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隨想.me] 關於「Bill Gates不看財經書」之我見

anfang says:

好的「商業」書籍有幾個特色,首先是操作性,也就是how to。再來是觀點構面,也就是why to。...more


  茲以此文回覆 anfang。

  關於「Bill Gates不看財經書」這件事,我在看完 Charles Handy 的《大師談大師》時,就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稍微整理了一下腦袋裡面一些雜亂的想法,提供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般來說,商管書籍都是比較偏工具導向,每一本書在撰寫時就已經設定好想要解決的問題,在遇到問題的當下,這可能會是一帖很好的良藥。然而,如果我們想做的並不是解惑,而是想要構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邏輯的話,這樣的書似乎又顯得有些片面、武斷。

  如同 anfang 所說,Bill Gates說他不讀財經書籍,這或多或少跟他市場霸主的地位有不可切分的關係,畢竟他是身處於市場的最中心,除了說他握有設定遊戲規則的權柄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時效的問題,這可以從兩點來談。一是著作成書本身就需要一些時間,少則三五個月,長的話,像Collins的《從A到A+》從蒐集資料到出書,就花了兩年的時間,對於瞬息萬變的商場而言,即使有用可能也有著過時的疑慮。再則是從內容來看,不論作者是學者還是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通常也都是以探討已存在的現象為主,因此,商管書籍所扮演的通常都是「事後諸葛亮」的角色比較多,往往業界才是他們取材的對象。更何況, Bill Gates 所在的電腦、網路產業,乃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其一舉一動可能都會是一項創新,他可能才是商管書籍寫作的素材來源。我想 Charles Handy 會將他選為管理大師之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Bill Gates 並沒有說他不看書,他只說了他不看財經書籍。這點讓我想到,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曾經說過:「學做生意和管理,讀老子要比讀MBA有用得多。」;Charles Handy 在《大象與跳蚤》一書中,也提過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去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個人的解讀,我會覺得如果想要重新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架構的話,與其像《槓桿閱讀術》說的,「頭痛醫痛,腳痛醫腳」的方式閱讀商業書籍,從閱讀哲學、社會人文、文學等等,看來與商業書籍並不相干的書籍切入,也許會是另一條蹊徑。而這也是我之所以同意大量閱讀的好處,卻並不十分認同大量閱讀商業書籍的理由,然而如果眼前待解決的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槓桿閱讀術》亦不失為一個救急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