寫的那篇《低科技新貴》,偶爾不禁會懷疑自己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科技產品,過得那麼高科技嗎?

  不過,也可能是周邊的配備真的太多了,很多廠商當然看到其中的商機,紛紛推出多合一的配備,像是照相手機啦、PDA手機啦、GPS手機啦,只是這些複合機種,一是往往弄得很複雜,不是科技狂熱者可能也不會想用,再則他們在每一個單項上的表現,和專業機型比起來可能也有一段落差,給人的感覺是高貴卻不見得可口。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一次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

遊戲行銷

  之前有報導過IBM在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上頭,弄了一個島嶼,新聞是鬧得沸沸揚揚的,然而卻發現這個花了上百萬美金打造的虛擬景點,平均一天只能吸引281人次。這樣的效果不用說,IBM當然是不會滿意的。

  第二人生這款遊戲,雖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新聞,不過在台灣似乎很少人玩,我也不太清楚那是怎樣的一款遊戲。不過,以我自己玩遊戲的經驗來說,除非這些島嶼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必經的關鍵地點,或是上去可以獲到一些虛擬商品,否則玩家才不管你是IBM還是可口可樂,這其實就跟開店要開在大馬路邊是一樣的道理。

  有時候會想,這些公司在遊戲裡面做這樣的行銷,不曉得目的是什麼?打知名度嗎?這幾家公司的知名度好像都不低哩~為了銷售?這樣做可以引起購買欲嗎?好像挺難的。為了形象嗎?還是有其他目的,真是叫人摸不清。如果只是宣傳,我想以遊戲裡面的成果來看,可能是失敗的,不過回到現實世界,報章雜誌倒是幫了不少忙,連不玩遊戲的我都知道這件事,算一算搞不好反倒是成功的。

  遊戲行銷,我蠻認同那篇專欄中,Erick Schonfeld所說的:
「廣告主應該更融入遊戲當中,以玩家角度思考,不要試圖改變玩家的習慣。」

一樣要花錢買廣告,與其蓋什麼體驗館,還不如把CS裡面的手榴彈換成可口可樂,效果可能還比較好一點。而且每一款遊戲的特性往往都有些許的不同,在一款遊戲中成功的方法,不見得在別款遊戲也適用,公司的行銷人員在決定這樣的行銷案之前,或許應該強制到遊戲裡面玩個1~3個月,好好瞭解一下這款遊戲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生態,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一些搔不到癢處的點子。


arthur@tp wrote at 2007.11.7 00:30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隨想.me] 書看到一半看不下去怎麼辦?

書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你會怎麼辦?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遇過吧!興沖沖地把一本書拿來讀,卻發現才翻沒幾頁就有點看不下去了,我想書只要讀多了,三不五時總是會遇到這種狀況,至於會怎麼處置它就得看書的種類和心情而定。

  最常遇到的莫過於教科書了,遇到這種的似乎也沒有逃避的權利,除了摸摸鼻子硬著頂上去之外,也沒有其他方法可想。(當然不包括作弊這種旁門左道的方法囉!)想要成績就得付出相對的努力,也算是等值交換囉!

  如果是小說的話,除非是有人強力推薦才會硬啃啃完,《占星術殺人魔法》可以算是一例,當初要不是看在網路上給的評價超高,我可能就撐不住了,好在啃完之後味道還不錯,不然就虧大了。一般來說,都是束之高閣居多,像《追風箏的孩子》就是啃到一半被我供起來了,足足拖了一年才把後面半本K完。我是比較不碰那種會拖拍的小說,像是經典名著之類的,通常都不是我的菜,一本小說一口氣看完的機率算起來還蠻高的。

  至於比較硬的書,以前的話,大概翻個三頁五頁要是不合胃口,可能就不看了。不過,這一陣子閱讀習慣有一些轉變,可能會看這本書有沒有值得一讀的價值來決定怎麼讀。如果只是比較悶,需要比較多時間去思考的話,我會傾向一天啃個20~30頁左右,用比較多天去啃完它,有的書可能一邊看還得一邊查資料,《世界是平的》就是這樣看完的,前後看了有兩個月吧!算是一本讀得蠻辛苦的書,然而收穫也不小,稱得上「值得」二字!還有一種則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或是根本覺得他在胡言亂語的話,則有三種處置方式,一種是一邊看一邊罵,另一種是乾脆扔到一邊從此不看了,還有一種則是搬出《槓桿閱讀術》裡面說的快速瀏覽,只挑有興趣的部分看,大前研一最近出的書有好幾本就是這樣看完的。

  其實有些書光看書名,多半都可以猜到可能看到一半就看不下了,有時候當然也會想避開這些硬梆梆的書,去挑一些簡單易讀的書來看,只不過這樣避重就輕的方式,對於累積知識來說,畢竟不是什麼好事,所謂「良藥苦口」,能夠產生實際助益的書,多半都是比較枯燥、不容易閱讀的,一直躲的同時也躲掉了遇到這些珠璣的機會,當然都看這種書,可能會讓人感到人生乏味,我覺得以交錯的方式閱讀,會比較符合中庸之道。


arthur@tp wrote at 2007/11/6 02:24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書摘]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這本書雖然看得不是很懂,然而即使對於內容的理解度稍嫌缺乏,裡面仍然有些話讓我覺得是值得省思的,剛好有位 aNobii 讀友挑起這個話題,因利就便就來談談這本書吧!
「不要相信高談闊論『我們』的任何演說者」

  當演說者嘗試運用「我們」當主詞來陳述個人意見而不是「我」的時候,其目的往往都是想藉由「我跟你是站在同一陣線」的強調,來博取認同感,然後順勢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你身上。當人們處身於群體當中時,或許是被激情沖昏頭、或許是個體之間的互動、遷就,常常會使人失去了原有的判斷力,取而代之的是對群體的認同感,而很容易動搖就聽信說,那是正確的、那就是我的想法,而盲目地去隨著演說者起舞。為了不成為盲從者的一份子,或許該花點心思去釐清那究竟是自己本來就有的想法呢?或是對方藉由話語,像特洛伊木馬一樣偷偷滲入你思緒裡頭的?否則,可能輕易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PS. 之前有提過這本書翻譯不佳的問題,像這句話我就覺得翻成「不要相信任何高談闊論『我們』的演說者」會好一點,把「任何」放在後頭比較像是從英文直譯過來的。

「在辯論中,勢均力敵的雙方很少成功的說服或『轉化』另一方。但是同樣少見的是,在適當進行的論證中,直至最後,敵對的雙方仍抱持與開始全然相同的立場。讓步、論點的細緻化與修正會出現」

  這是另一句讓我蠻有感覺的話。記得早些年常常會為了一些議題,跟網友在網路論壇上唇槍舌戰,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把情緒帶回現實生活中,然而爭辯到最後卻總是發現,即便是你講得再有道理,講到讓對方啞口無言、潰不成軍(話說回來,對方搞不好也是相同的看法...囧rz),結果往往就如希均斯說的「敵對雙方仍抱持著與開始時全然相同的立場」,這樣的回饋無疑是很糟的,感覺是吃力又不討好,也因此後來對於一些看不過去的論述,我開始會選擇迴避,不太願意跳進去惹一身腥。然而,之後也發現這樣的爭辯並非毫無意義,我在議論一些議題,慢慢可以考慮到更多角度的不同觀點,而不會只執著在自己所關注的那一點上,我在想這應該就是「讓步、論點的細緻化與修正」吧!

  這句話算是給我帶來一些表達意見的勇氣,我現在比較不會很衝動地去反駁一些不認同的觀點,而是學著將情緒抽離,讓自己儘量處在一個理性、冷靜的狀態下去思考,也儘可能切換不同的角度去陳述同一件事,試著找到一個不帶著太多情緒性字眼的文字表達方式,這或許算是一種進步吧!興許是一種懦弱也不一定!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Stamp] No.4 「ㄚ妹」



  常常覺得要刻一個橡皮章,從技術上來看並不是太難,難的反而是構想,像這第四枚印章其實是我妹要求的生日禮物,構思了好久卻遲遲沒法確定該刻什麼,剛好她最近換了新髮型,想說那就以這個做為發想的起點,順勢完成了構圖。

  為了使用方便性的考量,我把原稿縮小了1號,再列印出來刻,可能是真的小了點,比較沒辦法掌握到細節,部分線條有點歪掉了,本來應該是笑臉卻怎麼變得好像有點臭臉的感覺...囧rz(Sorry啦~~ㄚ妹,雖然禮物遲到了,在這裡還是祝你生日快樂囉!^___^)

  技術上來講,我覺得美工刀似乎蠻適合用來削邊,而圓弧刃的刻刀在刻比較內面的部分,是還蠻好用的,只是太過依賴的話,細節就很難避免會產生一些瑕疵,我想只用在剔除一些空白的部分會比較適合,細節下次出動其他幾支刀試試,也許成果會比較優也說不定。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NBA] NBA新球季開打啦!

  隨著跟王建民無關的大聯盟世界大賽落幕,恐怖的紅襪打線不負眾望地打爆落磯抱走冠軍的同時,'07~'08球季的NBA也正式開打了,然而可能是黑哨風暴罩頂吧!今年的熱度感覺上似乎不若以往,不過有球可以看還是一件讓人感到開心的事!^Q^

  今年球季觀賞的首戰是火箭 VS. 湖人 (10/30) 的這一場比賽。個人觀賽的重點,主要是放在火箭隊身上,季前他們總共進行了兩筆算是重要的交易,一是之前提過將 Jeff Van Gundy 炒魷魚,改由強調進攻的Adelman接收總教頭的位子;再來則是 Francis 的回鍋。這場比賽當然就是要來看看,換了腦袋的火箭會有怎麼樣的表現囉!

  Adelman上台,讓被 JVG 冰了很久的 Wells 總算是解凍了,讓火箭的後場多了一個可用之兵,不過很奇怪,這場球 Francis 卻是從頭到尾都沒上過場,據說是跟 Adelman 有些齟齬,才剛出來了一個,又換成另一個進冰箱,不曉得這一次是要冰多久。所以,控球後衛的位置就讓 Alston 跟 Mike James 兩個人輪流扛。換了教練,火箭的打法也產生一些變化,雖然跑位還沒有像之前國王那樣行雲流水,不過比起 JVG 時代那種拖時間的戰術打法,多了一些兩人小組的配合,可能是剛開始吧!配合上有點不太適應,教練可能也還沒熟悉球員的調度,打起來有點卡卡的,就如同一灘死水要開始流動,總是得花點時間的。

  剛開季,球員可能是休息太久身手稍微有些生鏽,像 T-Mac 就有好幾回球運一運莫名其妙就掉了,而且球員之間配合的默契也是稍嫌生疏,常常球都不知道傳到哪去了,好在沒有影響到球賽的精彩度。姚明可能是終於有放到暑假吧!感覺體力變好,人看起來有比較壯,在籃下也比較有對抗性了,甚至還會到禁區裡面衝搶籃板,這是前幾年火箭的比賽中沒看過的,很難想像他就是剛進NBA的時候,那個常常跌坐在地的姚明。此外,不知道是裁判已經把他當大牌看,還是他抓到其中的訣竅了,在防守上似乎也比較不會動輒得咎、一臉苦瓜了,只不過運球似乎還是不怎麼樣,常常一下球就被抄走了。整體來說,火箭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磨合,想要見識 Adelman 教練著稱的 Motion Offense 在火箭上演,可能還得再等等。

  而在湖人這一邊,主帥 Kobe 季前雖然有許多風風雨雨,包括要求被交易啦、被指責熱血賽不認真啦等等,然而只要一開賽,他就會用實際的表現告訴你誰才是當今 NBA 的得分王,即使火箭在籃下佈了重兵,Kobe 只要一切入,幾乎都是3~4個人包夾伺候,使得他的命中率只有4成左右不算太好,他仍然能夠靠著製造犯規到罰球線取分,光罰球那18分就可位列全隊得分之冠,只是湖人好像又成了一人球隊,除了Kobe 之外,竟然沒有人的出手次數是達到兩位數的,這實在是有點誇張。只是稍微看了一下湖人的陣容,扣掉 Kobe 實在有點乏善可陳,湖人似乎也沒什麼補強的意願,也難怪 Kobe 會高唱不如轉隊了。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隨想.me] 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入圍囉!

入圍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  前一陣子陪著朋友一起湊熱鬧,跑去報名「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真沒想到運氣還不錯,竟然就入圍了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選!這真是太意外也太Happy了!

  說實在的,雖然已經寫蠻多篇了,還是不覺得自己有寫得很好,要拿到大獎我想機率應該是非常非常低吧!不過,就像那些金x獎的入圍者常說的:「入圍就是一種肯定!」能夠成為從7600個部落格之中脫穎而出的743分之1,這消息還是挺讓人開心的,哈哈~~^____^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CPBL] 比照大聯盟作法!!?

球員拚亞錦賽 獅熊猶豫

from: 2007/10/30 聯合新聞網/倪婉君


  這是今天一則關於中華職棒的新聞,獅隊領隊林增祥說:「他(指潘威倫)是隊上的重要資產,我有意比照大聯盟球團的作法,不讓嘟嘟出賽。」球員打不打亞錦賽這件事,我倒覺得這是球員的自由意志,沒有必要硬是要將「愛國」的大帽子往球員頭上戴。不過,扯到說是要比照大聯盟球團的作法,這點我就覺得很可議了。

  看看今年總冠軍獅熊對決的這七戰,潘威倫總共出賽了兩場,分別是第 3 戰(10/23)和第 6 戰(10/27),中間只休息了3天,在第 3 戰當中潘威倫足足投了有113球,等於是將體力耗盡的狀態,如果真要比照大聯盟的作法,第 6 戰本來就會進牛棚練投,大概是投個60球左右,如果戰力吃緊,可能會要求投手隨時準備救援,不過統一獅並不是這麼做的,在總冠軍的榮譽驅使下,潘威倫照樣上場先發,而且投了超過上一場的117球,這是哪門子的保護投手!不過也沒什麼好意外的,這只不過是中華職棒一向以來的常態,想當年黃平洋不也是這樣被味全龍操掛的嗎?

  如果是真心要保護選手,就應該比照洋基去年保護王建民、今年保護Joba的作法,把球員視為球隊的資產,不管戰況怎樣一切都得照規矩來,為了眼前的近利而過度使用,長期來看,對球隊只會是更大的損害。然而對中華職棒的各球隊而言,球員不像資產,反而更像是消耗品,趁還能用的時候就盡量用、拼命用,等到沒球員用的時候,再來怪日職、大聯盟挖走台灣的高中球員、怪簽賭、怪市場太冷,怪東怪西就從來沒看過球隊怪到自己身上去。

  像這樣把球員操得差不多了,才來說要比照大聯盟球團的作法,完全就是兩套標準在走。我真的覺得會不會太好笑了,嘴裡說是保護,心裡想的其實都是自身的利益。今年的亞錦賽,幾個主要選手傷的傷、累的累、不想打的不想打,要像亞運一樣打敗日韓,看來是有困難囉~~唉~~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讀讀書] 巴菲特談投資

書名:巴菲特談投資
作者:Jonathan Davis
出版社:財訊
出版日期:2005.8.30
a's評價:★★★☆

  想想看坊間有多少教人如何投資理財的書,有投資大師現身說法的、純粹談技術分析的、講華爾街故事的等等,應該可以用琳瑯滿目、五花八門來形容了吧!而且不僅僅是出的多,看的人也不少,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未解的疑惑,這些所謂的投資大師寫的書要是真的管用的話,為什麼在股市裡面總是賠錢的多賺錢的少呢?

  呂宗耀在序言中提到
「『巴菲特理論』真正能成功的原因,在於大量的觀察、閱讀形成自己獨樹一格的投資思維以及有紀律的執行。」

而 Buffett 自己也說了
「如果你對投資有興趣,起步得早又讀了很多書,就會有很好的投資績效。」

某種程度上似乎為我的這個疑惑提供了一些解答的線索。想要靠投資來賺錢的話,你必須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邏輯,別人所提供的投資思維,也許是因為藏私,或是你缺少了他內在思維的邏輯運作,興許是時空的背景的不同,也可能是個性上的差異,不見得可以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投資這條路很龐雜,如果只想跟在別人的腳步後面走,或許反而會迷了路,與其完全聽從這些指示動作,我覺得從前人的想法中拼湊、萃取出那份屬於自己的地圖,可能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你不管遇到任何狀況都能指揮若定、進退得宜。

  從這本書中,你會發現即使是被全球投資人所歌頌的股神 Warren Buffett 也並不是完美、不會犯錯的,他也會有誤判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創造僅次於 Bill Gates 的龐大財富,主要是在遇到所謂「不用腦袋想也知道的好機會」的時候,他都能把握到,很果斷地將資金投入。此外,從他早期在垃圾債券的操作到近期將資金放在再保險上的作法,你可以發覺他並不會沈溺在自己過去的成功當中,而是因時制宜,根據當下的經濟環境去調整自己操作的手法,我想這才是他之所以神的原因吧!

  另外一件很弔詭的事是,投資學的教科書總是殷殷地告訴我們,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將不同的投資工具都放進你的投資組合裡面以分散風險,然而你卻會發現不論是技術分析派的 Livingston 還是價值分析著稱的 Buffett,對於這樣的說法都嗤之以鼻。他們一致認為,資金就應該是要投入在獲利機會最大的地方,與其以分散風險為理由,將資金放到那些你不了解的產業上,倒不如做好停損的工作。這樣分歧的意見,就不曉得到底是學術與實務之間的差距呢?還是雙方所談論的對象根本不同?或是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來談談書的本身,這本書所收錄的是 Warren Buffett 在2005年波克夏的股東年會上,所進行的演講以及與股東之間的問答,比較多的是 Buffett 對於不同議題的一些看法,所以它並不是很有系統在解讀 Buffett 的投資理念。只不過,透過這種相對雜亂的方式,或許更能夠從側面觀察出 Buffett 所關注的重點以及在投資交易背後的思考邏輯。算起來,這應該是比去跟 Buffett 吃一頓午飯更便宜的選擇了....^____^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NBA] Hoop又出新特刊...!!!

  今天在便利商店發現,Hoop雜誌又出版了一本新的特刊,在書店的雜誌區算了一下,這一兩個月這間雜誌社密集地出了有3本的特刊,包括Kobe、Yankees還有這一本《美國職籃戰國風雲錄2007-2008 NBA PREVIEW》。

  雖然,特刊的出刊頻率是有點偏高,不過我倒是不會很排斥,畢竟這幾年台灣願意經營運動書籍這一塊的出版社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放眼望去似 乎只剩下王建民能夠獲得出版社的青睞,實在不太能滿足我的渴望,而且就算是出了,可能是考慮到買的人不會多吧!書價也都定得有點高,教人實在不是很買得下手。也因此,對於這種100多塊的特刊,幾乎每一本我都會支持,只是會比較希望以後開本最好不要做這麼大,最好是做成一般書籍的大小,否則在收藏上實在是有點麻煩。

  有長期在看籃球雜誌的人,大概都知道每年NBA開打的那個月,也就是11月,當月份所有的籃球雜誌,內容清一色都是在做季前的預測。這種介紹有時候看多了是覺得還蠻無聊的,我通常都是隨意翻翻,只有看到有興趣的隊伍,才會稍微停下來仔細看看內容。一般來說,11月號的雜誌似乎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翻完。如今,Hoop雜誌既然已經推出了這本特刊,就個人立場我會希望過兩天要出的雜誌就不要再放季前預測了,給我一些比較有營養的報導吧!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隨想.me] 成功者的傲慢!!?

  記得幾個禮拜前,家裡沒人煮飯,於是就跑到師大夜市以前常去的滷味攤,想說買點滷味回家當晚餐好了,這間滷味似乎還蠻出名的,常常都大排長龍,再加上這一兩年,不知道為什麼師大夜市越來越熱鬧,幾乎只要一過晚上六點,人潮就會將整條龍泉街擠的是水洩不通。也不過就是買個滷味,卻變得像是百貨公司週年慶在搶特價品一樣,好不容易挑完東西付完錢,在鍋子旁邊靜待老闆料理,然後就發生一段小插曲,在我前兩個順位的客人似乎先跑進去佔位子了,老闆叫不到人,很不客氣地重複大喊著:「這350的是誰的啊!」,當下讓我有點詫異,以前來買還常常可以聽到老闆跟客人嘻嘻哈哈,從沒看過他這麼兇的哩~~不曉得是心情不好還是怎樣。

  提著滷味回家的路上,就一直在想著這一件事。雖說只是一件小事,卻又不禁讓我將之和Starbucks和公館一些火鍋店開始增椅添桌,以及最近去誠品書局台大店的感覺連結到一塊,這三家企業都算是在自己所屬那個或大或小的市場中,佔據了一個領先的地位,能夠被消費者廣為認同,所倚靠的除了本身所販售的產品之外,一些無形的服務,像是服務態度、門市所營造的氣氛等等,也都含括在內。當這些商家做出上述這些動作的同時,感覺上彷彿是背棄了當初擁戴他們上位的客戶,而這讓我想到的常常在娛樂新聞上看到的三個字「大頭症」。

  人似乎是一種很容易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醉醺醺的動物,當你在市場上一再地打勝仗,就會開始覺得自己在商場上無敵手,幻想著自己是身處在一個美妙的賣方市場,不管你服務態度再差、再傲慢,客人都會心甘情願地乖乖掏錢,而這更讓我聯想到90年代的IBM,那個曾經在大型電腦市場上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藍色巨人,差一點就因為自己的傲慢而關門大吉。由於過去的表現而佔據獨特的市場區隔,短時間內也許在營業額上並不會因為這樣的轉變而呈現掉落的現象,就像是2002年之前的無印良品一樣,這樣的心態也慢慢會形成一種對消費者行為掌握的怠惰,一旦市場的風向一轉,其他具替代效果的競爭者一崛起,隨時都可能有被取而代之的危機發生,我想很多書常說的「勿忘初心」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守成不易,成功者更該時時檢視自己的表現,再推動每一項活動時,也該想想是不是符合本身給予客戶的形象,而不是被「隨便做都第一、都賺錢」的想法給蒙蔽,否則經過一番努力好不容易才堆積出來的點滴成就,可能因此而毀於一旦。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看雜誌] 最想居住的城市

30雜誌 no.33
2007年5月號
「M型時代學佈局」

  最近消化了一些之前買了卻一直沒看,放在一旁生灰塵的雜誌。其中,5月號的30雜誌有這樣的一篇調查-「年輕世代最想居住的城市」,入榜的不意外地又是東京、巴黎、雪梨、倫敦、紐約這些全球知名的大城市。

  順著這個主題,不禁也思考了一下,到底哪個城市才是我心目中的夢想之都。自認並不是一個可以久居鄉間的人,都市叢林雖然擁擠、烏煙瘴氣,但其方便、多元的特性仍是比較適合我的,而或許是出國的次數不夠多、眼界不夠開闊吧!前思後想,我的選擇似乎還是目前居住的台北市。

  去年去了一趟東京,進步當然是夠進步,也可以說是動漫迷們的天堂,然而這個城市的夜晚只要一過8點就迅速黯淡,再加上高物價,雖有無比的吸引力卻教人難以消受。而香港,號稱是「美食之都」,也許是味蕾從小就被養壞了吧!按圖索驥找到許多旅遊書甚至是網路上推薦的餐廳,一嚐之下卻覺得不過爾爾,少有不失望的,印象比較深刻的美食,大概只有彈性超高的魚蛋、隨便找一間都不錯吃的港式飲茶以及應該是源自於英國人的西點蛋糕,比將之下台北的小吃要來得豐富、美味多了。另外就是,香港真的很難得看到一家書店,即使有也都小小的,而且出書的數量似乎也不及台灣,對於一個愛書人來說,實在稱不上是個很優的城市!

  至於排行榜裡面的其他城市,目前足跡還沒有踏到那裡,對於一個沒待過、沒住過、不甚了解的城市,很難說有什麼嚮往之處,台北市目前算是暫定的夢想之都,在我慢慢將足跡踏向全世界的過程中,搞不好會找到一個更適合的城市也說不定。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看雜誌] 拒絕做高油價窮人

商業周刊 No.1031 (2007.8.27~9.2)
「拒絕做高油價窮人」
目錄

  《石油衝擊》(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的作者Stephen Leeb表示2012~2015年的油價有可能會突破每桶200美元,而《沒有石油的明天》(The Long Emergency)一書中,也認為能源危機即將來臨,有能力負擔150坪豪宅的取暖費用的人會越來越少,也養不起車子,退回到類似19世紀的社會形態。11月份輕甜原油期貨的價格來到新高的88塊美金,加上遲遲找不到可以完全取代石油的替代性能源,這樣的推測似乎不像是危言聳聽。

  畢竟石油的蘊藏量是有限的,以目前的用量推估,預測再過40年左右全世界的石油將會用磬,要是再加上所謂金磚四國(BRIC)的持續開發,而這四個國家都是屬於人口稠密的國家,一旦邁向開發中國家,勢必將會加速石油的使用,這也是Leeb推估油價將會一路走高的原因之一。

  再者,目前全世界儲油的使用量已經過半,繼續損耗下去,石油在幾十年後將會逐漸變得奇貨可居,當需求不斷增加而供給卻逐漸變少,油價會漸步走高也是可以預見的。(我想這或許也是美國之所以一再出兵中東的原因之一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沒有可抗衡的替代品出現的話,產油國等於獲得了有力的談判籌碼,可以想見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會升高,不曉得這樣的發展會不會為國際情勢帶來其他不良的影響,不過以個人微薄之力而言,想來想去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降低對石油的依賴這一項而已。

  商周的這篇專題主要的焦點都放在投資致富上頭,然而如果將能源危機加上全球暖化一起考量的話,會發現問題並不是這麼單純。長遠來看,投資的問題當然是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只是在拒絕當個高油價窮人的同時,是否更該想想如何來「節約能源」,否則按照目前經濟發展的速度持續下去,即使幾十年後你能夠成為一個高油價富人,地球大概也被破壞得差不多了,到時地球還能不能住人恐怕都得打上個大問號。

  如同雜誌上關於巴西的庫里奇巴市的介紹,每個人其實都該想辦法降低自己所使用的資源量,少開車多坐公車、捷運,多食用周邊產地的農產品等等,都是一般人還容易做得到的,或許很難做到像樂活族所說的只取用4.7公畝的生態足跡,但只要每個人都動起來,生態環境就會逐漸往正確的方向去走,想想要是有一天地球上的生物都滅絕了,個人的「富有」或是「貧窮」又有什麼意義呢!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看雜誌] 多喝水達成你的「渴」望

  這是動腦雜誌 no.376裡面的一個專題,叫做「一則廣告大家看」,內容正如其名,就是挑出一則廣告讓不同的廣告人來談他們的看法,這一期所挑出來的就是下面的這支多喝水的廣告。

  這個系列的廣告,之前在電視放映的其間就有看過,很直覺地就是一支莫名其妙、失敗的作品,角色互換或許是很多人心底偶爾一閃的幻想,類似劇情的電影也不在少數,只是角色互換這個想法還是讓人覺得很沒有現實感,和礦泉水兜到一塊,之間的落差大得有點牽強,又不是說喝完水馬上就可以完成角色互換,感覺是挺「司迪麥」的。

  而這個構想所衍生出來的兩支廣告可說是非常漫畫式的空想,雜誌上的第二篇文章甚至提到腐點滿分,呵呵~~那兩個制服男學生糾糾纏纏的畫面,確實有點BL的味道。只是我還是沒搞懂這樣的一支廣告所訴求的主題和對象到底是什麼,是御宅族或是腐女嗎?或是單純就是另一支讓人看不懂的意識型態廣告?網路上似乎有人覺得很酷,問了幾個身邊的朋友,看過沒印象、沒感覺的居多,讓味丹捨棄多喝水這句很多人琅琅上口的Slogan「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改走這種奇怪路線的理由不曉得是什麼?難道是天下雜誌說的迎接宅世代嗎?這點倒是令人挺好奇的。

多喝水角色交流協會廣告1

多喝水角色交流協會廣告2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看雜誌] 新朋友學

新朋友學—大人的友誼

from: 天下雜誌 no.377


  商場上所培養的友誼虛虛實實,往往都是有生意、利害關係的才是朋友。為了生意,朋友都可以反目成為敵人,那敵人變成朋友自然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在職場上所遇到的多半都屬於這一類,一旦離開了工作崗位,這些人往往跟你就沒什麼交集。

  再加上職場上現在流行所謂的「責任制」,就是常常要加班又沒有錢可以領啦!上班族往往一工作起來就是無日無夜,每天跟你相處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就是你周遭的同事了,只是這些人既是你的朋友,卻也可能是跟你競爭位階的敵人,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友敵學」(Frienemy)吧!這樣的友誼是不穩固的,如果不花時間維繫職場之外的朋友,一旦工作失去了意義,你就會赫然發現自己竟是如此孤獨,那種頓失依靠的感覺真的是挺糟糕的。所以,我還蠻認同這篇「新朋友學」的專題中,所提到「不同層次的朋友」的概念,每個人其實都該在身邊維繫屬於自己的推手、開拓者、啦啦隊和導航者,當你最脆弱的時候,這些朋友可以扶你一把、讓你倒倒垃圾,而不會趁機給你一刀。當然,相對地我們也應該要學習讓自己成為別人的推手、開拓者、啦啦隊和導航者,使得朋友之間可以互相支持,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鮮事] 怎麼會有這樣的路名!!?

  今天在看電視的時候,無意間在一則房地產廣告(嗯...應該是吧!)中,發現原來台中市有一條「市政北七路」,不由得覺得好笑。懂台語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台語裡面「北七」是白癡的意思,真不曉得住在這條路上的人作何感想。

  設計路名的人我想應該抓來打屁股,雖然說他可能只是按照馬路的邏輯順序一路編排下去,只是路名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屬於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個人資料的一部份,身為公務員都不需要多思考一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困擾嗎?就像即使知道只是一種迷信,醫院還是會從善如流地將4樓拿掉一樣,難道就不能直接從北六路跳到北八路,一定就得是北七路?只要想到這樣的地址可能讓小孩在學校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取笑,我就絕對不會想去住在這條北七路的,這樣一想的話,我覺得這條路的房價大概高不起來吧!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讀讀書] 週末創業

書名:週末創業
作者:藤井孝一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04.4
a's評價:★★☆

  會注意到《週末創業》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槓桿閱讀術》作者本田直之的推薦。從日劇〈派遣員的品格〉日劇當中,其實可以發覺以派遣員為主的雇用方式,在日本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劇情或許是略嫌誇張,然而戲劇往往能夠反映出一些現實社會的狀況,目前在台灣我們從生活周遭好像還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氛圍,不過根據之前104人力銀行所公布的資料,派遣人力所佔的比例似乎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顯示台灣可能也會往日本的發展模式靠攏,未來也許會越來越難找到固定職務的工作機會。在這個工作不確定的年代,利用週末創業為自己留一條後路,著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想法。

  書的第一章,藤井談了很多為什麼需要週末創業的理由,隨著終身雇用制的崩壞,沒有人知道公司什麼時候會裁員?一心一意只為公 司打拼也不是明智之舉,直接離職全心去創業風險又太高。因此,一邊工作,一邊利用週末時間,開始嘗試另創事業的折衷方式,似乎便成了能夠同時兼顧穩定和開創的一種創業方式。而他所談的週末創業方式,基本上都是以網際網路創業為主,包括像是網路商店、仲介平台、資訊服務等等,並根據他實際接觸過的一些案例,解答了像是上班時間如何處理客戶電話這類常見的疑惑,另外也提出一些週末創業的成功法則。有些道理其實我想大家都懂,問題是要找到一個自己會、有興趣、又具有獨特性的區隔,又豈會是如此簡單呢?否則,也就不會有一堆賣家擠在Y拍、露天,卻又大呼錢難賺了!

  這本書在後段有提到一些關於稅制和公司設立的部分,這一點和《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一書有著相同的問題,由於國情的不同,為了避免造成在會計、稅制觀念上先入為主的混淆,第4和第5章我是整個跳掉沒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部分對有心創業的人來說絕對是有必要去深入了解的,否則,可能就會發生本業是有賺到錢的,結果卻因為財務作業上的疏忽,而莫名其妙造成週轉不靈的狀況。

  或許是因為出版也有4年多的時間,個人覺得除了「週末創業」這個概念的提出有點意思之外,內容的部分倒是覺得沒什麼新鮮感,也可能是現在還處在空想的階段,得實際運作遇到狀況才會對他所說的比較有感覺吧!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讀讀書] 自慢

書名:自慢
作者:何飛鵬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7.3.30
a's評價:★★☆

  對於商業周刊的忠實讀者而言,這本書讀來應該會覺得似曾相識,沒錯!它就是收錄作者在商業周刊連載的專欄文章所集結而成的一本書,除非你覺得有收藏價值,否則這本書你大可以直接跳過了。

  想當初,這本書剛上市的時候,在書店看到有稍微翻了一下,不過倒是沒有引起我想閱讀的念頭。只是對於書名取「自慢」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還是有點好奇,一翻開才曉得這個詞原來是出自日文,用來「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我二話不說就把書放回去了。雖說這又不是第一本以日文為名的中文書,我可以接受一本娛樂性質的書,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書名,但是作為一本理當嚴謹的商業書籍而言,這樣的理由實在太過薄弱,我不太能接受,也使我對它的專業性大打折扣。不過,後來因為輾轉的推薦,加上湊巧在二手書店看到,才會有機緣一覽,雖然我有點後悔讀了它...囧rz

  作者在內文中一再地強調他不是公司的說客、老闆的打手,這當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若是要問我這是怎樣的一本書,我還是會告訴你這就是一本以老闆的角度出發的商業勵志書,如果你總是對於老闆需要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下屬、員工感到疑惑的話,那這本書或許可以提供你不少的解答。我不太了解何老闆為什麼極力要撇清這一點,身為老闆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做為員工配合工作似乎也沒有好懷疑的,一再地否認反而顯得可笑。個人覺得寫文章面世難免會有褒貶,與其為文反反覆覆在辯駁同樣的一件事,一是讓人看了厭煩,再則是反倒落實了自己是在意這件事的,還不如笑罵由人更顯得灑脫。

  70篇的文章拉拉雜雜談了很多,大體來說不外乎就是「態度」兩個字,一些想法、觀點過去在《30雜誌》、《Cheers》、《商業周刊》等等的商業雜誌已經談過太多,某種程度來看真的覺得有些了無新意。以 "60. 太好的事,不能當真" 為例,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那幾乎就跟《我是黎智英》這本書裡,「系統是簡化之源」一文中所講過的一則故事如出一轍,甚至覺得後記中所提到的那個老闆根本就是肥仔黎,只是顯然這盤菜,黎智英炒來是好吃多了。不過,在 "30. 「好用」的人正當紅" 一文中,願意讓讀者不認同的投書和他的文章並列分陳,一來展現了有接受不同意見的雅量,二來也使得那篇文章變得更豐富,這點倒是挺讓人激賞的!整體來說,這可能稱不上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但也還算是中規中矩了,只不過同樣是以老闆的身份出書,我會更推薦《工作DNA》和《我是黎智英》這兩本書。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冷眼觀新聞] 什麼!房價還不夠高!

趙藤雄:房市三年內不會泡沫

近期台灣房市利空頻傳,但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昨(3)日強調「三年內台灣房地產不會泡沫」,力駁市場空頭的論調。他指出,台灣房價仍是全球最低,「沒有再跌的空間」。他認為消費者與其相信空頭或多頭總司令的話,不如挑選好產品才不會被套牢。

近日房地產買氣盪到谷底,外界關切這波房地產景氣真的玩完了嗎?趙藤雄昨天在「U-CITY數位服務平台記者會」後表示,這十年台灣房價每年平均漲30%,但全球房價漲了兩、三倍,台灣房價相對鄰國都低很多,沒有下跌的空間。趙藤雄說,台灣經濟還會成長,房價絕對有上漲的動力,除非兩岸關係決裂,民眾不用過於擔心。

近日大家擔憂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主要是,當地房貸成數近110%,銀行又沒有調查購屋者的信用,膨脹信用,才會導致形成風暴,台灣沒有這種情況,而且貸款成數只有80%。

不過,趙藤雄認為,目前房屋好壞落差大,建商不能用過去的方式賣房子,不能創造附加價值的房子,只能賣得比別人便宜,目前遠雄在林口、三峽的案子,就是因為提供數位住宅、松下屋等賣點,已達當地成交量的市占率80%,每坪售價也比同業高兩成,就是因為樹立品牌優勢。

【資料來源:梁任瑋 / 2007/10/04 經濟日報】

  這是今天經濟日報上的一則新聞,真的是笑話一則,身為建商的趙董事長竟然說:「房價還不夠高!」。他會跳出來喊話,無非是有兩個原因。一是房市即將走空的消息持續發酵的話,投資客們肯定是抱持觀望的態度,畢竟沒有人想要當最後一隻跑不掉的老鼠,如此一來,建案的成交率恐怕會很難看,當然得出來過濾、消毒一下,讓市場不會瀰漫著高處不勝寒的氣氛。二是建商推案,當然是希望房價走得越高越好,房價一路走高的話,售出價要超過原先取得的成本幾乎是可以確定的,那不就表示建商是穩賺不賠,如果我是建設公司的老闆,我一定也會告訴你房價最好是可以再高...高...高一點。身為利益關係人根本就沒有立場講這樣的話,說什麼「三年內台灣房地產不會泡沫」,如果真的泡沫化了,趙董願意拿他的身家出來賠嗎?總之,口水不值錢,甚至我還覺得這搞不好就是房市即將崩盤的訊號,才會讓深知水溫的業者,急急忙忙跳出來想要扳動市場上空頭一觸即發的態勢。

  而說起來也有趣,光是台北市與比鄰的桃園、基隆在房價上就已經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了,連在同一個經濟區內的房價都有這般的差距了,那麼講說「台灣房價相對鄰國都低很多」,這樣的比較基礎能是恰當的嗎?我猜這裡被拿來比較的國家,應該是指日本、中國沿海和香港吧!怎麼不拿去跟越南、泰國、印度比,比起來台灣的房價可能貴到爆吧!問題的重點是難道就因為它比較便宜,你就會搬去那邊住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就不要把兩者擺在一個天平上來秤,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你在台灣購屋的替代方案。

  至於趙藤雄說的品牌優勢云云,這點我覺得說的是很有道理,然而那似乎跟「台灣房價仍是全球最低,『沒有再跌的空間』」沒啥關係,個人對此是不大相信,就不知道信者有多少了。否則,房價真要照他說的發展下去,我想剛出社會的上班族們大概只能選擇向外遷移到其他城鎮去生活了吧!真的是標準的「把郎ㄟ仔死麥了」(台諺) 。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讀讀書] 股價為什麼上漲!!?

書名:股價為什麼上漲
作者:Leon Levy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04.9
a's評價:★★☆

  如果你打開這本書是想要探尋「股價為什麼上漲」這個謎,那我想你八成會大失所望。原文書名是 "The Mind of Wall Street" ,興許翻成「華爾街思維」會比較貼切些,雖然說這樣的書名真要放在書店平台上,八成是會被淹沒掉,然而我還是沒辦法喜歡這種亂取名字、誤導讀者的書。

  整本書可以說就是作者 Leon Levy 個人的自傳, Levy 是共同基金的管理者,焦點主要都放在他在華爾街所做過的幾個大案子,講述他是如何從垃圾裡找鑽石,買下一家股價被低估的公司,然後從中去套利,問題是即便你有辦法看出背後的隱藏資產,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資金規模有辦法買下一間公司?如果你是基金經理人或是背後有金主的話,那些或許是寶,但是對一般的小額投資人而言,幾乎可以說沒什麼實用性。而且以今日的現況來看,這樣的作法在美國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並不是什麼很新鮮的作法,兼且其在道德上也還是有一些疑慮存在的。這樣的操作在台灣的環境究竟適不適用,我想可能都還得打上一個大問號。

  此外,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鐵路時代的美國,這似乎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時空背景,加上裡面實在談了太多股票市場外頭的事情,對我來說,有點空蕩蕩、摸不著的感覺。而他在裡面所談到的操作技巧迂迂迴迴的教人摸不清,而不是像《股票作手回憶錄》那樣直接了當的告訴你,倒像是怕人家知道他是怎麼操作似的, Barron's 雜誌總編輯在推薦序中說道:「最不可原諒的是那些身價上億的富有投資者所撰寫的爛書,這些書鉅細靡遺地描述他們的浮華成就和無趣思想。」雖然他是在說其他的書,不過我懷疑那根本是指著桑樹在罵槐樹,拐著彎在暗批這本書。如果你對 Leon Levy 一生所做過的投資案感興趣的話,也許你找的就是這本書了,但是若你只是想了解「股價為什麼上漲」,那建議你還是換本書吧!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隨想.me] 關於「Bill Gates不看財經書」之我見

anfang says:

好的「商業」書籍有幾個特色,首先是操作性,也就是how to。再來是觀點構面,也就是why to。...more


  茲以此文回覆 anfang。

  關於「Bill Gates不看財經書」這件事,我在看完 Charles Handy 的《大師談大師》時,就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稍微整理了一下腦袋裡面一些雜亂的想法,提供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般來說,商管書籍都是比較偏工具導向,每一本書在撰寫時就已經設定好想要解決的問題,在遇到問題的當下,這可能會是一帖很好的良藥。然而,如果我們想做的並不是解惑,而是想要構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邏輯的話,這樣的書似乎又顯得有些片面、武斷。

  如同 anfang 所說,Bill Gates說他不讀財經書籍,這或多或少跟他市場霸主的地位有不可切分的關係,畢竟他是身處於市場的最中心,除了說他握有設定遊戲規則的權柄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時效的問題,這可以從兩點來談。一是著作成書本身就需要一些時間,少則三五個月,長的話,像Collins的《從A到A+》從蒐集資料到出書,就花了兩年的時間,對於瞬息萬變的商場而言,即使有用可能也有著過時的疑慮。再則是從內容來看,不論作者是學者還是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通常也都是以探討已存在的現象為主,因此,商管書籍所扮演的通常都是「事後諸葛亮」的角色比較多,往往業界才是他們取材的對象。更何況, Bill Gates 所在的電腦、網路產業,乃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其一舉一動可能都會是一項創新,他可能才是商管書籍寫作的素材來源。我想 Charles Handy 會將他選為管理大師之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Bill Gates 並沒有說他不看書,他只說了他不看財經書籍。這點讓我想到,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曾經說過:「學做生意和管理,讀老子要比讀MBA有用得多。」;Charles Handy 在《大象與跳蚤》一書中,也提過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去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個人的解讀,我會覺得如果想要重新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架構的話,與其像《槓桿閱讀術》說的,「頭痛醫痛,腳痛醫腳」的方式閱讀商業書籍,從閱讀哲學、社會人文、文學等等,看來與商業書籍並不相干的書籍切入,也許會是另一條蹊徑。而這也是我之所以同意大量閱讀的好處,卻並不十分認同大量閱讀商業書籍的理由,然而如果眼前待解決的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槓桿閱讀術》亦不失為一個救急的方法。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隨想.me] 我看「色彩行銷」

  2007年6月號的遠見雜誌有一篇關於「色彩行銷」的特別企畫,文中也提到許多成功的案例,像是一向以鮮豔顏色著稱的Benetton、常在路上看到色彩繽紛Mini Cooper、最近很流行的布希鞋等。不可否認地當我們在選購一些商品的時候,顏色確實是一項具關鍵性的影響因素。然而,在思考是否採行色彩行銷之前,似乎還有許多因素必須加進來一起考量。

  在產品擴散的四個週期當中,以前兩個週期而言,這些早期的使用者他們所關注的焦點主要還是著重在產品的基本功能上,如果連最基本的功能都沒辦法滿足,消費者是不會將重點轉移到價格、美感這些附加價值上。就如同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金字塔一般,消費者的滿足感也是有層次之分的,除非是最基本的需求能獲得解決,或是你打算買的只是一個裝飾品,不然他們並不會一開始就考慮到這些錦上添花的東西,在購物的流程中往往都是已經確定商品了,才會開始看有沒有其他更炫的顏色可以選擇,這或許類似「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理吧!因此,個人覺得色彩行銷其實比較適合運用在擴散週期的後段,一旦產品進入成熟階段,所有的廠商在消費者眼中漸漸變得無差別,這時候或可利用美感、質感等來提升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而從廠商的角度來看「色彩行銷」。多提供一個顏色,表示必須多一條生產線,產品在推出的初期,重點應該是放在開發成本的回收上,除非能夠像Dell或是Mini Cooper一樣採取「接單後生產」的方式,否則同時提供太多的顏色,只是增加生產的成本,進而也推遲了損益兩平的時間,這時推動色彩行銷實屬不智。而對賣場而言,則代表了得多佔用一個庫存空間和品項,同時也增加在庫存管理上的複雜度,兼且顏色越多勢必也更容易造成熱賣色缺貨,冷門色庫存一堆的窘境,賣場不見得會樂意配合,或是只願意根據過去經驗進部分顏色的貨,這可能就會反過來造成不同顏色生產量規劃上的困擾。因此,從市場上來看,即便是強調流行性的手機,往往也只會提供少數三、五種顏色給顧客選擇,我們常常也會發現,各家廠商所供應的也多半都是以黑、白、藍、銀這些接受度比較高、相對安全的顏色為主,真正敢挑戰一些像是紫紅、綠色、黃色這類具個人風格色彩的,仍是少數。

  色彩行銷聽來很新鮮、很有趣,不過真的要實行的話,還是有很多限制條件需要考慮到的。像是卡尼爾那個案例,以顏色來區隔不同的商品,並且凸顯出自家產品與競爭對手的不同,個人覺得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隨想.me] 電話行銷有用嗎?

  或許是手機天生就具有「機不離身」特性吧!除了滿天飛、花招百出的詐騙電話之外,不曉得大家是不是也常常遇到一些推銷電話,這通可能是xx保險公司問你有沒有收到我們的廣告單,那通可能又是xx銀行問你要不要貸款,下一通也許是電信公司打來問你需不需要他家的網路安全服務,再不然就是電信公司發來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簡訊廣告,彷彿就是把手機用戶當成了搖錢樹。

  想想當你專心在做事的時候,手機突然響了,急急忙忙地接起來,卻發現是一通莫名其妙的廣告,那種情緒落差真是教人氣不打一處上來,這時候我根本就不想聽他想幹嘛,我會壓抑自己的怒氣直接了當告訴他:「不用了,謝謝。」甚至我也曾經因為遠傳幾乎是一天一封簡訊廣告,憤而轉換到別家電信公司。說實在的,我十分懷疑這樣的手機、電話行銷真的會有效果嗎?

  目前看來,這些電話行銷的手法真的是非常拙劣,就像《行銷2.0》說的:「消費者並不討厭廣告,他們討厭的是與自己不相關的廣告。」亂槍打鳥的掃射方式會不會有效果我不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通通頻頻干擾我生活的電話,我心中留下的只會是惡評,絕對沒有好評。沒錯!手機和電話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可以準確地到達每一個使用者,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它也具備電話沒有的私密性,當隱私一再被侵犯時,沒有多少人是樂意接受的。當然,以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已經被討厭也成習慣了,或許也不在乎再多幾個敵人吧!

  如果真要進行電話行銷的話,請聚焦在對你的訊息有興趣的客群,而不是無差別亂送。我認為把手機作為最後的接觸工具是正確的,但在接觸之前,應該要先搭配其他的告知工具,像是電子郵件、活動等,讓消費者對你的來電是有心理準備的,甚至是期待的。如果有人可以發明出一套像過濾垃圾郵件一樣篩選這些垃圾電話的軟體,應該可以賺大錢吧!我想。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隨想.me]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近看了《iWoz》和《股價為什麼上漲》,這兩本書同樣都是屬於人物傳記。很巧合的是,作者 Wozniak 和 Levy 的成功,有很大一部份得歸功於父親的啟蒙。Wozniak在國防部上班的老爸在他3歲時,就開始教他電子學的基礎知識,而Levy和他哥哥也是從小就接受父親在經濟學上的耳濡目染,Levy甚至覺得他父親寫的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其實想想,「富爸爸,窮爸爸」裡所談的不也如出一轍,差別只在富爸爸談的是理財知識而不是專業知識罷了。

  然而在台灣,這樣的情況好像並不普遍,對於子女的教育工作,父母親都不太願意親力親為,而是習慣將之直接委託給學校、補習班,或許是受到儒家尊師重道的觀念影響吧!中國人對於老師總是一份莫名的崇敬,即便你遇到了一個明明就連基本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沒做好的老師,身為學生卻仍得賦予他基本的敬畏,難道就只是因為他掌握了你的分數嗎?這一點是我一向不解的。只是這種將上課當作例行公事的老師,我想並不在少數,將小孩交給他們你能放心嗎?

  再者,就算是運氣不錯遇到一個好老師,教授的也多半都是以考試的科目為主,且以小班制而言,老師也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小孩的需求,更別提要因材施教了,只有身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全然去關心自己的小孩,幫他思考教材的合適性,教法的變通等,只不過忙碌、沒時間似乎常常是推託的藉口。

  直覺會去想說,這麼難的東西小孩子怎麼可能有辦法吸收,會不會反倒是揠苗助長了啊?然而看看上面這幾位成功人士,這樣的顧慮看來彷彿又是多餘的,除了學校制式的學科教育之外,西方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外的自主研究,而這是在傳統填鴨教育下我們所看不到的。當然啦!美國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的一種教育環境,有一部份得歸功於他們在這100多年來未受到戰火的洗禮,長期的承平盛世讓他們的上一代能夠維持一定的富裕,也都能接受相當程度的高等教育,這樣的社會背景或許是他們的父母那一代之所以有能力可以將自身知識傳承予下一代的原因吧!台灣目前的環境算起來也進入類似的脈絡,這一代已經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小孩,與其想著怎麼樣不輸在起跑點,我倒覺得可以開始思考,未來該怎麼誘導自己的小朋友學習一些比較專業的科目,讓他們有機會成為下一個 Wozniak, Levy或是他自己。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評廣告] 是誰這麼厲害!!?

  這幾天在電視上常常可以看到這一個全球人壽的「大樂退」廣告。只是我覺得它蠻沒有邏輯的,想想看當你聽說一個人已經退休了的時候,你的疑問句會是「是誰這麼厲害?」還是「怎麼可能?」,一個轉得這麼硬的點子不知道當初是怎麼發想出來的,我在猜應該是先有後面這句「是誰這麼厲害?」,然後才倒回去拼湊這段劇情,只是這種跳躍式的對話,實在很難讓人不覺得奇怪,而且靠保險就可以年紀輕輕提早退休!!? 應該又是一個用基金包裝的保險產品吧!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96年7月、8月 統一發票中獎號碼

特 獎
94706755
頭 獎
01151 187
20658 657
76860 639


祝大家中獎!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讀讀書] 當教授變成學生

書名:當教授變成學生
作者:Rebekah Nathan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6.9
a's評價:★★★☆

  這本書給我最強烈的一個感想是,即使是跨越了廣大的太平洋,美國學生多的或許是更自由的選課、聽起來更棒的宿舍生活,然而海的那一端的美國大學生和這一頭的台灣大學生卻非常地有志一同,一樣的晝伏夜出,也都喜歡選修比較營養的課程,這些片段讀來真是教人感到異常地熟悉,人性中的「懶」似乎並沒有因東、西方的差異而忘卻了它該做的事。

  從書名我想大概就可以猜到這本書想要表達的內容。沒錯!這本書想講的正是一位現任的教授化身為大一新生所觀察的點點滴滴。讓教授重新透過學生的身份來看待大學教育,雖然說教授們常常會說:「我們也當過學生!」,只是或許是跟不上時代的變遷,抑或是在換了位子的同時,順便也換了個腦袋,教授想的和學生要的往往有些差距,教授們常常會覺得搞不懂(或者可以說是忘記...)學生到底是在想什麼?就好比說去年我們所上研究室搬遷的時候,研究室的座位就設計得很隨便,雖然空間是研究生在用,但使用者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徵詢,完全是由教授們一手包辦,只是所設計出來的空間真的是差強人意,也讓人不禁懷疑教授們的知識是否也只停留在課本上,離開了課堂,那些什麼辦公室的最佳配置就都被遺忘了。

  另外就是,老師礙於學生在選修課上的選擇性,而給予較寬鬆的評分標準或是較少的課業負擔,以吸引學生們前來選課,這似乎也是我們在台灣的大學中常常會看到的。只是這樣的一種現象,卻也代表了認真的老師並不受到學生的歡迎,反而是樂於給予高分的怠惰老師卻可以在校園中倖存,這不成了一種「逆向選擇」。在制度上可能需要有所變革,朝向能夠鼓勵老師認真教學的方向去修正。

  這本書可能還有一個額外的功能--入學指南。為了進行研究的關係,書中對於美國大學校園中實際的生活景況多所著墨,這一點或許可以提供有志出國留學的人一些幫助,從中了解到美國的大學生活中比較細碎的事務,如迎新活動、宿舍、選課等。也許可以提早思考一下該如何因應與美國學生之間的差異。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MLB] 打者不需要用腦!!?

會想 優秀投手的必備條件

  「投手可不像有些打者,不太需用大腦,只要眼睛夠利、技巧夠好,看準球大棒一揮了事。投手沒這麼好命,要想配球,要想怎麼解決打者。放眼大聯盟,能夠算得上是名投者鮮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不會想的投手,要在大聯盟立足恐怕很難。」

from: 龔邦華/中國時報 2007.9.18

  我知道everybody loves 王建民。只是也沒有必要為了吹捧一人,而貶抑了其他人的努力。不論是投手也好,打者也罷,所有能夠站上大聯盟的選手都是經過一番努力的。打者或許不用考慮配球的問題,但是想想如果以一顆時速150km的快速球來計算的話,打者只有短短0.432秒的反應時間,面對投手所投過來的球路,根本沒有時間判斷,在出棒之前多半都只能用猜的,設定一種球路來打。投打之間的對決,某種程度來講可以算是一種剪刀、石頭、布式的鬥智。投捕手在思考配球的同時,打者也在猜接下來這顆會是什麼球,怎麼會說打者不需要大腦哩~~

  到底打者有沒有在想,從最近這兩場由王建民主投,洋基對決紅襪的比賽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上一場對決中,由於與紅襪之間對決多次,伸卡球逐漸有被抓到的感覺,王建民和Posada在配球上突然間捨棄了招牌伸卡球大量使用滑球,讓瞄準伸卡球打的紅襪打者吃足了苦頭,讓小王順利拿下那場勝投;而9/15作客芬威球場的這一場比賽,紅襪打者明顯是有備而來,在打擊策略上偷偷做了更動,盡量不去揮擊伸卡球,改攻擊他的滑球和變速球,尤其是過去屢屢讓王建民受到傷害的變速球,果然就讓小王在6局都投不滿的情況下黯然退場。一年得面對這麼多不同類型的投手,打者並不會比投手來得輕鬆,一個好的打者通常在打完第一輪,就會開始思考第二輪要怎麼應付了,說打者不用思考實在是有點好笑。

  基本上,除了蘋果日報之外,我是很少會想看其他報紙的體育版。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家老報社的運動版面永遠都只有少少的2版,即使是這三年多面對蘋果日報的威脅,也不太願意更動那略顯老掉牙的版面配置,仍維持著他們一貫的不熱鬧、不活潑,面子顧不到,就連裡子--內容往往也有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方。我是一直都很好奇,為什麼這些老報社對於體育版的重視程度總是無法提升,這幾年王建民的大爆發重新召喚了廣大的棒球迷回鍋看棒球,詹莊配一而再、再而三地衝擊網球四大滿貫賽的雙打王座,而SBL也吸引了許多以往不看籃球的女性球迷,都讓這幾年的體育版熱度直升,照這樣發展下去,台灣看體育版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增加,幾家不關心消費者要什麼的報紙,後續的路只會更難走吧!我想。

[書摘] 專注

  陳綺貞:「植物有些特性為了繁殖,我覺得也很像人性。花苞很多都不開就要剪掉一些,讓它專注開一朵花,很像人,雜物太多事事都不成,一定要放棄掉一些,讓自己唯一的東西可以綻放。」

from: 壹週刊 No.324 (2007.08.09出版)

  「捨得,能捨才能得」。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是我想要、想取的,然而我和眾人一樣,一天也都只有24小時可過,時間永遠都不夠讓我去滿足所有的欲求,恰如陳綺貞所說的「一定要放棄掉一些,讓自己唯一的東西可以綻放。」道理是明白了,至於該如何做?這又是人生的矛盾難題之一,不知道自己何時能真正勘破。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隨想.me] 你相信王建民只要贏球,股票就會大漲?

王建民勝投帶動漲 16檔死忠股最捧場
from: 理財周刊 no.360
台股超級星光大道飆淚拼萬點
from: 萬寶周刊 no.716

  前幾天在逛二手書店的時候,突然在財經雜誌區看到這樣的兩個標題,眼神觸及的一瞬間覺得很好笑。

  不了解怎麼會在一本理應很專業、嚴肅的投資雜誌下這樣的標題...背後的想法到底是什麼?表示他們跟得上流行嗎!!? 這似乎是八卦雜誌該做的事。或是說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能夠想辦法攀上王建民、星光幫,就可以刺激銷售量,多賣兩本雜誌給他們的粉絲。還是說過去曾經使用過類似的標題,銷量還不錯,總覺得這好像是病急亂投醫、活馬當死馬醫...

  我有稍微瀏覽了一下這兩篇報導的內容,感覺就只是想和目前流行的話題串在一起。超級星光大道那本,講的是準備選總統的那幾位政治人物(台股超級星光大道...!!?= =a)對股市的影響。至於王建民那篇則結合了一些捕風捉影和「魔球」那本書,然後丟了16檔可以拿來跟王建民相比的低價潛力股。說實在的,轉得是還蠻硬的。

  王建民贏球=股市大漲!!? 想不出有任何一支台股能跟這件事能扯上關係的,感覺就是一則空穴來風的傳聞。這樣的報導要是出現在壹週刊,可能會是茶餘飯後一個挺有趣的聊天話題,但如果把出處換成了是投資雜誌,不禁就讓我開始懷疑起這本雜誌的專業性何在。話說回來,你真的相信王建民贏球等於股市大漲嗎?這也使我回想起明牌的那個話題,如果整個市場都相信這種莫須有的傳聞的話,要是我是主力,下次王建民贏球的時候,我一定會把它看成是一個不錯的倒貨時間!相信這種消息的人,不是太有想像力就是太懶惰了,不願意花時間研究股票的基本面或是技術面,只想靠一些奇怪的消息來賺錢。好啦!就算真的大漲了,試問一下,你進場的時機該挑什麼時間點?又該怎麼出場呢?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槓桿閱讀術

書名: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07.8.17
a's評價:★★★

  封面上大大的打著「閱讀是一種投資,多讀商業書,百倍回報垂手可得!」說真的,還真是沒看過任何一本鼓勵閱讀的書,像這一本這麼直接、這麼功利主義的。

  作者是以個人過去在美國唸MBA時的經驗,所學習、發展出來的一套閱讀術,他鼓勵大家應該要多多閱讀商業書,而且是大量的買、大量的看,看完覺得沒價值的就丟。此外在閱讀上,他還認為閱讀商業書應服膺80/20法則,只要花上一個小時,用掃讀的方式,有目的的將書本中你所需要的部分看完就夠了,並不需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的看。真正重要的是,要把你獲得的知識實際拿來運用,這樣書本才能發揮相當於書價100倍的槓桿效果,而這就是他所提出的「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自己當然也是身體力行,他一年可以看完超過400本的商業書,這真的是一個蠻嚇人的數字。我是蠻認同大量閱讀的好處,之前看過的書裡面,也有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士,如日本股票之神是川銀藏、石川衣良等,都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早期的大量閱讀,只不過倒是還沒有看過單單鼓吹讀者大量閱讀商業書的,不禁也想到Bill Gates好像說過他是不看財經書籍的,這還真是矛盾哩~~到底該聽誰的,就留給各位自己去判斷吧!

[MLB] 胡金龍上大聯盟的首安就是紅不讓...

  胡金龍敲出個人在大聯盟生涯的第一支安打就是全壘打,這也是繼郭泓志那支豪邁的全壘打之後,台灣選手在大聯盟的第2轟。只不過目前還只是趁著40人擴編名單上來透透氣,想站穩先發游擊手的位子可能還沒那麼快,不過有表現就是有機會啦!

  照這個態勢來看,年底亞錦賽中華隊的中心打線,想來應該會是由陳金鋒、林威助、陳鏞基、胡金龍四個人來扛了,以他們今年在各國職棒優異的表現來看,日本、韓國的投手肯定是"剉咧等"了~~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讀讀書] Jobs之外的蘋果電腦

書名:iWoz 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作者:Steve Wozniak with Gina Smith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8.1
a's評價:★★★☆

  長久以來,對於蘋果電腦的印象似乎都停留在車庫創業、Steve Jobs的傳奇故事、i這個i那個上,至於那位跟Jobs一起創業的仁兄則彷彿被徹底的遺忘了,連他叫什麼名字,我想應該也沒什麼人記得吧!而這本iWoz想要講的就是屬於Wozniak的另一半蘋果。

  400多頁拉拉雜雜的記述中,Wozniak將蘋果電腦在誕生前後的那段時間,一些鮮為人知、大家議論紛紛的故事原原本本的都說了出來,順便也挖出了那段屬於個人電腦草創時期的歷史。身為技術人員,Wozniak在文中也解說了不少與電腦相關的細部技術,只是看不懂其實也不打緊,並不會影響到對故事的瞭解。

  Wozniak的技術其實是家學淵源,他老爸就是國防部的技術人員,因此從小就開始教育他一些關於電子學的知識(這跟「電腦叛客」裡那位羅伯特‧莫里斯的背景頗為相似,只是一個開創了未來,一個卻是誤觸法網...),這些知識造就他在科展上大放異彩,同時也讓他成了一個就連惡作劇都是自己DIY高科技的技術狂熱份子,讓你被整了都還搞不清楚是發生什麼事,這點真的是教人嘆為觀止!(真不知道那些被整過的人,如果看完iWoz之後,臉上會是怎麼的一副表情...)慶幸身邊沒有這樣子的朋友,否則這種被人家當成猴子耍的感覺應該是蠻糟糕的。

  不過就像我們對於技客(Geek)的印象,這種對於技術的執著,也造成他在個性上的內向、不善與人來往,這應該就是這位一手創造出第一台個人電腦的電腦高手,名氣之所以沒有像Jobs那麼響亮的主因吧!想想要不是那個時代還沒有宅男這個名詞,否則,我想電子學「宅男」之王這個封號,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了!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和Jobs的搭檔,總是會讓我不自覺地想到聖堂教父的「光與影」的組合,雖然我們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說第一台蘋果電腦是由他們兩位在自家車庫裡所共同完成的,不過根據Wozniak的自述,這些傳聞都是錯的!不管是蘋果1號也好,2號也罷,完全都是由Wozniak一個人所獨力完成的,而車庫只不過是最後組裝的地點罷了!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 Jobs在蘋果扮演的角色毋寧更像是Bill Gates,之所以能夠聲名大噪,靠的其實不是技術,完全是因為押對牌了。只不過,要不是他在Wozniak還在猶豫不絕的時候推了那一把,或許大家桌上的個人電腦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即使在技術上是那樣的堅持,Wozniak對於錢或是經營權,就顯得不是非常在意,當蘋果2號大賣的時候,他甚至主動將自己手上的股票拿出一部份,分給所有在蘋果電腦創立過程中,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不論他們是不是蘋果電腦的一份子,而那也是美國在一天之內誕生最多百萬富翁的日子。此外,雖然他是蘋果的創辦人,不過他在蘋果電腦裡面的職位卻只是個小小的工程師,而且是有底頭上司的喔!這點也是讓人蠻訝異的,或許那就是為什麼會稱他為「科技頑童」的原因吧!他其實就像是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周伯通一樣,武功高強卻一點也不在意輩份,吃虧什麼的都無所謂,只要有趣、好玩就於願足矣。而這就是iWoz,一個一直被遺忘的蘋果故事。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讀讀書] 葡萄牙 早、午、晚。

書名:葡萄牙 早、午、晚。
作者:k.m.p.
出版社:西遊記
出版日期:2006.7
a's評價:★★★

  一般而言,我們在計畫出國旅遊的時候,不論是跟團也好,自助也罷,似乎都會以頻繁的移動為前提來設計行程,尤其是跟團,常常被戲稱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好像非得在短短的幾天裡面將所有想得到的景點都跑遍,才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只是這樣的走馬看花,想想不免也讓人疑惑到底是增廣了多少見聞...

  這是k.m.p.搶錢二人組繼埃及行之後所出的第2本旅遊圖文書(埃及那本台灣好像沒出= =?),這次的行程選定了葡萄牙,只是旅行的方式卻不同於一般馬不停蹄的遊覽方式,而是以短期定居的形式,實際在當地過生活,該工作就工作,該煮飯就煮飯,完全就像平常在家裡過日子,只不過場景搬到了葡萄牙的鄉下城市。這是一種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旅遊方式,即使有想過定點旅遊,想的也都是類似東京、香港這樣的大城市,在語言不通的地方短期定居,是需要蠻大的勇氣的。她們在葡萄牙當然也是雞同鴨講,隨著待的日子越長,就連一直不苟言笑的旅館老闆,在她們要離開的時候,最終還是給了一個微笑,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我們在走馬看花式的旅行中很少遇到的。有點嚮往,不過也有點畏懼,或許哪天可以找到一個勇敢的人陪我踏出這一步。至於地點嘛,我想我應該不會想挑這麼鄉下的地方,找一些一磚一瓦都有故事的城市,像是希臘似乎比較有趣,只是這樣一來好像又回歸到原來的旅行方式了....= =a

  這本書記錄了兩個人在葡萄牙的14天中,所發生的大小瑣事,一路看下來還蠻有參與感的,唯一的缺點是那些手寫字好小,叫人看得有點辛苦,如果可以用比較大的開本,也比較不會這麼傷眼,只是好像是日文版就是如此,這算是一種特色嗎?

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新行業] 10分鐘快速剪髮店

  最近有出入「台大醫院」捷運站的人,相信應該都有察覺到原來的全家便利商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剪髮店--標榜著「不分男女、100元10分鐘」的快速剪髮店。

  100元理髮,便宜但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許多開在大學校園裡面的理髮店也都是這樣的價位,然而當一家類似的理髮店出現在熙來擾往的捷運站裡面,就格外讓人感到新鮮。可能是剛開幕吧!店門口不時可以看到幾個跟我一樣好奇的人,東看西瞧地似乎想要一探究竟。

  大概瞄了一下,裡面可以同時容納3個客人。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樣的店開在捷運站裡面真的會賺錢嗎?不曉得一個月租金是多少?會上門的又是什麼樣的客群?上補習班的學生?上台大醫院看病的人?還是上班族?或許改天找機會進去體驗看看,搞不好可以找到答案...

arthur@2007.9.8

2007.9.17後記:

  今天翻開8月號的遠見雜誌才驚覺,原來這並不是第一家以「快速剪髮」為訴求的理髮店,早在今年1月就有一家「CQ2」在家樂福竹北店開張。而這種剪髮只要10分鐘,不提供髮型設計、洗髮的經營模式,乃是源自於日本的QB House(QB: Quick Barber)。而CQ2的展店都是以家樂福、大潤發這種大型量販店為主,也難怪一向不太逛量販店的我之前都沒看過。

CQ2的官網(有遠見的報導!)

2007.10.14後記

  看來8月是CQ2的媒體宣傳月,325期的壹週刊也介紹了同一家店。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在師大夜市也有發現另外一間百元快速剪髮的店,或許也顯示說需要這樣服務的人還真不少。

M型消費旺兩端 / 壹週刊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讀讀書] 大師論大師

書名:大師論大師
作者:Charles Handy
出版社:天下
出版日期:2005.9.30
a's評價:★★★☆

  書如其名,這本書正是作者Charles Handy透過自己的角度,挑選出全世界最重要的13位管理大師,並以簡短的篇幅,為讀者們介紹了這些富有盛名的大師們過去所提出的管理著作。而藉由他的文筆可以讓人很快地就掌握到這些大師的背景與特色,如果你想了解管理大師,或是面對大量的商管書而不知從何下手,我想這會是一本很不錯的導讀書。

  導讀這件事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資歷太淺、涵養不夠豐富的人來做,你可能會質疑他的博學程度,當然也就影響到所挑選出來的人選是否具有代表性。挑選得不好可能還會得罪人,並不是每個管理學者都願意冒這個險的,難得有一位在管理學界算是大師級的人物願意跳出來做導讀,我覺得光這點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Handy所認定的管理大師,除了他本人之外,當然諸如Peter Drucker、Michael Porter、Tom Peters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師,能夠中選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其他比較熟悉的還有大前研一和Bill Gates,只是看到這兩位的入選倒是還讓我蠻驚訝的,尤其是大前研一,總覺得他的名氣和著書的價值不成比例,不諱言這也是我之所以想看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很想看看Handy會給他什麼樣的評價。Handy給大前研一的評價是,雖然有100多本著作,但只有5本是西方國家熟知的,然而數量雖少,卻是影響深遠。他認為大前的專長是在企業策略、日本企業觀點以及宏觀的思考架構,這或許可以作為未來閱讀大前著書的一個參考方向。至於Bill Gates,則是因其在實務上的管理成就,而被選為大師之一。想想也是,與其講得一口好管理,能夠在商業戰場中「做」出實績的,毋寧更是管理的最佳典範。

  至於其它的管理大師則分別是Warren Bennis、Sumantra Ghoshal、Gary Hamel、Resabeth Moss Kanter、Ricardo Semler、Fons Trompenaars & Charles Hampden-Turner。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極其陌生的名字,他們來自於美國、印度、巴西、英國、荷蘭等地,所提出的管理觀點也都各異其趣,有些觀點更是聞所未聞。我想以此做為一個發端,將自己的閱讀觸角得以延伸到這些大師們的著作,或許可以藉由這些大作,讓自己對管理這門權變學問的視野更豐富。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自繪] 無印良品Logo DIY...

  也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在一般文具店買得到的紙類製品,諸如筆記本、活頁等的品質,似乎有一種逐漸下滑的趨勢,想買到紙質比較好的筆記本彷彿是一種苛求。好在,後來發現「無印良品」賣的文具用品剛好可以滿足我的渴求。缺點是價格貴了點...= =a

  不過ㄌㄟ~多花一點錢,可以用好貨的話,也算是值得啦!只是買到的無印製品,當然也秉持著無印的精神,除了售價標籤之外,上面還真的是找不到任何多餘的圖案,完全就是極簡風!說實在的,我還蠻喜歡無印良品的那個深紅色Logo,想說既然沒有,那就自己動手來畫一個吧!哈哈~~感覺有點瞎~~XD

9/12後記:

 意外地在30雜誌上發現,原來無印良品也是有打廣告的。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讀讀書] 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

書名: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
作者:小堺桂悅郎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7.8
a's評價:★★

  「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看到這樣的書名,不曉得你會覺得這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再看看書的副標題,「學校絕對不會教的資金運作絕招」!!? 很高深的感覺哩~~事實上呢,這本書講的是會計,所謂的資金運作指的就是「避稅」,換言之這是一本講如何避稅的會計書,只是你在書皮上翻來找去就是找不到"會計"這兩個字...XD

  而且,這是我繼「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之後,再一次衝動消費下買到的會計書(= =a),當然並不是說排斥會計學,只是本身是唸商科畢業的,會計學算是必修科目,一些會計基本原理雖然不敢說很熟,起碼也都有一個大致上的概念,這樣的書對我而言幫助實在不大,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是講會計的入門書,八成是不會買的...唉....

  再則,這是一本翻譯書,因此也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避稅不外乎就是藉由對稅制的了解,運用一些會計上的手法或是小技巧,像是書中有提到的設備投資、壽險等,讓公司能夠把原先用來繳稅的錢節省下來,以合法的方式花在對公司有利的地方上,只是由於日本和台灣在稅制和會計制度上的不同,書中所提到的這些所謂的「資金運作絕招」,卻不見得是可以直接取用的,這自然也就讓這本書的價值大打折扣。

  二是翻譯問題,有多處的翻譯都讓人讀起來不甚通順,偶爾會找不到主詞或是數字兜不起來,雖然從前後文可以猜出大致的意思,然而卻又讓人有種模模糊糊、讀不到精髓的感覺?翻了一下封底裡,發現譯者是日文系畢業的,從個人資料上來看,過去也沒有翻譯過任何商管類的書籍,教人不禁在心裡犯嘀咕,會是譯者在會計學上的專業出了問題嗎?一直以來,總是會發現有些翻譯得不太理想的商管書,其譯者似乎都是僅具有語言部分的專業,卻沒有商業科系背景的,不曉得出版社在找翻譯時的標準是什麼?或是說要找同時具備兩方面專長的翻譯人員是有困難存在的呢?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經濟原理] 賽伊法則

賽伊法則 Say's Law
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

"供給會創造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產品總是用產品來購買,買者同時也就是賣者,買賣是完全統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給會為自己創造出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會因價格機制的調節而達到均衡。

  第一次知道Say's Law,倒不是當年在學校念經濟學的時候,還記得是兩年前在看「致命的均衡」,這本以經濟學為基礎進行推理的小說裡面所提及的。

  供給可以自己創造需求!!? 光想就覺得不太合理,如果供給真的可以自己創造需求的話,那大家也不用那麼辛苦去唸什麼行銷,又何必花大錢去打什麼廣告。拜請孤狗大神查了一下,果不其然,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就應證了Say's Law的謬誤,而凱因斯也在1936年提出了所謂的凱恩斯法則--「需求會創造本身的供給」。

  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如果以現實生活的狀況加以檢驗的話,會發現兩者都不是完全正確的。前者已經被1929年的大蕭條修理過了,後者其實也蠻奇怪的,「需求」會創造供給,乍聽之下似乎沒錯,只是如果是一個無利可圖或是一個技術上根本行不通的需求,也會創造出對應的供給嗎?很難吧!畢竟「殺頭的生意有人做,沒本的生意沒人做」。此外,也由於成本考量或是經濟規模的原因,很多大型通路商如Wal-Mart等,也不願市場上有太多的品牌存在,會上架的永遠是熱賣款,賣不到前幾名的,即便有需求也會慢慢被市場淘汰,凱因斯法則在此也無用武之地。

  學術研究總是會利用「假設」的方法來簡化問題,也因此每一條法則其實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像是Say's Law它被提出來的時間點是在工業革命之後,一個完全賣方主導的市場,Henry Ford的名言:「你要什麼顏色的車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說出來的。當然在這種情境下,Say's Law是成立的。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報告,只是看到的總是「結果」,並沒有看到當初進行研究的假設,一個不知道適用條件的結果,是不能夠輕信與隨便拿來套用的。只是我們的媒體總是喜歡拿聳動的標題來驚嚇閱聽大眾,才會跑出那種"吃蚵仔會致癌"的新聞,細究之下才發現研究的假設是"連續吃30年的蚵仔",問題是誰會三餐都吃蚵仔,而且一吃還吃30年?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CG] 2003年舊作品01號「墨」

  這是很多年前畫的了,要不是因為今天裝了Picasa,把藏在電腦裡面的圖重新掃過一遍,才不小心挖出來,不然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再次出土,搞不好就此埋在電腦裡出不來了,等到哪天要重裝電腦的時候,就跟著fdisk指令一起灰飛湮滅囉!

  當初畫這張圖時,純粹只看了鄭問的作品之後,想試試用電腦是不是也能夠畫出水墨的感覺。由於是實驗性質,細節並沒有很講究,整體來說是有達到我當初想要呈現的東西,用筆刷來刷出髮絲的感覺,算是挺方便的且效果也算是不錯。細部的部分,像眼睛則是換了比較細的筆去處理。嗯~~蠻懷念的一張圖。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隨想.me] 明牌

  或許是因為曾經在證券期貨業待過吧!三不五時總是會遇到一些找我詢問股票明牌的親戚朋友,我一貫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一來當然也真的是不知道,雖然偶爾還是會耳聞一些明牌,一般來說我對「明牌」真的是沒什麼興趣,曾經有一兩次,任職研究員的同事看著線型大力鼓吹某支股票,結果都是小賠收場,而這也是我不聽信及推薦明牌的主因。再則是類似這種報明牌的事,往往都是標準的「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沒事又何必找自己的晦氣呢!

  我是一直都很納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明牌好報?今天在看「股票作手回憶錄」的時候,突然間想通了,姑且不論一些像是助人為快樂之本這類的社會性因素,報明牌的人這麼熱心,難道會沒有所求嗎?營業員或許是為了業績,那特意報明牌給營業員的人又是在安什麼心呢?我想這些投顧老師或是營業員之所以這麼喜歡報明牌,不外乎就是希望所有聽到明牌都會進場跟著指示操作,這樣一來,只要信眾一多,明牌就真的變成明牌了,只不過這並非是研究人員的鐵口直斷,而是所有聽信明牌的人所造成的,可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效果。如果報明牌給你的人,在你之前先行進場佈局的話,這下他大概已經名利雙收了吧!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是「股票作手回憶錄」裡面所說的,報明牌的大戶手中可能握有大量的股票難以脫手,因此利用放假消息或是明牌給營業員的方式,讓不知情的投資大眾來幫忙出貨。跑得快,或許還有機會賺到一點,跑慢了大概就住進套房了。除非明牌是你放的,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些在號子裡四處流竄的明牌到底是來自何處,目的又是什麼?不過,我深信「免費的往往也是最貴的」,要賺錢就不能偷懶,還是自己乖乖研究比較實際!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讀讀書] 心靈寫作

書名:心靈寫作
作者:Natalie Goldberg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2.10
a's評價:★★★☆

  從小到大,寫作一向都不是我的強項,也不太會特別想要加強自己的寫作。想當然成為作家或是想靠寫字賺錢,對我來說都是太遙遠的夢,之所以會突然想要練習寫作,純粹是希望能夠透過文字,清楚而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確切的想法。最早是利用在討論區po文、回文的方式在鍛鍊文筆,最近一年則是藉由撰寫部落格文章來遂行練習的目的,直到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才發現這幾年的練習下來多少還是能讓自己有些進步的。只是隨著撰寫部落格的頻率增高,慢慢發覺自己不論是在寫作的方式或是用詞遣字上,似乎都是很固定的。也因此,在我看到這本「心靈寫作」的時候,就很自然地將它買下來了。

  這並不是一本教你寫作Know-how的書,你不可能在看完之後就變成一個作家,不過如果你有實際在進行寫作的話,裡面有很多的狀況是你讀到會感到心有戚戚焉的,它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你在寫作時的引導者,為你在寫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瓶頸提供可貴的建議。

  「必須想出辦法讓自己動筆,否則,洗碗盤或隨便什麼能讓你規避寫作的事情,都會變成天底下最重要的大事。」我在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心裡第一個想到的是畢恆達教授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中所提到的「似乎論文遇到瓶頸,每個人就會自然發展出第二專長。」回顧身邊的同學在寫論文時,似乎也都是這樣的狀況。寫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撞牆期,恰如Natalie的建議,當初我的不掛名指導教授也是跟我說,論文寫作其實沒什麼,不論你想到什麼就只管往裡面寫,只要每個禮拜甚至每天都能有固定的產出,不知不覺之間論文就成形了,遵照著這樣的建議,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倒也算得上是輕鬆愉快。

  而Natalie說「手應當不停地寫」,這點我也蠻能認同的。不管想到什麼只要一直寫,或許寫出來的東西會顯得有點雜亂,但透過這樣的過程,你的想法卻會在筆下逐漸成形。所以,不要一直去想要怎麼寫,直接拿了紙筆就開始寫,等你實際下去寫了,才會發覺其實並不是寫不出來,而是你根本就沒有寫過。

  Natalie所談到的另一個重點「細節」,在「果戈里是怎麼寫作的」這本書中,曾經拿了果戈里的原稿和發表的作品進行比較,對比之下果戈里所寫的原稿粗糙得彷彿是小學生的作文,但當這樣的文字在添加上那些他觀察四周所寫下的描述,以及從四處蒐集來的資料後,卻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完全不像是同一個人寫出來的。透過細節可以豐富了文字的想像力和感染力,讓你像是身歷其境一般,因此要寫出足以感染別人的文字,除了文筆之外,還有就是感受力的部分,你對周遭事物看到、聽到、感覺到越多,自然也能寫出更真實、動人的文字。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隨想.me] 閱讀是什麼?

  閱讀是什麼?對我來說,閱讀就好像拼圖一樣。

  每讀完一本書就彷彿是拿到一塊或大或小的拼圖,一塊揭露真理的拼圖。隨著你拿到的拼圖越來越多,你便可以藉由手中拼圖所組合的圖象窺探到真理的一部份。然而,這是一幅你永遠都看不到完整圖塊的拼圖,每個人能夠蒐集到的拼圖都不盡相同,運氣好的人也許很快就可以取得相近的圖塊,拼湊出部分的真理,不幸運的人,則可能東拿一塊西拿一塊,即使拿了很多塊卻始終掌握不到真理的面貌。然而,這也就好像瞎子摸象一般,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手上的拼圖來解讀真理,摸到腿的人說像柱子,摸到鼻子的人說像水管,各家提出的說法都可以說是對的,卻也都只是片段。而閱讀的目的,就是擷取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片段,想辦法從中破解真理的密碼。

[讀讀書] 再談「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

順帶抱怨一下,台灣球迷大概受了Money Ball (中譯本: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的影響,覺得經營球隊都該學習奧克蘭運動家隊和Billy Beane,省吃儉用簽些俗擱大碗的潛力股或地攤貨,打出好戰績才真正值得尊敬。

from: 21世紀少年的開戰時刻

  對我來說,「魔球」這本書講的倒不完全是21世紀少年說的這樣,花小錢而能打出好戰績當然值得尊敬,畢竟並不是每支球隊都能擁有充足的資源,這樣的狀況在職場上似乎也常常會遇到,如何將手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能才是重點。

  職業運動的經營說來好像很複雜,說是複雜是蠻複雜,說簡單也挺簡單的,唯一的法則就是吸引住觀眾。你可以用優異的戰績吸引觀眾進場,運動家是一例,戰績不好的,像舊金山巨人也是可以靠著Barry Bonds之類的傳奇球星來創造票房,當然也有像洋基、紅襪這種兩邊都吃的。問題是要往哪邊靠,和球隊所在的市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紐約、洛杉磯這種大城市的球隊,當然就得用華麗的陣容打出華麗的戰績才能滿足球迷的胃口,沒打出應有的水準,接受指責也是應該的。像是洋基這樣的球隊,每年花大把銀子找來的,都是那些過去有優異成績的所謂明星球員,這樣看來軍容壯盛的組合或許能夠帶來票房,然而從戰績來看,真的有 那麼好用嗎?看看這兩年,幫洋基撐住場面反倒是一些從農場出來的年輕球員,像是王建民、Cano等人。這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有錢不是罪惡,但能不能花得合理,我覺得才是有待商榷的地方。

  至於小市場的球隊,你不能總是期待他們能夠年年演出大驚奇,如果有錢的話,誰不想想穿戴名牌呢?既然口袋空空,能用Lubanten穿出一身體面,不也該得到些掌聲,以花錢的合理性而言,運動家無疑地是樹立了一個典範。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新行業] 賣格子!!?

  最近騎車途經師大路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古亭國小旁邊冒出了一間新的店鋪,叫做「格子趣」,奇怪的招牌加上奇怪的佈置,不禁令人十分好奇它到底是在賣什麼?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種出租格子的新型態店鋪。

  店內裝潢看起來十分簡單,基本上是由一堆四四方方的置物櫃所構成的,而這一格一格的空間就是生意的所在啦!嗯...它就是一間專門出租格子給人寄賣的店,算了一下約有50個直排,共250個位子可供出租。租金是依照格子位置的不同來分的,以最上面和最下面兩排來說,一個月的租金是588元,當然越靠中間價錢也越貴,另外還有三角窗的位置,不過租金我沒有特別記下來。寄賣的物品會有店員負責結帳,只是這麼多格子會不會算錯帳就不曉得了。此外,就是偷竊的問題,店內是有裝攝影機,只是如果東西被偷不知道是算誰的。對於有東西想賣又不想冒自己開店風險的人來說,算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格子大概是長這樣...
看介紹大概是38cm*38cm*38cm大小,要賣什麼、怎麼裝潢甚至怎麼推特賣活動都由房客自己決定,你會看到有些人是很精心佈置自己的格子,有的則只是把東西放上去而已,賣不同的東西也呈現不同的風格。我倒是蠻期待以後去會看到那種能讓人眼睛一亮的佈置。

  這個租箱寄賣的方式感覺是因應網路拍賣和創意市集的蓬勃發展而生的一種新興行業。可能是地點鄰近台電大樓捷運站以及師大夜市吧!(據說之後的分店也都會依附捷運而開...)大部分的格子似乎都租出去了,聽店員說是只剩下最上和最下面兩排還有位子,而且這幾天好像還有電視新聞特地去採訪,我自己去逛了兩次,店裡都是人頭鑽動,熙來攘往的好不熱鬧,只是同時也暴露出店內的活動空間並不怎麼開闊,人一多就常常會卡住,那時就彷彿是在博物館排隊參觀展覽一般,除非陳列的商品有超強的吸引力,否則遇到這種狀況我大概就不會想走進去了。

  而稍微參觀了一下,店內目前寄賣的東西 (不確定是寄賣的還是店老闆怕架上太空難看,拿出來填空格的...) ,大致上可分成四種:
1. 高價品:二手名牌包、ipod等。
2. 創意市集:在網路上查找的時候,發現很多創意市集的玩家都有在「格子趣」租格子。如:一隻狗報報PiPei Dolls等。
3. 二手物品:二手書、衣服、鞋子等。只是它那個格子只允許橫向合併,不能縱向合併,賣衣服好像不太能一眼看出衣服的樣式,需要拿起來看,感覺不是很適合。
4. 類似夜市地攤賣的飾品之類的物品。

  由於才剛開張,所有租用格子的賣家應該也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不論是商品還是陳列仍顯得有點零亂,然而我想或許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在市場機制自然的運作之下,寄賣商品的組合上應該會產生一些變化吧!只是到時是不是還能保持這種帶點雜亂的多樣性就不得而知了,搞不好最後會變成另類的名牌二手店也說不定。

  另外,他招牌上的網址(http://www.checkfun.com.tw)目前是建置中的,不過網路上還是找得到一些類官方介紹:流行大搜索--158元讓你在黃金地段當老闆。還有就是在找資料的過程中,不小心發現業代到各部落格亂貼廣告的蹤跡,發覺原來「格子趣」算是花蝶(十大書坊)的延伸事業,花蝶也算是知名企業了,還允許員工這樣亂搞,真是教人看了直搖頭。

[Stamp] No.3 「Dophine」

  這回,主題是「Dophine」。

  不過ㄌㄟ~由於草稿畫得太大了,總覺得挺浪費的,於是我利用電腦把圖加以縮小成適合的尺寸。另外,也試著把橡皮板切割到儘量貼近圖案的形狀,改採以橡皮板就美工刀的方式來進行橡皮章的雕刻。

  可能是圖形簡單吧!只花了短短幾分鐘就搞定了。成品如圖,感覺還不賴哩~~

[隨便聊] 畫線似乎都集中在前面1/3 !!?

  二手書一向是我購書的重要管道之一,在挑選的過程中,常常會大概翻閱一下,看看裡面有沒有先人走過的痕跡,比如說畫線、簽名等,通常這樣的書,除非是很便宜,否則我是不太會買的。只是偶爾還是會因為找到一本尋覓已久的書,太過興奮而忘記檢查,回家打開才發現殘酷的事實...XD 然而,從閱讀這些有畫線註記的書,我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註記似乎都集中在前面三分之一,不知道是只看完前面三分之一呢?還是說書是看完了,但畫線卻只有三分鐘熱度哩~~

[新行業] 提供假證明的公司!!?

  今天在看先前預錄的CSI NY(應該是第3季第10集吧!)的時候,有一段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劇情是關於一家專門提供假證明的公司,你可以跟公司請事假騙說要去參加研討會之類的活動,然後跑去旅遊或是在家休息,這間公司會提供你相對應的證明文件,而且也不怕你老闆真的打電話去求證,因為他們還提供了電話回撥確認的服務,對方專業的就像是一般公司的Call Center,還會「請您稍候,服務人員將馬上為您查詢。」

  看到這樣的新行業還真不知道要說什麼,雖然它似乎解決了上班族找理由請假的麻煩,然而這種以騙人為職的行業,與詐騙集團、恩隆案好像也沒什麼不同,彷彿只要有錢可以賺,什麼道不道德的問題都可以拋諸腦後,對老闆而言這簡直是一場夢魘,也許下一個新行業會是徵信這些證明是真是假吧!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讀讀書] 一堂一億六千萬的課

書名:一堂一億六千萬的課
作者:曹啟泰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2.4
a's評價:★★★☆

  這本書約莫是三年多前看的吧!主要是這幾天在iReading和網友剛好談到這一本書,根據當時看書的印象也有一些個人的想法,想說那就試著從腦袋模糊的記憶裡面整理出一篇模糊的心得好了~如果有發現錯亂的地方,也就請大家模糊的看吧!XD

  不說內容,光看這個書名就令人覺得亂有份量的!不用說這堂課所講的,不外乎就是曹啟泰前些年發生財務危機時,所背負的那一億六千萬債務的故事。當時,他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節目主持人工作之外,生意的觸角也廣為延伸到包括結婚雜誌、寶石代理等副業,然而卻也由於這樣的多角化經營,資金的調度上總是處在常常需要軋三點半的狀態當中。像這樣持續挖東牆補西牆的危險平衡之下,一旦中間有個環節出了差錯,勢必如同火燒連環船一樣,一發不可收拾。而正如過去所發生過許多因展店過快而倒閉的案例一般,曹啟泰的生意最後也是引爆了財務危機。

  不過,即便是在挽救龐雜生意的過程中,他依然展現其異於常人的邏輯思考,比如說把辦公室停租改住飯店辦公等,都是讓人捉摸不到的詭異作法。雖然最後還是無力回天,但他並沒有像豬哥亮那樣,出了事就東躲西藏,而是將債主們一次找來很勇敢地去面對所有的債務。後來,他靠著在新加坡主持類似「百萬大富翁」的節目,而又重新走紅,才順利把債務給還清了。

  雖然我仍然沒有辦法接受他在現金卡廣告裡,所說的「借錢是高尚的行為」。不過,我倒是很欽佩他的樂觀,沒有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自怨自憐、一蹶不振,並且能夠在高處迅速墜落之後迅速又翻了身,算起來也是挺有韌性的。加上在險象環生的欠債過程中,也都能顧慮到妻兒,即使是忙得焦頭爛額也不願他們擔心,在在都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真的是一號人物!

  此外,我也發現了一條有趣的交集,除了曹啟泰之外,再綜合了身邊所發生過的幾個個案,似乎曾經家道中落的子弟,都會擁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企圖心想要成功,而且他們對於「錢」,也比較不會像一般人那樣扭扭捏捏說不出口,就像曹啟泰講「我愛錢」講得可是義正辭嚴。而這些人多半也都能成功,這或許正應證了「速成鉅富」裡說的,大家都想要變成有錢人,問題是你有多想要。

[讀讀書] 10年前的棒球視野...

書名:棒球視野
作者:黃承富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1996.2
a's評價:★★☆

  這是作者黃承富將其在1990年代前半,散見於報章雜誌(包括民生報、「龍族」雜誌、「俊國棒球」雜誌等)上的棒球文章,加以彙集收錄而成的一本書。內容上主要是以當時日本和台灣棒球界所發生的一些人事物為主,在180頁左右的篇幅中,總共收錄了有62篇的文章。或許是因應媒體特性而撰寫的稿件吧!部分的文章與其說是棒球評論不如說是新聞報導要來得更恰當,而有一些則是比較偏向趣聞的性質。此外,從頁數和文章數的比例,其實也大概就可以推敲出每篇文章都會偏向短文的形式,再加上當初就不是以出書為前提所寫的,可以說是沒有一個足以聚焦的主題,一個短篇接著一個短篇地讀下來,由於沒有連貫性,或多或少都會有斷斷續續的感覺。

  這本書是1996年所出版的,經過了10年的演變,整個棒球環境已經出現蠻大的改變,包括野茂英雄、鈴木一朗等日本球星大舉赴美挑戰大聯盟、台灣職棒的簽賭案等,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一本書,遙想起當初中華職棒剛剛成立的盛況,約莫是我初接觸棒球領域開始啟蒙的年代,想想還真的是有種懷念的味道呢!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Stamp] 第二彈!兔~~

  第2顆印章完成了!

  由於上次刻的是字,這回想來點不一樣的,主題打算以圖案為主,想了很久決定刻兔子,至於為什麼挑這個ㄌㄟ~~~嗯~~這個嘛~~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純粹是因為畫起來簡單...^ ^a

  圖案決定好,那就開工吧!首先,當然還是得先打好底稿,這回我終於了解到津久井智子為什麼會建議使用描圖紙了。道理很簡單,因為描圖紙是半透明的,拓印的位置比較容易掌握,而且把圖轉印到橡皮板上時也比較準確,不會發生部分線條沒印上去的慘劇 (這是親身驗證的慘痛經驗...) 。

  由於圖案有大片的空白,也頭一次嘗試用了其他幾把雕刻刀,包括了一隻三角尖的和平口的,甚至連筆刀都搬出來用。由於線條是以圓弧為主,這次刻來就沒有那麼順手了,還不小心劃到手....好在還是有順利完成,在製作的過程中也發現幾個小技巧:

 (1) 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儘量把橡皮板切削到接近圖案的形狀(當然邊邊記得要留一點空間),這樣會比較方便雕刻。而且,切下來的橡皮板,尺寸夠大的話,也還可以用來刻其他比較小的圖案。
 (2) 圖案很細的地方,建議用三角尖那支去刻,真的要比其他幾支要好用喔!
 (3) 下刀的方向要注意一下,可以的話儘量向外,否則一個不小心太大力,可能會毀了剛剛前面的成果,到時就真的是欲哭無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