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手機天生就具有「機不離身」特性吧!除了滿天飛、花招百出的詐騙電話之外,不曉得大家是不是也常常遇到一些推銷電話,這通可能是xx保險公司問你有沒有收到我們的廣告單,那通可能又是xx銀行問你要不要貸款,下一通也許是電信公司打來問你需不需要他家的網路安全服務,再不然就是電信公司發來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簡訊廣告,彷彿就是把手機用戶當成了搖錢樹。
想想當你專心在做事的時候,手機突然響了,急急忙忙地接起來,卻發現是一通莫名其妙的廣告,那種情緒落差真是教人氣不打一處上來,這時候我根本就不想聽他想幹嘛,我會壓抑自己的怒氣直接了當告訴他:「不用了,謝謝。」甚至我也曾經因為遠傳幾乎是一天一封簡訊廣告,憤而轉換到別家電信公司。說實在的,我十分懷疑這樣的手機、電話行銷真的會有效果嗎?
目前看來,這些電話行銷的手法真的是非常拙劣,就像《行銷2.0》說的:「消費者並不討厭廣告,他們討厭的是與自己不相關的廣告。」亂槍打鳥的掃射方式會不會有效果我不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通通頻頻干擾我生活的電話,我心中留下的只會是惡評,絕對沒有好評。沒錯!手機和電話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可以準確地到達每一個使用者,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它也具備電話沒有的私密性,當隱私一再被侵犯時,沒有多少人是樂意接受的。當然,以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已經被討厭也成習慣了,或許也不在乎再多幾個敵人吧!
如果真要進行電話行銷的話,請聚焦在對你的訊息有興趣的客群,而不是無差別亂送。我認為把手機作為最後的接觸工具是正確的,但在接觸之前,應該要先搭配其他的告知工具,像是電子郵件、活動等,讓消費者對你的來電是有心理準備的,甚至是期待的。如果有人可以發明出一套像過濾垃圾郵件一樣篩選這些垃圾電話的軟體,應該可以賺大錢吧!我想。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隨想.me]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近看了《iWoz》和《股價為什麼上漲》,這兩本書同樣都是屬於人物傳記。很巧合的是,作者 Wozniak 和 Levy 的成功,有很大一部份得歸功於父親的啟蒙。Wozniak在國防部上班的老爸在他3歲時,就開始教他電子學的基礎知識,而Levy和他哥哥也是從小就接受父親在經濟學上的耳濡目染,Levy甚至覺得他父親寫的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其實想想,「富爸爸,窮爸爸」裡所談的不也如出一轍,差別只在富爸爸談的是理財知識而不是專業知識罷了。
然而在台灣,這樣的情況好像並不普遍,對於子女的教育工作,父母親都不太願意親力親為,而是習慣將之直接委託給學校、補習班,或許是受到儒家尊師重道的觀念影響吧!中國人對於老師總是一份莫名的崇敬,即便你遇到了一個明明就連基本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沒做好的老師,身為學生卻仍得賦予他基本的敬畏,難道就只是因為他掌握了你的分數嗎?這一點是我一向不解的。只是這種將上課當作例行公事的老師,我想並不在少數,將小孩交給他們你能放心嗎?
再者,就算是運氣不錯遇到一個好老師,教授的也多半都是以考試的科目為主,且以小班制而言,老師也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小孩的需求,更別提要因材施教了,只有身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全然去關心自己的小孩,幫他思考教材的合適性,教法的變通等,只不過忙碌、沒時間似乎常常是推託的藉口。
直覺會去想說,這麼難的東西小孩子怎麼可能有辦法吸收,會不會反倒是揠苗助長了啊?然而看看上面這幾位成功人士,這樣的顧慮看來彷彿又是多餘的,除了學校制式的學科教育之外,西方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外的自主研究,而這是在傳統填鴨教育下我們所看不到的。當然啦!美國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的一種教育環境,有一部份得歸功於他們在這100多年來未受到戰火的洗禮,長期的承平盛世讓他們的上一代能夠維持一定的富裕,也都能接受相當程度的高等教育,這樣的社會背景或許是他們的父母那一代之所以有能力可以將自身知識傳承予下一代的原因吧!台灣目前的環境算起來也進入類似的脈絡,這一代已經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小孩,與其想著怎麼樣不輸在起跑點,我倒覺得可以開始思考,未來該怎麼誘導自己的小朋友學習一些比較專業的科目,讓他們有機會成為下一個 Wozniak, Levy或是他自己。
然而在台灣,這樣的情況好像並不普遍,對於子女的教育工作,父母親都不太願意親力親為,而是習慣將之直接委託給學校、補習班,或許是受到儒家尊師重道的觀念影響吧!中國人對於老師總是一份莫名的崇敬,即便你遇到了一個明明就連基本的「傳道、授業、解惑」都沒做好的老師,身為學生卻仍得賦予他基本的敬畏,難道就只是因為他掌握了你的分數嗎?這一點是我一向不解的。只是這種將上課當作例行公事的老師,我想並不在少數,將小孩交給他們你能放心嗎?
再者,就算是運氣不錯遇到一個好老師,教授的也多半都是以考試的科目為主,且以小班制而言,老師也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小孩的需求,更別提要因材施教了,只有身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全然去關心自己的小孩,幫他思考教材的合適性,教法的變通等,只不過忙碌、沒時間似乎常常是推託的藉口。
直覺會去想說,這麼難的東西小孩子怎麼可能有辦法吸收,會不會反倒是揠苗助長了啊?然而看看上面這幾位成功人士,這樣的顧慮看來彷彿又是多餘的,除了學校制式的學科教育之外,西方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外的自主研究,而這是在傳統填鴨教育下我們所看不到的。當然啦!美國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的一種教育環境,有一部份得歸功於他們在這100多年來未受到戰火的洗禮,長期的承平盛世讓他們的上一代能夠維持一定的富裕,也都能接受相當程度的高等教育,這樣的社會背景或許是他們的父母那一代之所以有能力可以將自身知識傳承予下一代的原因吧!台灣目前的環境算起來也進入類似的脈絡,這一代已經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小孩,與其想著怎麼樣不輸在起跑點,我倒覺得可以開始思考,未來該怎麼誘導自己的小朋友學習一些比較專業的科目,讓他們有機會成為下一個 Wozniak, Levy或是他自己。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評廣告] 是誰這麼厲害!!?
這幾天在電視上常常可以看到這一個全球人壽的「大樂退」廣告。只是我覺得它蠻沒有邏輯的,想想看當你聽說一個人已經退休了的時候,你的疑問句會是「是誰這麼厲害?」還是「怎麼可能?」,一個轉得這麼硬的點子不知道當初是怎麼發想出來的,我在猜應該是先有後面這句「是誰這麼厲害?」,然後才倒回去拼湊這段劇情,只是這種跳躍式的對話,實在很難讓人不覺得奇怪,而且靠保險就可以年紀輕輕提早退休!!? 應該又是一個用基金包裝的保險產品吧!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讀讀書] 當教授變成學生
書名:當教授變成學生
作者:Rebekah Nathan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6.9
a's評價:★★★☆
這本書給我最強烈的一個感想是,即使是跨越了廣大的太平洋,美國學生多的或許是更自由的選課、聽起來更棒的宿舍生活,然而海的那一端的美國大學生和這一頭的台灣大學生卻非常地有志一同,一樣的晝伏夜出,也都喜歡選修比較營養的課程,這些片段讀來真是教人感到異常地熟悉,人性中的「懶」似乎並沒有因東、西方的差異而忘卻了它該做的事。
從書名我想大概就可以猜到這本書想要表達的內容。沒錯!這本書想講的正是一位現任的教授化身為大一新生所觀察的點點滴滴。讓教授重新透過學生的身份來看待大學教育,雖然說教授們常常會說:「我們也當過學生!」,只是或許是跟不上時代的變遷,抑或是在換了位子的同時,順便也換了個腦袋,教授想的和學生要的往往有些差距,教授們常常會覺得搞不懂(或者可以說是忘記...)學生到底是在想什麼?就好比說去年我們所上研究室搬遷的時候,研究室的座位就設計得很隨便,雖然空間是研究生在用,但使用者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徵詢,完全是由教授們一手包辦,只是所設計出來的空間真的是差強人意,也讓人不禁懷疑教授們的知識是否也只停留在課本上,離開了課堂,那些什麼辦公室的最佳配置就都被遺忘了。
另外就是,老師礙於學生在選修課上的選擇性,而給予較寬鬆的評分標準或是較少的課業負擔,以吸引學生們前來選課,這似乎也是我們在台灣的大學中常常會看到的。只是這樣的一種現象,卻也代表了認真的老師並不受到學生的歡迎,反而是樂於給予高分的怠惰老師卻可以在校園中倖存,這不成了一種「逆向選擇」。在制度上可能需要有所變革,朝向能夠鼓勵老師認真教學的方向去修正。
這本書可能還有一個額外的功能--入學指南。為了進行研究的關係,書中對於美國大學校園中實際的生活景況多所著墨,這一點或許可以提供有志出國留學的人一些幫助,從中了解到美國的大學生活中比較細碎的事務,如迎新活動、宿舍、選課等。也許可以提早思考一下該如何因應與美國學生之間的差異。
作者:Rebekah Nathan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6.9
a's評價:★★★☆
這本書給我最強烈的一個感想是,即使是跨越了廣大的太平洋,美國學生多的或許是更自由的選課、聽起來更棒的宿舍生活,然而海的那一端的美國大學生和這一頭的台灣大學生卻非常地有志一同,一樣的晝伏夜出,也都喜歡選修比較營養的課程,這些片段讀來真是教人感到異常地熟悉,人性中的「懶」似乎並沒有因東、西方的差異而忘卻了它該做的事。
從書名我想大概就可以猜到這本書想要表達的內容。沒錯!這本書想講的正是一位現任的教授化身為大一新生所觀察的點點滴滴。讓教授重新透過學生的身份來看待大學教育,雖然說教授們常常會說:「我們也當過學生!」,只是或許是跟不上時代的變遷,抑或是在換了位子的同時,順便也換了個腦袋,教授想的和學生要的往往有些差距,教授們常常會覺得搞不懂(或者可以說是忘記...)學生到底是在想什麼?就好比說去年我們所上研究室搬遷的時候,研究室的座位就設計得很隨便,雖然空間是研究生在用,但使用者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徵詢,完全是由教授們一手包辦,只是所設計出來的空間真的是差強人意,也讓人不禁懷疑教授們的知識是否也只停留在課本上,離開了課堂,那些什麼辦公室的最佳配置就都被遺忘了。
另外就是,老師礙於學生在選修課上的選擇性,而給予較寬鬆的評分標準或是較少的課業負擔,以吸引學生們前來選課,這似乎也是我們在台灣的大學中常常會看到的。只是這樣的一種現象,卻也代表了認真的老師並不受到學生的歡迎,反而是樂於給予高分的怠惰老師卻可以在校園中倖存,這不成了一種「逆向選擇」。在制度上可能需要有所變革,朝向能夠鼓勵老師認真教學的方向去修正。
這本書可能還有一個額外的功能--入學指南。為了進行研究的關係,書中對於美國大學校園中實際的生活景況多所著墨,這一點或許可以提供有志出國留學的人一些幫助,從中了解到美國的大學生活中比較細碎的事務,如迎新活動、宿舍、選課等。也許可以提早思考一下該如何因應與美國學生之間的差異。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MLB] 打者不需要用腦!!?
會想 優秀投手的必備條件
「投手可不像有些打者,不太需用大腦,只要眼睛夠利、技巧夠好,看準球大棒一揮了事。投手沒這麼好命,要想配球,要想怎麼解決打者。放眼大聯盟,能夠算得上是名投者鮮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不會想的投手,要在大聯盟立足恐怕很難。」
from: 龔邦華/中國時報 2007.9.18
我知道everybody loves 王建民。只是也沒有必要為了吹捧一人,而貶抑了其他人的努力。不論是投手也好,打者也罷,所有能夠站上大聯盟的選手都是經過一番努力的。打者或許不用考慮配球的問題,但是想想如果以一顆時速150km的快速球來計算的話,打者只有短短0.432秒的反應時間,面對投手所投過來的球路,根本沒有時間判斷,在出棒之前多半都只能用猜的,設定一種球路來打。投打之間的對決,某種程度來講可以算是一種剪刀、石頭、布式的鬥智。投捕手在思考配球的同時,打者也在猜接下來這顆會是什麼球,怎麼會說打者不需要大腦哩~~
到底打者有沒有在想,從最近這兩場由王建民主投,洋基對決紅襪的比賽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上一場對決中,由於與紅襪之間對決多次,伸卡球逐漸有被抓到的感覺,王建民和Posada在配球上突然間捨棄了招牌伸卡球大量使用滑球,讓瞄準伸卡球打的紅襪打者吃足了苦頭,讓小王順利拿下那場勝投;而9/15作客芬威球場的這一場比賽,紅襪打者明顯是有備而來,在打擊策略上偷偷做了更動,盡量不去揮擊伸卡球,改攻擊他的滑球和變速球,尤其是過去屢屢讓王建民受到傷害的變速球,果然就讓小王在6局都投不滿的情況下黯然退場。一年得面對這麼多不同類型的投手,打者並不會比投手來得輕鬆,一個好的打者通常在打完第一輪,就會開始思考第二輪要怎麼應付了,說打者不用思考實在是有點好笑。
基本上,除了蘋果日報之外,我是很少會想看其他報紙的體育版。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家老報社的運動版面永遠都只有少少的2版,即使是這三年多面對蘋果日報的威脅,也不太願意更動那略顯老掉牙的版面配置,仍維持著他們一貫的不熱鬧、不活潑,面子顧不到,就連裡子--內容往往也有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方。我是一直都很好奇,為什麼這些老報社對於體育版的重視程度總是無法提升,這幾年王建民的大爆發重新召喚了廣大的棒球迷回鍋看棒球,詹莊配一而再、再而三地衝擊網球四大滿貫賽的雙打王座,而SBL也吸引了許多以往不看籃球的女性球迷,都讓這幾年的體育版熱度直升,照這樣發展下去,台灣看體育版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增加,幾家不關心消費者要什麼的報紙,後續的路只會更難走吧!我想。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隨想.me] 你相信王建民只要贏球,股票就會大漲?
王建民勝投帶動漲 16檔死忠股最捧場
from: 理財周刊 no.360
台股超級星光大道飆淚拼萬點
from: 萬寶周刊 no.716
前幾天在逛二手書店的時候,突然在財經雜誌區看到這樣的兩個標題,眼神觸及的一瞬間覺得很好笑。
不了解怎麼會在一本理應很專業、嚴肅的投資雜誌下這樣的標題...背後的想法到底是什麼?表示他們跟得上流行嗎!!? 這似乎是八卦雜誌該做的事。或是說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能夠想辦法攀上王建民、星光幫,就可以刺激銷售量,多賣兩本雜誌給他們的粉絲。還是說過去曾經使用過類似的標題,銷量還不錯,總覺得這好像是病急亂投醫、活馬當死馬醫...
我有稍微瀏覽了一下這兩篇報導的內容,感覺就只是想和目前流行的話題串在一起。超級星光大道那本,講的是準備選總統的那幾位政治人物(台股超級星光大道...!!?= =a)對股市的影響。至於王建民那篇則結合了一些捕風捉影和「魔球」那本書,然後丟了16檔可以拿來跟王建民相比的低價潛力股。說實在的,轉得是還蠻硬的。
王建民贏球=股市大漲!!? 想不出有任何一支台股能跟這件事能扯上關係的,感覺就是一則空穴來風的傳聞。這樣的報導要是出現在壹週刊,可能會是茶餘飯後一個挺有趣的聊天話題,但如果把出處換成了是投資雜誌,不禁就讓我開始懷疑起這本雜誌的專業性何在。話說回來,你真的相信王建民贏球等於股市大漲嗎?這也使我回想起明牌的那個話題,如果整個市場都相信這種莫須有的傳聞的話,要是我是主力,下次王建民贏球的時候,我一定會把它看成是一個不錯的倒貨時間!相信這種消息的人,不是太有想像力就是太懶惰了,不願意花時間研究股票的基本面或是技術面,只想靠一些奇怪的消息來賺錢。好啦!就算真的大漲了,試問一下,你進場的時機該挑什麼時間點?又該怎麼出場呢?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讀讀書] 槓桿閱讀術
書名: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07.8.17
a's評價:★★★
封面上大大的打著「閱讀是一種投資,多讀商業書,百倍回報垂手可得!」說真的,還真是沒看過任何一本鼓勵閱讀的書,像這一本這麼直接、這麼功利主義的。
作者是以個人過去在美國唸MBA時的經驗,所學習、發展出來的一套閱讀術,他鼓勵大家應該要多多閱讀商業書,而且是大量的買、大量的看,看完覺得沒價值的就丟。此外在閱讀上,他還認為閱讀商業書應服膺80/20法則,只要花上一個小時,用掃讀的方式,有目的的將書本中你所需要的部分看完就夠了,並不需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的看。真正重要的是,要把你獲得的知識實際拿來運用,這樣書本才能發揮相當於書價100倍的槓桿效果,而這就是他所提出的「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自己當然也是身體力行,他一年可以看完超過400本的商業書,這真的是一個蠻嚇人的數字。我是蠻認同大量閱讀的好處,之前看過的書裡面,也有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士,如日本股票之神是川銀藏、石川衣良等,都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早期的大量閱讀,只不過倒是還沒有看過單單鼓吹讀者大量閱讀商業書的,不禁也想到Bill Gates好像說過他是不看財經書籍的,這還真是矛盾哩~~到底該聽誰的,就留給各位自己去判斷吧!
作者:本田直之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07.8.17
a's評價:★★★
封面上大大的打著「閱讀是一種投資,多讀商業書,百倍回報垂手可得!」說真的,還真是沒看過任何一本鼓勵閱讀的書,像這一本這麼直接、這麼功利主義的。
作者是以個人過去在美國唸MBA時的經驗,所學習、發展出來的一套閱讀術,他鼓勵大家應該要多多閱讀商業書,而且是大量的買、大量的看,看完覺得沒價值的就丟。此外在閱讀上,他還認為閱讀商業書應服膺80/20法則,只要花上一個小時,用掃讀的方式,有目的的將書本中你所需要的部分看完就夠了,並不需要從頭到尾、逐字逐句的看。真正重要的是,要把你獲得的知識實際拿來運用,這樣書本才能發揮相當於書價100倍的槓桿效果,而這就是他所提出的「槓桿閱讀術」。
作者本田直之自己當然也是身體力行,他一年可以看完超過400本的商業書,這真的是一個蠻嚇人的數字。我是蠻認同大量閱讀的好處,之前看過的書裡面,也有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士,如日本股票之神是川銀藏、石川衣良等,都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早期的大量閱讀,只不過倒是還沒有看過單單鼓吹讀者大量閱讀商業書的,不禁也想到Bill Gates好像說過他是不看財經書籍的,這還真是矛盾哩~~到底該聽誰的,就留給各位自己去判斷吧!
[MLB] 胡金龍上大聯盟的首安就是紅不讓...
胡金龍敲出個人在大聯盟生涯的第一支安打就是全壘打,這也是繼郭泓志那支豪邁的全壘打之後,台灣選手在大聯盟的第2轟。只不過目前還只是趁著40人擴編名單上來透透氣,想站穩先發游擊手的位子可能還沒那麼快,不過有表現就是有機會啦!
照這個態勢來看,年底亞錦賽中華隊的中心打線,想來應該會是由陳金鋒、林威助、陳鏞基、胡金龍四個人來扛了,以他們今年在各國職棒優異的表現來看,日本、韓國的投手肯定是"剉咧等"了~~
照這個態勢來看,年底亞錦賽中華隊的中心打線,想來應該會是由陳金鋒、林威助、陳鏞基、胡金龍四個人來扛了,以他們今年在各國職棒優異的表現來看,日本、韓國的投手肯定是"剉咧等"了~~
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讀讀書] Jobs之外的蘋果電腦
書名:iWoz 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作者:Steve Wozniak with Gina Smith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8.1
a's評價:★★★☆
長久以來,對於蘋果電腦的印象似乎都停留在車庫創業、Steve Jobs的傳奇故事、i這個i那個上,至於那位跟Jobs一起創業的仁兄則彷彿被徹底的遺忘了,連他叫什麼名字,我想應該也沒什麼人記得吧!而這本iWoz想要講的就是屬於Wozniak的另一半蘋果。
400多頁拉拉雜雜的記述中,Wozniak將蘋果電腦在誕生前後的那段時間,一些鮮為人知、大家議論紛紛的故事原原本本的都說了出來,順便也挖出了那段屬於個人電腦草創時期的歷史。身為技術人員,Wozniak在文中也解說了不少與電腦相關的細部技術,只是看不懂其實也不打緊,並不會影響到對故事的瞭解。
Wozniak的技術其實是家學淵源,他老爸就是國防部的技術人員,因此從小就開始教育他一些關於電子學的知識(這跟「電腦叛客」裡那位羅伯特‧莫里斯的背景頗為相似,只是一個開創了未來,一個卻是誤觸法網...),這些知識造就他在科展上大放異彩,同時也讓他成了一個就連惡作劇都是自己DIY高科技的技術狂熱份子,讓你被整了都還搞不清楚是發生什麼事,這點真的是教人嘆為觀止!(真不知道那些被整過的人,如果看完iWoz之後,臉上會是怎麼的一副表情...)慶幸身邊沒有這樣子的朋友,否則這種被人家當成猴子耍的感覺應該是蠻糟糕的。
不過就像我們對於技客(Geek)的印象,這種對於技術的執著,也造成他在個性上的內向、不善與人來往,這應該就是這位一手創造出第一台個人電腦的電腦高手,名氣之所以沒有像Jobs那麼響亮的主因吧!想想要不是那個時代還沒有宅男這個名詞,否則,我想電子學「宅男」之王這個封號,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了!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和Jobs的搭檔,總是會讓我不自覺地想到聖堂教父的「光與影」的組合,雖然我們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說第一台蘋果電腦是由他們兩位在自家車庫裡所共同完成的,不過根據Wozniak的自述,這些傳聞都是錯的!不管是蘋果1號也好,2號也罷,完全都是由Wozniak一個人所獨力完成的,而車庫只不過是最後組裝的地點罷了!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 Jobs在蘋果扮演的角色毋寧更像是Bill Gates,之所以能夠聲名大噪,靠的其實不是技術,完全是因為押對牌了。只不過,要不是他在Wozniak還在猶豫不絕的時候推了那一把,或許大家桌上的個人電腦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即使在技術上是那樣的堅持,Wozniak對於錢或是經營權,就顯得不是非常在意,當蘋果2號大賣的時候,他甚至主動將自己手上的股票拿出一部份,分給所有在蘋果電腦創立過程中,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不論他們是不是蘋果電腦的一份子,而那也是美國在一天之內誕生最多百萬富翁的日子。此外,雖然他是蘋果的創辦人,不過他在蘋果電腦裡面的職位卻只是個小小的工程師,而且是有底頭上司的喔!這點也是讓人蠻訝異的,或許那就是為什麼會稱他為「科技頑童」的原因吧!他其實就像是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周伯通一樣,武功高強卻一點也不在意輩份,吃虧什麼的都無所謂,只要有趣、好玩就於願足矣。而這就是iWoz,一個一直被遺忘的蘋果故事。
作者:Steve Wozniak with Gina Smith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8.1
a's評價:★★★☆
長久以來,對於蘋果電腦的印象似乎都停留在車庫創業、Steve Jobs的傳奇故事、i這個i那個上,至於那位跟Jobs一起創業的仁兄則彷彿被徹底的遺忘了,連他叫什麼名字,我想應該也沒什麼人記得吧!而這本iWoz想要講的就是屬於Wozniak的另一半蘋果。
400多頁拉拉雜雜的記述中,Wozniak將蘋果電腦在誕生前後的那段時間,一些鮮為人知、大家議論紛紛的故事原原本本的都說了出來,順便也挖出了那段屬於個人電腦草創時期的歷史。身為技術人員,Wozniak在文中也解說了不少與電腦相關的細部技術,只是看不懂其實也不打緊,並不會影響到對故事的瞭解。
Wozniak的技術其實是家學淵源,他老爸就是國防部的技術人員,因此從小就開始教育他一些關於電子學的知識(這跟「電腦叛客」裡那位羅伯特‧莫里斯的背景頗為相似,只是一個開創了未來,一個卻是誤觸法網...),這些知識造就他在科展上大放異彩,同時也讓他成了一個就連惡作劇都是自己DIY高科技的技術狂熱份子,讓你被整了都還搞不清楚是發生什麼事,這點真的是教人嘆為觀止!(真不知道那些被整過的人,如果看完iWoz之後,臉上會是怎麼的一副表情...)慶幸身邊沒有這樣子的朋友,否則這種被人家當成猴子耍的感覺應該是蠻糟糕的。
不過就像我們對於技客(Geek)的印象,這種對於技術的執著,也造成他在個性上的內向、不善與人來往,這應該就是這位一手創造出第一台個人電腦的電腦高手,名氣之所以沒有像Jobs那麼響亮的主因吧!想想要不是那個時代還沒有宅男這個名詞,否則,我想電子學「宅男」之王這個封號,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了!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和Jobs的搭檔,總是會讓我不自覺地想到聖堂教父的「光與影」的組合,雖然我們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說第一台蘋果電腦是由他們兩位在自家車庫裡所共同完成的,不過根據Wozniak的自述,這些傳聞都是錯的!不管是蘋果1號也好,2號也罷,完全都是由Wozniak一個人所獨力完成的,而車庫只不過是最後組裝的地點罷了!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 Jobs在蘋果扮演的角色毋寧更像是Bill Gates,之所以能夠聲名大噪,靠的其實不是技術,完全是因為押對牌了。只不過,要不是他在Wozniak還在猶豫不絕的時候推了那一把,或許大家桌上的個人電腦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即使在技術上是那樣的堅持,Wozniak對於錢或是經營權,就顯得不是非常在意,當蘋果2號大賣的時候,他甚至主動將自己手上的股票拿出一部份,分給所有在蘋果電腦創立過程中,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不論他們是不是蘋果電腦的一份子,而那也是美國在一天之內誕生最多百萬富翁的日子。此外,雖然他是蘋果的創辦人,不過他在蘋果電腦裡面的職位卻只是個小小的工程師,而且是有底頭上司的喔!這點也是讓人蠻訝異的,或許那就是為什麼會稱他為「科技頑童」的原因吧!他其實就像是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周伯通一樣,武功高強卻一點也不在意輩份,吃虧什麼的都無所謂,只要有趣、好玩就於願足矣。而這就是iWoz,一個一直被遺忘的蘋果故事。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讀讀書] 葡萄牙 早、午、晚。
書名:葡萄牙 早、午、晚。
作者:k.m.p.
出版社:西遊記
出版日期:2006.7
a's評價:★★★
一般而言,我們在計畫出國旅遊的時候,不論是跟團也好,自助也罷,似乎都會以頻繁的移動為前提來設計行程,尤其是跟團,常常被戲稱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好像非得在短短的幾天裡面將所有想得到的景點都跑遍,才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只是這樣的走馬看花,想想不免也讓人疑惑到底是增廣了多少見聞...
這是k.m.p.搶錢二人組繼埃及行之後所出的第2本旅遊圖文書(埃及那本台灣好像沒出= =?),這次的行程選定了葡萄牙,只是旅行的方式卻不同於一般馬不停蹄的遊覽方式,而是以短期定居的形式,實際在當地過生活,該工作就工作,該煮飯就煮飯,完全就像平常在家裡過日子,只不過場景搬到了葡萄牙的鄉下城市。這是一種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旅遊方式,即使有想過定點旅遊,想的也都是類似東京、香港這樣的大城市,在語言不通的地方短期定居,是需要蠻大的勇氣的。她們在葡萄牙當然也是雞同鴨講,隨著待的日子越長,就連一直不苟言笑的旅館老闆,在她們要離開的時候,最終還是給了一個微笑,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我們在走馬看花式的旅行中很少遇到的。有點嚮往,不過也有點畏懼,或許哪天可以找到一個勇敢的人陪我踏出這一步。至於地點嘛,我想我應該不會想挑這麼鄉下的地方,找一些一磚一瓦都有故事的城市,像是希臘似乎比較有趣,只是這樣一來好像又回歸到原來的旅行方式了....= =a
這本書記錄了兩個人在葡萄牙的14天中,所發生的大小瑣事,一路看下來還蠻有參與感的,唯一的缺點是那些手寫字好小,叫人看得有點辛苦,如果可以用比較大的開本,也比較不會這麼傷眼,只是好像是日文版就是如此,這算是一種特色嗎?
作者:k.m.p.
出版社:西遊記
出版日期:2006.7
a's評價:★★★
一般而言,我們在計畫出國旅遊的時候,不論是跟團也好,自助也罷,似乎都會以頻繁的移動為前提來設計行程,尤其是跟團,常常被戲稱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好像非得在短短的幾天裡面將所有想得到的景點都跑遍,才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只是這樣的走馬看花,想想不免也讓人疑惑到底是增廣了多少見聞...
這是k.m.p.搶錢二人組繼埃及行之後所出的第2本旅遊圖文書(埃及那本台灣好像沒出= =?),這次的行程選定了葡萄牙,只是旅行的方式卻不同於一般馬不停蹄的遊覽方式,而是以短期定居的形式,實際在當地過生活,該工作就工作,該煮飯就煮飯,完全就像平常在家裡過日子,只不過場景搬到了葡萄牙的鄉下城市。這是一種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旅遊方式,即使有想過定點旅遊,想的也都是類似東京、香港這樣的大城市,在語言不通的地方短期定居,是需要蠻大的勇氣的。她們在葡萄牙當然也是雞同鴨講,隨著待的日子越長,就連一直不苟言笑的旅館老闆,在她們要離開的時候,最終還是給了一個微笑,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我們在走馬看花式的旅行中很少遇到的。有點嚮往,不過也有點畏懼,或許哪天可以找到一個勇敢的人陪我踏出這一步。至於地點嘛,我想我應該不會想挑這麼鄉下的地方,找一些一磚一瓦都有故事的城市,像是希臘似乎比較有趣,只是這樣一來好像又回歸到原來的旅行方式了....= =a
這本書記錄了兩個人在葡萄牙的14天中,所發生的大小瑣事,一路看下來還蠻有參與感的,唯一的缺點是那些手寫字好小,叫人看得有點辛苦,如果可以用比較大的開本,也比較不會這麼傷眼,只是好像是日文版就是如此,這算是一種特色嗎?
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新行業] 10分鐘快速剪髮店
最近有出入「台大醫院」捷運站的人,相信應該都有察覺到原來的全家便利商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剪髮店--標榜著「不分男女、100元10分鐘」的快速剪髮店。
100元理髮,便宜但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許多開在大學校園裡面的理髮店也都是這樣的價位,然而當一家類似的理髮店出現在熙來擾往的捷運站裡面,就格外讓人感到新鮮。可能是剛開幕吧!店門口不時可以看到幾個跟我一樣好奇的人,東看西瞧地似乎想要一探究竟。
大概瞄了一下,裡面可以同時容納3個客人。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樣的店開在捷運站裡面真的會賺錢嗎?不曉得一個月租金是多少?會上門的又是什麼樣的客群?上補習班的學生?上台大醫院看病的人?還是上班族?或許改天找機會進去體驗看看,搞不好可以找到答案...
arthur@2007.9.8
2007.9.17後記:
今天翻開8月號的遠見雜誌才驚覺,原來這並不是第一家以「快速剪髮」為訴求的理髮店,早在今年1月就有一家「CQ2」在家樂福竹北店開張。而這種剪髮只要10分鐘,不提供髮型設計、洗髮的經營模式,乃是源自於日本的QB House(QB: Quick Barber)。而CQ2的展店都是以家樂福、大潤發這種大型量販店為主,也難怪一向不太逛量販店的我之前都沒看過。
CQ2的官網(有遠見的報導!)
2007.10.14後記
看來8月是CQ2的媒體宣傳月,325期的壹週刊也介紹了同一家店。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在師大夜市也有發現另外一間百元快速剪髮的店,或許也顯示說需要這樣服務的人還真不少。
M型消費旺兩端 / 壹週刊
100元理髮,便宜但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許多開在大學校園裡面的理髮店也都是這樣的價位,然而當一家類似的理髮店出現在熙來擾往的捷運站裡面,就格外讓人感到新鮮。可能是剛開幕吧!店門口不時可以看到幾個跟我一樣好奇的人,東看西瞧地似乎想要一探究竟。
大概瞄了一下,裡面可以同時容納3個客人。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樣的店開在捷運站裡面真的會賺錢嗎?不曉得一個月租金是多少?會上門的又是什麼樣的客群?上補習班的學生?上台大醫院看病的人?還是上班族?或許改天找機會進去體驗看看,搞不好可以找到答案...
arthur@2007.9.8
2007.9.17後記:
今天翻開8月號的遠見雜誌才驚覺,原來這並不是第一家以「快速剪髮」為訴求的理髮店,早在今年1月就有一家「CQ2」在家樂福竹北店開張。而這種剪髮只要10分鐘,不提供髮型設計、洗髮的經營模式,乃是源自於日本的QB House(QB: Quick Barber)。而CQ2的展店都是以家樂福、大潤發這種大型量販店為主,也難怪一向不太逛量販店的我之前都沒看過。
CQ2的官網(有遠見的報導!)
2007.10.14後記
看來8月是CQ2的媒體宣傳月,325期的壹週刊也介紹了同一家店。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在師大夜市也有發現另外一間百元快速剪髮的店,或許也顯示說需要這樣服務的人還真不少。
M型消費旺兩端 / 壹週刊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讀讀書] 大師論大師
書名:大師論大師
作者:Charles Handy
出版社:天下
出版日期:2005.9.30
a's評價:★★★☆
書如其名,這本書正是作者Charles Handy透過自己的角度,挑選出全世界最重要的13位管理大師,並以簡短的篇幅,為讀者們介紹了這些富有盛名的大師們過去所提出的管理著作。而藉由他的文筆可以讓人很快地就掌握到這些大師的背景與特色,如果你想了解管理大師,或是面對大量的商管書而不知從何下手,我想這會是一本很不錯的導讀書。
導讀這件事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資歷太淺、涵養不夠豐富的人來做,你可能會質疑他的博學程度,當然也就影響到所挑選出來的人選是否具有代表性。挑選得不好可能還會得罪人,並不是每個管理學者都願意冒這個險的,難得有一位在管理學界算是大師級的人物願意跳出來做導讀,我覺得光這點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Handy所認定的管理大師,除了他本人之外,當然諸如Peter Drucker、Michael Porter、Tom Peters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師,能夠中選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其他比較熟悉的還有大前研一和Bill Gates,只是看到這兩位的入選倒是還讓我蠻驚訝的,尤其是大前研一,總覺得他的名氣和著書的價值不成比例,不諱言這也是我之所以想看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很想看看Handy會給他什麼樣的評價。Handy給大前研一的評價是,雖然有100多本著作,但只有5本是西方國家熟知的,然而數量雖少,卻是影響深遠。他認為大前的專長是在企業策略、日本企業觀點以及宏觀的思考架構,這或許可以作為未來閱讀大前著書的一個參考方向。至於Bill Gates,則是因其在實務上的管理成就,而被選為大師之一。想想也是,與其講得一口好管理,能夠在商業戰場中「做」出實績的,毋寧更是管理的最佳典範。
至於其它的管理大師則分別是Warren Bennis、Sumantra Ghoshal、Gary Hamel、Resabeth Moss Kanter、Ricardo Semler、Fons Trompenaars & Charles Hampden-Turner。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極其陌生的名字,他們來自於美國、印度、巴西、英國、荷蘭等地,所提出的管理觀點也都各異其趣,有些觀點更是聞所未聞。我想以此做為一個發端,將自己的閱讀觸角得以延伸到這些大師們的著作,或許可以藉由這些大作,讓自己對管理這門權變學問的視野更豐富。
作者:Charles Handy
出版社:天下
出版日期:2005.9.30
a's評價:★★★☆
書如其名,這本書正是作者Charles Handy透過自己的角度,挑選出全世界最重要的13位管理大師,並以簡短的篇幅,為讀者們介紹了這些富有盛名的大師們過去所提出的管理著作。而藉由他的文筆可以讓人很快地就掌握到這些大師的背景與特色,如果你想了解管理大師,或是面對大量的商管書而不知從何下手,我想這會是一本很不錯的導讀書。
導讀這件事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資歷太淺、涵養不夠豐富的人來做,你可能會質疑他的博學程度,當然也就影響到所挑選出來的人選是否具有代表性。挑選得不好可能還會得罪人,並不是每個管理學者都願意冒這個險的,難得有一位在管理學界算是大師級的人物願意跳出來做導讀,我覺得光這點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Handy所認定的管理大師,除了他本人之外,當然諸如Peter Drucker、Michael Porter、Tom Peters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師,能夠中選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其他比較熟悉的還有大前研一和Bill Gates,只是看到這兩位的入選倒是還讓我蠻驚訝的,尤其是大前研一,總覺得他的名氣和著書的價值不成比例,不諱言這也是我之所以想看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很想看看Handy會給他什麼樣的評價。Handy給大前研一的評價是,雖然有100多本著作,但只有5本是西方國家熟知的,然而數量雖少,卻是影響深遠。他認為大前的專長是在企業策略、日本企業觀點以及宏觀的思考架構,這或許可以作為未來閱讀大前著書的一個參考方向。至於Bill Gates,則是因其在實務上的管理成就,而被選為大師之一。想想也是,與其講得一口好管理,能夠在商業戰場中「做」出實績的,毋寧更是管理的最佳典範。
至於其它的管理大師則分別是Warren Bennis、Sumantra Ghoshal、Gary Hamel、Resabeth Moss Kanter、Ricardo Semler、Fons Trompenaars & Charles Hampden-Turner。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極其陌生的名字,他們來自於美國、印度、巴西、英國、荷蘭等地,所提出的管理觀點也都各異其趣,有些觀點更是聞所未聞。我想以此做為一個發端,將自己的閱讀觸角得以延伸到這些大師們的著作,或許可以藉由這些大作,讓自己對管理這門權變學問的視野更豐富。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自繪] 無印良品Logo DIY...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讀讀書] 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
書名: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
作者:小堺桂悅郎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7.8
a's評價:★★
「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看到這樣的書名,不曉得你會覺得這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再看看書的副標題,「學校絕對不會教的資金運作絕招」!!? 很高深的感覺哩~~事實上呢,這本書講的是會計,所謂的資金運作指的就是「避稅」,換言之這是一本講如何避稅的會計書,只是你在書皮上翻來找去就是找不到"會計"這兩個字...XD
而且,這是我繼「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之後,再一次衝動消費下買到的會計書(= =a),當然並不是說排斥會計學,只是本身是唸商科畢業的,會計學算是必修科目,一些會計基本原理雖然不敢說很熟,起碼也都有一個大致上的概念,這樣的書對我而言幫助實在不大,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是講會計的入門書,八成是不會買的...唉....
再則,這是一本翻譯書,因此也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避稅不外乎就是藉由對稅制的了解,運用一些會計上的手法或是小技巧,像是書中有提到的設備投資、壽險等,讓公司能夠把原先用來繳稅的錢節省下來,以合法的方式花在對公司有利的地方上,只是由於日本和台灣在稅制和會計制度上的不同,書中所提到的這些所謂的「資金運作絕招」,卻不見得是可以直接取用的,這自然也就讓這本書的價值大打折扣。
二是翻譯問題,有多處的翻譯都讓人讀起來不甚通順,偶爾會找不到主詞或是數字兜不起來,雖然從前後文可以猜出大致的意思,然而卻又讓人有種模模糊糊、讀不到精髓的感覺?翻了一下封底裡,發現譯者是日文系畢業的,從個人資料上來看,過去也沒有翻譯過任何商管類的書籍,教人不禁在心裡犯嘀咕,會是譯者在會計學上的專業出了問題嗎?一直以來,總是會發現有些翻譯得不太理想的商管書,其譯者似乎都是僅具有語言部分的專業,卻沒有商業科系背景的,不曉得出版社在找翻譯時的標準是什麼?或是說要找同時具備兩方面專長的翻譯人員是有困難存在的呢?
作者:小堺桂悅郎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7.8
a's評價:★★
「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看到這樣的書名,不曉得你會覺得這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再看看書的副標題,「學校絕對不會教的資金運作絕招」!!? 很高深的感覺哩~~事實上呢,這本書講的是會計,所謂的資金運作指的就是「避稅」,換言之這是一本講如何避稅的會計書,只是你在書皮上翻來找去就是找不到"會計"這兩個字...XD
而且,這是我繼「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之後,再一次衝動消費下買到的會計書(= =a),當然並不是說排斥會計學,只是本身是唸商科畢業的,會計學算是必修科目,一些會計基本原理雖然不敢說很熟,起碼也都有一個大致上的概念,這樣的書對我而言幫助實在不大,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是講會計的入門書,八成是不會買的...唉....
再則,這是一本翻譯書,因此也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避稅不外乎就是藉由對稅制的了解,運用一些會計上的手法或是小技巧,像是書中有提到的設備投資、壽險等,讓公司能夠把原先用來繳稅的錢節省下來,以合法的方式花在對公司有利的地方上,只是由於日本和台灣在稅制和會計制度上的不同,書中所提到的這些所謂的「資金運作絕招」,卻不見得是可以直接取用的,這自然也就讓這本書的價值大打折扣。
二是翻譯問題,有多處的翻譯都讓人讀起來不甚通順,偶爾會找不到主詞或是數字兜不起來,雖然從前後文可以猜出大致的意思,然而卻又讓人有種模模糊糊、讀不到精髓的感覺?翻了一下封底裡,發現譯者是日文系畢業的,從個人資料上來看,過去也沒有翻譯過任何商管類的書籍,教人不禁在心裡犯嘀咕,會是譯者在會計學上的專業出了問題嗎?一直以來,總是會發現有些翻譯得不太理想的商管書,其譯者似乎都是僅具有語言部分的專業,卻沒有商業科系背景的,不曉得出版社在找翻譯時的標準是什麼?或是說要找同時具備兩方面專長的翻譯人員是有困難存在的呢?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經濟原理] 賽伊法則
賽伊法則 Say's Law
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
"供給會創造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產品總是用產品來購買,買者同時也就是賣者,買賣是完全統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給會為自己創造出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會因價格機制的調節而達到均衡。
第一次知道Say's Law,倒不是當年在學校念經濟學的時候,還記得是兩年前在看「致命的均衡」,這本以經濟學為基礎進行推理的小說裡面所提及的。
供給可以自己創造需求!!? 光想就覺得不太合理,如果供給真的可以自己創造需求的話,那大家也不用那麼辛苦去唸什麼行銷,又何必花大錢去打什麼廣告。拜請孤狗大神查了一下,果不其然,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就應證了Say's Law的謬誤,而凱因斯也在1936年提出了所謂的凱恩斯法則--「需求會創造本身的供給」。
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如果以現實生活的狀況加以檢驗的話,會發現兩者都不是完全正確的。前者已經被1929年的大蕭條修理過了,後者其實也蠻奇怪的,「需求」會創造供給,乍聽之下似乎沒錯,只是如果是一個無利可圖或是一個技術上根本行不通的需求,也會創造出對應的供給嗎?很難吧!畢竟「殺頭的生意有人做,沒本的生意沒人做」。此外,也由於成本考量或是經濟規模的原因,很多大型通路商如Wal-Mart等,也不願市場上有太多的品牌存在,會上架的永遠是熱賣款,賣不到前幾名的,即便有需求也會慢慢被市場淘汰,凱因斯法則在此也無用武之地。
學術研究總是會利用「假設」的方法來簡化問題,也因此每一條法則其實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像是Say's Law它被提出來的時間點是在工業革命之後,一個完全賣方主導的市場,Henry Ford的名言:「你要什麼顏色的車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說出來的。當然在這種情境下,Say's Law是成立的。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報告,只是看到的總是「結果」,並沒有看到當初進行研究的假設,一個不知道適用條件的結果,是不能夠輕信與隨便拿來套用的。只是我們的媒體總是喜歡拿聳動的標題來驚嚇閱聽大眾,才會跑出那種"吃蚵仔會致癌"的新聞,細究之下才發現研究的假設是"連續吃30年的蚵仔",問題是誰會三餐都吃蚵仔,而且一吃還吃30年?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CG] 2003年舊作品01號「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