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隨想.me] 我看「色彩行銷」

  2007年6月號的遠見雜誌有一篇關於「色彩行銷」的特別企畫,文中也提到許多成功的案例,像是一向以鮮豔顏色著稱的Benetton、常在路上看到色彩繽紛Mini Cooper、最近很流行的布希鞋等。不可否認地當我們在選購一些商品的時候,顏色確實是一項具關鍵性的影響因素。然而,在思考是否採行色彩行銷之前,似乎還有許多因素必須加進來一起考量。

  在產品擴散的四個週期當中,以前兩個週期而言,這些早期的使用者他們所關注的焦點主要還是著重在產品的基本功能上,如果連最基本的功能都沒辦法滿足,消費者是不會將重點轉移到價格、美感這些附加價值上。就如同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金字塔一般,消費者的滿足感也是有層次之分的,除非是最基本的需求能獲得解決,或是你打算買的只是一個裝飾品,不然他們並不會一開始就考慮到這些錦上添花的東西,在購物的流程中往往都是已經確定商品了,才會開始看有沒有其他更炫的顏色可以選擇,這或許類似「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理吧!因此,個人覺得色彩行銷其實比較適合運用在擴散週期的後段,一旦產品進入成熟階段,所有的廠商在消費者眼中漸漸變得無差別,這時候或可利用美感、質感等來提升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而從廠商的角度來看「色彩行銷」。多提供一個顏色,表示必須多一條生產線,產品在推出的初期,重點應該是放在開發成本的回收上,除非能夠像Dell或是Mini Cooper一樣採取「接單後生產」的方式,否則同時提供太多的顏色,只是增加生產的成本,進而也推遲了損益兩平的時間,這時推動色彩行銷實屬不智。而對賣場而言,則代表了得多佔用一個庫存空間和品項,同時也增加在庫存管理上的複雜度,兼且顏色越多勢必也更容易造成熱賣色缺貨,冷門色庫存一堆的窘境,賣場不見得會樂意配合,或是只願意根據過去經驗進部分顏色的貨,這可能就會反過來造成不同顏色生產量規劃上的困擾。因此,從市場上來看,即便是強調流行性的手機,往往也只會提供少數三、五種顏色給顧客選擇,我們常常也會發現,各家廠商所供應的也多半都是以黑、白、藍、銀這些接受度比較高、相對安全的顏色為主,真正敢挑戰一些像是紫紅、綠色、黃色這類具個人風格色彩的,仍是少數。

  色彩行銷聽來很新鮮、很有趣,不過真的要實行的話,還是有很多限制條件需要考慮到的。像是卡尼爾那個案例,以顏色來區隔不同的商品,並且凸顯出自家產品與競爭對手的不同,個人覺得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