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情人節禮俗幾乎移植自日本,而日本從戰後1950年代開始學會慶祝西洋情人節,則來自美國巧克力公司的宣傳噱頭。...1965年,日本福岡市知名的「石村萬盛堂」果子製造商...鼓吹出另一個新的節日:男孩既然接收女孩餽贈的巧克力,豈有不回禮的道理?於是,時隔一個月,就該是男孩回贈給女孩甜蜜的日本果子。...於是就有了「白色情人節」的美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一樣的感覺,近幾年來台灣的節日似乎越過越西化,以往沒聽說有人在過的節日,曾幾何時都可以過得煞有介事,就好比說前一陣子市面上就突然出現一堆南瓜裝飾品,提醒著大家萬聖節來臨了,說實在的講到萬聖節,我認識也只有《聖誕夜驚魂》的那個南瓜頭 Jack,其他的則是一無所知,不禁也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瞭解這個屬於天主教、基督教的節日。為什麼要過這樣的一個節日,我心中能推敲到的理由不外乎是三個,一是就跟情人節和巧克力的關係一樣,只是商人的刻意炒作,再則可能是因為那些教美語的外籍老師所帶動,再不然就是人們實在太無聊了,只要好玩、有樂趣就好了,管它是什麼節。
每個節日之所以會產生,除了是為農家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熱鬧之外,背後或多或少都是有其目的性的,像過年提醒大家要掃除、出門在外的遊子該回家團聚了,端午節喝雄黃酒、放艾草則是為了因應梅雨季節到來,容易滋生蟲、蛇。在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與其用政令去宣導、推動,還不如以這種節日的方式,讓民眾主動來參與,效果可能還比較好,而且也能讓效果延續到遠遠久久,光是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三大節日就有幾千年的歷史,可見一斑。
當然,除了這些具有社會意義的之外,也很難避免政治力的介入,因此就會產生一些諸如開國紀念日啦、光復節啦、行憲紀念日啦、228紀念日啦等等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節日,剛開始的時候,或許真的有幾分紀念的味道吧!只是過久了,大家高興的可能也不過是可以放假一天,至於紀念什麼,早就沒人在意了。
另外可能還有一些根本不放假的節,好比說聖誕節、情人節、跨年等等西洋的節日,除了對基督教徒來說,是真的具有意義之外,我覺得就比較偏向商業操作了。之所以要大肆宣傳這些節日,就像是情人節和巧克力公司的關係,廠商們想要的還不就是你荷包裡的鈔票,因此他們會不斷地藉由華麗的廣告、悅耳的文字不停地放送這些訊息催眠你,讓你可以樂意地掏錢出來買禮物、買卡片、送花、吃大餐等等。
可能是都用很理性的觀點在看過節這件事吧!我對過節一向都是很冷感的,過節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它可以為生活平添一些調劑,只是時代在轉變,對於現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言,平常的日子就可以過得很有樂趣,節日的角色是越來越沒位置了,有時想想似乎沒有必要拘泥在相同日子跟大家做一樣的事,與其跟隨著別人起舞,倒不如回歸本心,只要日子過得快樂、熱鬧、有趣,任何一天都可以是你的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