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電視的人不曉得有沒有發現,這一陣子搭配「關鍵字搜尋」的電視廣告好像越來越多了,從最早 HSBC Direct 的「3倍」、「+薪」到最近遠雄建設的「二代宅」、史雲遜專業健髮的「保護毛囊」等等,看完廣告之後,唯一的感覺大概是一頭霧水吧!
除了一時好奇外,不太知道有誰會無聊到想去搜尋這些關鍵字,偏偏好奇的人往往也都不是廣告想要Focus的客群,我想不用去驗證也知道,搜尋完的結果無非又是一堆廣告文案,如果真的對於那些廣告訴求有需要的話,只要上Google搜尋公司名稱,查到的八成也會是差不多的東西吧!我一直都很納悶,這樣的結合到底能產生什麼樣的實質效果?
今天在378期動腦雜誌看到一篇《整合網路行銷創意攻略》,才約略知道原來結合關鍵字搜尋的目的,其中之一是透過計算消費者因廣告所引發的搜尋量和點閱率,來評估該電視廣告的效果。只是看了雜誌上列的數據發現,當初 HSBC Direct 的「3倍」在電視上曝光了 6 億次,卻僅刺激 1 萬人的主動搜尋(不曉得這 1 萬人是否屬於不同IP,還是只是單純計算人次...),等於平均每曝光 6 萬次才能激發 1 個人行動,這樣的效果能算好嗎?
關鍵字廣告原先的意義,無非是希望當大家以一些常用關鍵字進行搜尋的時候,自家的網站或是廣告可以放在最好、最顯眼的位置,以吸引到網友們的眼光,進而點閱,最後轉換成實際的獲利。然而這一系列的廣告,所使用的關鍵字,不論是「3倍」、「+薪」、「二代宅」還是「保護毛囊」,與其說是常用關鍵字,毋寧更像廣告口號,更教人好奇這真能發生後續的效益嗎?個人倒覺得兩者的結合,是讓 Yahoo!奇摩的「關鍵字廣告」搭了便車,透過不同商品廣告的重複放送,加深了觀眾對關鍵字廣告的印象,反而對廣告主而言,並未產生太大的實效。
除了一時好奇外,不太知道有誰會無聊到想去搜尋這些關鍵字,偏偏好奇的人往往也都不是廣告想要Focus的客群,我想不用去驗證也知道,搜尋完的結果無非又是一堆廣告文案,如果真的對於那些廣告訴求有需要的話,只要上Google搜尋公司名稱,查到的八成也會是差不多的東西吧!我一直都很納悶,這樣的結合到底能產生什麼樣的實質效果?
今天在378期動腦雜誌看到一篇《整合網路行銷創意攻略》,才約略知道原來結合關鍵字搜尋的目的,其中之一是透過計算消費者因廣告所引發的搜尋量和點閱率,來評估該電視廣告的效果。只是看了雜誌上列的數據發現,當初 HSBC Direct 的「3倍」在電視上曝光了 6 億次,卻僅刺激 1 萬人的主動搜尋(不曉得這 1 萬人是否屬於不同IP,還是只是單純計算人次...),等於平均每曝光 6 萬次才能激發 1 個人行動,這樣的效果能算好嗎?
關鍵字廣告原先的意義,無非是希望當大家以一些常用關鍵字進行搜尋的時候,自家的網站或是廣告可以放在最好、最顯眼的位置,以吸引到網友們的眼光,進而點閱,最後轉換成實際的獲利。然而這一系列的廣告,所使用的關鍵字,不論是「3倍」、「+薪」、「二代宅」還是「保護毛囊」,與其說是常用關鍵字,毋寧更像廣告口號,更教人好奇這真能發生後續的效益嗎?個人倒覺得兩者的結合,是讓 Yahoo!奇摩的「關鍵字廣告」搭了便車,透過不同商品廣告的重複放送,加深了觀眾對關鍵字廣告的印象,反而對廣告主而言,並未產生太大的實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