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推理事件簿] 東野圭吾‧惡意

書名:惡意
作者:東野圭吾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4年2月
原著年份:2000年
a's評價:★★★☆

  我在看推理小說的時候其實還蠻隨興的,幾乎都是在閱讀的同時同步啟動邏輯思考的能力,直接跟隨作者的腳步去看待劇情,不太會說看到一個段落,按下「暫停」,專心去推敲到底誰才是兇手,也因為這樣常常會被作者放的煙霧彈所誤導,雖然常常可以猜到七八分,但好像從來沒有完全猜對過!只是謎底的猜對與否,倒也不太影響我看書的樂趣,不曉得大家看推理小說的習慣又是怎樣的,是一鼓作氣當作故事書看完呢?還是說會慢慢品味,認真地去抽絲剝繭,找出誰才是真凶?釐清犯罪的手法到底是什麼呢?

  某天,花了一下午的時間,看完東野圭吾的《惡意》。

  剛發現自己已經把書看完的瞬間,情緒是失落的,沒想到作者花了那麼多篇幅所鋪陳出來的結果,竟然是如此地芭樂,那跟我腦袋裡頭天馬行空想到的劇情有一段落差,完全沒有被震撼到的感覺。

  只是這似乎是東野圭吾的特色,之前看過的《湖邊兇殺案》和《嫌疑犯X的獻身》也有類似的感覺,他筆下的每個犯人似乎都不是以極大的仇恨為殺人的動機,都是由一點小小憤怒之火所爆發的,一方面確實教人摸不清謎底,另一方面或許正是這樣,再一次歌頌起「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無形之中也挾帶著某種程度的教化意義吧!

  這種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推理小說並不少見,只是從第一人稱去誘導讀者思考方向的手法,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推理陷阱是在一開始就無聲無息埋下的,當讀者還在建構對這個故事的脈絡,就已經接收到某些作者刻意安排的錯誤訊息,以致於就這樣給野野口牽著鼻子走。生活中,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又何嘗不是如此,想想有多少你引以為據的資料是由你自己親自去發掘、思考出來的,既然都是二手資訊,難保其中不會有一些別人為了自身利益,偷偷加進去為了誤導你決策的假情報。除了假消息之外,一些自小就建立的成見、偏見,也同樣會引導你做出一些不正確的判斷,從腦袋裡面篩掉一些錯誤的既成觀念,對我來說,興許是閱讀的另一個好處吧!

  當結局與幻想的落差逐漸平復之後,慢慢可以冷靜來整理自己整體的觀感。隨著推理步伐,大約看到3/4左右,當加賀刑警開始調查周遭人等時,那些對話使得真相外面所包裹的假證據開始一片片剝落,劇情突然之間豬羊變色了,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野野口的惡意在那一瞬間猛然襲來,這大概是整部小說最精彩的地方吧!一度甚至以為角色互換了,野野口才是加害人,而日高才是影子作家,當然轉念一想也知道這是個很愚蠢的推測,畢竟從之前的劇情可以知道,野野口並沒有從中取得任何實質上的利益。而這可能是作品之所以叫做「惡意」的原因吧!我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