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NBA] 誰才是當今最佳控球後衛?

  如果要你挑選出NBA最佳五人,在PG這個位置你會選誰?

  這是一個球迷常常會討論的問題,如果要我挑的話,我會挑Steve Nash。不過挑Nash的原因和最近太陽隊火熱的17連勝無關,早在他還待在小牛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大概是全聯盟最具有殺傷力的PG。當然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是Jason Kidd?以傳球而言,Kidd的功力或許在Nash之上,但就攻擊的殺傷力來說卻明顯不如Nash,從過去的比賽可以發現,Nash具有殺手的特質,即便整場球他都沒什麼發揮,到了第四節你依然不敢隨便就放給他投,甚至還會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會害怕他在第四節卯起來砍三分,這在前幾年國王小牛的季後賽大戰中讓人印象非常地深刻,而如果是Kidd的話,就會比較敢賭他投不進。另外就是速度,這也是Kidd的弱項,雖然說做為一個快攻的發動者,Kidd只要能搭配兩個跑得快的飛人球員在前面跑雙線快攻,那樣的攻勢也夠嗆了,不過以進攻論,攻擊路線當然還是越多越好囉~~而且速度也讓守Nash的球員必須跟著他滿場亂跑,間接地也消耗了對方的戰力。所以,讓我挑的話,我會挑Nash而不是Kidd。

  至於其他像Iverson、號稱「天下第一控衛」的Marbury等,這一類「一球在手,樂趣無窮」型的PG,我覺得放在主控會阻礙到球的流動,也影響整體戰術的運作,寧可當做一個會傳球的SG來使用,對其他球員的跑位也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不會讓其他球員都停下來看一個球員表演。因此,以PG來說,我個人會比較偏好具有投籃威脅性的傳統控衛,而Nash則是目前我認為的首選。

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讀讀書] 舊瓶舊酒有新味…

書名:數位革命
作者:尼葛洛龐帝
出版日期:1995.12.30

書名:新工作潮
作者:威廉‧布里吉斯
出版日期:1995.12.3

  最近看了這兩本十幾年前的書,一本是舊書店特價,看了簡介覺得可以看看,另一本則應該是因為夠經典吧! 看完之後,查了一下出版日期,無巧不巧這兩本書還幾乎是同一個時間出的。

數位革命這本書,作者是MIT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尼葛洛龐帝,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的內容對於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多半都不陌生,許多屬於作者個人當時對於未來的看法,十年之後重新加以檢驗,不意外地一定是部份成真,部份並未如預期。只是回想到書出版的時候,台灣的Internet仍屬學術用途居多,才正是要開始蓬勃發展的時點,有些網路相關的知識在當時應該都還屬於新玩意,如今來看自然是如同常識一般,這點無可厚非,不過,作者也並沒有在技術層面上著墨太多,幾乎都是點到為止,倒是鋪陳了一些他的想法,正如Nokia那句經典的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他認為電腦的設計與發展應該更貼近人性,這一點感覺上和一些行銷書上所說的要更重視消費者的觀點有種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有些劇情的發展已經證實並不準確,然而跳脫技術,從事物根本去思考的邏輯仍是值得學習的。

  另外,在書的後記中赫然發現印度的崛起在當時已埋下種子,美國公司在那時就已開始在印度等地尋求電腦軟硬體的外包人才,之後才如「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言,由於Y2K以及網路泡沫而帶動了印度外包市場的成長。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人搶美國人工作原來也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不知何時台灣人的工作也會被對岸搶走哩~~

  新工作潮講的就是工作消失,作者認為工作機會將會一去不復返,且不會再如以往的不景氣般會隨著景氣的復甦而逐漸浮現,而是徹底消失了。10年之後,大前研一也在M型社會中提到相同的觀點,只不過場景換成了日本,讓人不禁聯想到台灣目前的不景氣會否也是相同的狀況。公司開始保留核心部份,而將所有非核心的工作外包出去,意即所有的公司只願意作核心、具有價值的工作,相對來說,也表示對公司內每個員工的專業也將會越來越要求,而外包出去的也不僅是公司,甚至可以是專業的個人,因此,無論是為了公司工作也好,還是為你自己而工作,每個人似乎都該認真經營自己的專業。將所有你面對到的對象,公司也好,同事也罷,都視為是你的客戶,努力去服務這些客戶將會成為未來的生存之道。書是挺舊的,書中提的事情有些也稍嫌誇張,但工作持續外包,讓公司得以在人事上保持彈性,不至於因為景氣循環而造成人事費用的過度負擔,甚或是在不景氣時得去面對裁員等問題,這樣的趨勢應該是不會改變的,從邏輯上來看,也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作法。所以囉,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個人品牌負責,不要到哪一天被公司裁掉了,才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中被榨乾了,就如同目前台商派駐大陸的台幹一般進退兩難。

  如果按照彼得‧杜拉克的說法,企管知識四年就要更新,這兩本也都算是舊書了,早就是該更新掉的知識,不過個人在看完這兩本書之後,倒覺得或多或少還是能夠從中擷取到一些收穫。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讀讀書] 賴聲川的創意學

書名:賴聲川的創意學
作者:賴聲川
a’s 評價:★★★★

  書如其名,這本書是由賴聲川現身說法,講述「創意」這個讓人感覺虛無飄渺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創意這兩個字,但對於創意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卻都如霧一般朦朦朧朧。賴聲川以其所自創的「創意金字塔」將創意予以解構,說明創意並不是憑空蹦 出來的,一切的創意都來自於內心,取材自你的生活、你的學習、你的經歷,如果你的腦袋裏面沒有料,創意也無從而來,不過,這只是創意的基礎。整個金字塔又 分成兩邊,左邊是智慧,管創-以及創意的發想,也就是如何將創意生產出來,意即讓你的靈感產生出來的方法,而右邊則是方法,管作-意即如何將創意實作出 來,光是有想法還不足以成事,還必須要有將創意予以實現的技術,否則也僅止於空談。整體概念頗類似郝明義在「工作DNA」一書中所說的:「創意,應該是百 分之七十的努力與經驗,百分之二十特立獨行的認知與勇氣,以及最後百分之十的靈光一閃」。我們常常在講靈感,但靈感卻不是像上帝在你腦袋點一下的東西,而 必須建立在百分之七十的努力與經驗上,在企求創意天上來之前,首先得做的應該是豐富自己的腦袋,其次才是找尋發想創意的方法。

  整本書就繞著這座創意金字塔打轉,所講授的比較像是創意的心法,而不是招式,和自己過去的經驗相互驗證,就可以慢慢體會到創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讀讀書] 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

書名: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
作者:麥可˙路易斯
a’s 評價:★★★★

  只不過碰巧是由一位財經作家所撰寫,就歸到財經類,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當然也有人會硬坳說他講的是投資理財的心法(書後的推薦就有一本美國周刊說它可能是史上最棒的財經書籍…XD),個人不置可否,你想把它當作財經書就隨便你吧!!!我倒覺得它就是一本棒球書,而且是一本還蠻有意思的棒球書。

  這兩年王建民的好投掀起了台灣一波大聯盟熱,也讓很多原本不看大聯盟的棒球迷,逐漸開始把看球的焦點關注在紐約洋基隊身上,洋基隊是全大聯盟球員總薪水 最高的一支球隊,陣中明星球員如雲,去年季後賽甚至排出所謂的「黃金打線」,但近三年來雖然年年打進季後賽,卻屢屢受到挫敗。近兩年的戰績能夠不墜,靠的也是領基本薪資的王建民、Cano等農場培養出來的選手,而非是坐領高薪的所謂明星球員,不免讓人對砸大錢買明星球員與拿世界大賽冠軍兩件事之間的關係感到興趣,而這本書恰恰可以提供一些答案。

  「魔球」這本書想探討的是一支薪水不高但戰績不差的大聯盟球團-奧克蘭運動家隊,運動家隊是大聯盟第二窮的球隊,預算跟其他大聯盟球隊比起來少得可憐, 他們也沒有太多的薪資可以網羅聯盟中一流的明星球員,按理說戰績應該是鴉鴉烏,但是過去六年(2001-2006)運動家的勝場數(排名)分別為102 (2)、103(1)、96(4)、91(9)、88(9)、93(5),不但沒有吊車尾,甚至還拿過全聯盟最佳的戰績,道理何在?

   迥異於傳統大聯盟球隊都是仰賴球探系統挖掘新人,並仰賴傳統的棒球紀錄,運動家隊的經理(GM)比利˙比恩(Billy Beane)卻不相信這一套,他運用科學的精神、統計的技術找出了一套與傳統大不相同的選球員依據:

1. 不注重防守的數據
2. 相信上壘率更甚打擊率
3. 痛恨球員盜壘
4. 選秀只選大學球員,不挑高中球員

  除了球場上的成績之外,球員的高矮胖瘦都不在考量範圍內,一切球場上的調度也都得根據統計的結果來走;此外,由於球團的預算有限,他也會利用這些統計數據 找出被低估的小聯盟球員,等球員在大聯盟打出身價後,再以高價交易出去換回現金或是其他被低估的球員。有看過去年王建民比賽的人,應該會對Giambi一壘的防守感到膽顫心驚,他的打擊率也不高只有可憐的0.253,但由於棒子夠 黏,四壞球上壘的次數居高不下,上壘率高達0.413,在大聯盟排第11,在前幾名裡面他的打擊率可是最低的。以傳統棒球的標準,這樣的球員根本算不上好 球員,不過,Jason Giambi正是Beane最愛的球員類型,Giambi是運動家隊出身的球員,從1995年初登場就待在運動家隊,直到2001年季後賽棒打洋基隊成名 之後,才被洋基隊以高薪挖走。運動家隊專挑這種被低估的球員,便宜又好用,這也使得運動家隊可以用最少的錢打出不輸洋基隊的好成績。

  馬林魚隊的老闆John Henry曾說:「股票市場的實際數據意義遠超過個人的知覺/信念,同理放諸棒球亦然。」同樣的道理其實可以應用到不同的地方,最近在「專業」這本書讀到 一個個案,講的是一家墨西哥的水泥公司Cemex,水泥這個行業算是一個成熟事業,沒什麼競爭,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成長,但水泥會凝固,運送上必須與工地 的工程相配合,太早到等可以開始灌漿,水泥都凝固了,太晚到可能又會讓工人無所事事,於是Cemex就利用了GPS跟網路,讓水泥可以準時配送,這使得 Cemex的水泥即使開價較高仍然賣得掉,也讓這家墨西哥的地區水泥公司成長成全球第三大的水泥公司。

  如何跳脫現有、或許不具效率的競爭模式,找出對市場真正具影響力的變數,從正確的點切入來贏得勝利,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是特刊還是DM?

書名:數位時代企業M化專刊
出版日期:2006年2月8日
a’s 評價:★

  前一陣子在舊書店買了這本數位時代的特刊,想說企業M化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多少也了解一下目前M化的發展現狀。書買來也放著積了不少灰塵,今天剛好看到 就順手翻了翻,內容是講企業M化沒錯,但個案用的全是遠傳的解決方案,再看了看封面,下面有一行小字「數位時代雙週與遠傳電信共同企劃製作」…那不就是等 於是遠傳的DM,呃~~花錢買DM的感覺實在不是很舒服~~~

  只不過雖說是DM但還不至於一無可取啦!!!花個幾十分鐘快速翻過,看了幾個案例會讓人比較具體了解企業M化是在幹嘛,能做到什麼程度,另外就是裡面有一句話說的不錯:「M化就是把企業有形的 界限打破。e化的目的是,只是讓企業any time都能運作業務,但M化卻是使企業真正達成any where都能執行工作的境界。」只希望M化的至高境界不會變成讓員工不論何時何地都在為公司工作…

[2007/8/7 補充]
  順便補充一下!今年出版的某一期(忘記是哪一期了)數位時代,在夾頁裡面也有附類似題材的專刊(這次不另外販售了),內容的走向大同小異,真的給人有種報導廣告化的感覺,雖然這樣的情形也不是第一回看到,但還是挺無奈的,不曉得什麼時候台灣才能有真正客觀的報導,當媒體的客觀性蕩然無存的時候,可信度自然是大打折扣,我怎麼知道你說的那些優點不是因為拿人手軟呢!!?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隨便聊] 知識管理不需要IT!!?

  今天上了一整天的課,很累不過老師講得精采,算是收穫良多…只是居中有個在職的企研所同學報告,口氣似乎對資訊科系十分不屑,說什麼 "知識管理可以不用IT" 、 "資訊老師只會講KM工具" 云云,讓人實在是很想當場起來直接嗆他,只是當堂老師沒有開放發問,只好作罷…這其實讓我想到幾年前哈佛商業評論的那篇 "IT Doesn't Matter." ,從字面上來看,會覺得作者在提倡IT無用論,這篇文章當時在美國也是飽受IT界的韃伐,不過如果有仔細看完那篇文章的話,我想應該會對作者所持的觀點感到認同,作者想講的其實是IT已經沒有那麼偉大了,它就像你辦公桌上的那隻電話一樣已經成為一種基礎建設,並不會有一間公司會因為裝設電話而宣稱它擁有競爭力,同樣的也將不會有企業因為IT而較其他企業更有競爭優勢,但沒有電話、IT,你的公司可能連生意都做不成,這才是作者想表達的。

  回到前題,我實在不太能想像一個沒有IT的知識管理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況,難道是要將所有的內部知識都用文件夾裝好歸檔,要使用的時候再來慢慢查找,然後經過一堆程序、簽核才能取得你想獲得的知識!!?不要說效果,光效率就讓人不會想用。過猶不及,IT至上誠然有點敝帚自珍,但反IT不也是挺可笑的,沒錯~~IT只是工具,還是需要搭配一些管理的技術,但只有管理技術不也是一場災難,我想兩者相互為用、密切配合,才會是比較正確的方向。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讀讀書] 拉麵中國造!!?

  這一期(29期)的30雜誌上,專欄作家新井一二三寫道:「戰前叫做『支那麵』,後來是『中華麵』,過去30年則稱為『拉麵』的這種餐點…」,弄了半天, 原來拉麵跟我們一般吃的麵是師出同門啊~~這真是太令人驚訝了,也難怪東京都的”光麵”會特別強調是本格中華麵,本來還以為那只不過是一種噱頭,想不到拉麵跟我們台灣的紅燒牛肉麵 竟然是流落在外同父異母的兄弟…XD

  比較可惜的是去年九月去東京玩的時候,由於種種因素始終和日本拉麵緣慳一面,和台灣的麵也就無從比較起,殘念~~;不過,這讓我想到之前在師大吃的一家拉麵,那個味道其實跟一般麵店並沒有什麼不同,當初還想說是不是被騙了,現在想起來…莫非那就是拉麵的味道…希望不是…

arthur@2007/1/2

2007.9.27後記

  由邱永漢所寫的《最壞的時代是最好的機會》一書中,才了解到原來「拉麵」和「餃子」是當初日軍從中國戰敗撤退時所帶回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