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147期上面看到一篇關於日本手機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潰敗的報導,裡面寫到日系企業在前進大陸市場時,由於不信任中國經理人的關係,全面啟用了日籍的經理人,在進行各項決策時,還得經過日本總部批示後才能執行;在銷售上,也不去了解中國消費者需要的到底是什麼,而只是一味地將其在日本當地所奉行的行銷策略照搬到中國去。這樣的經營方式,不意外地讓決策產生延遲,所推出的商品也不符合當地的需求,最後就造成了包括Toshiba、Panasonic、三菱、NEC在內的日系品牌手機在大陸市場的全面敗退。
這篇報導就讓我想到之前在「日本綠茶進軍世界」這篇文中所談過的那個日本綠茶進軍泰國的個案,我其實一直很好奇那個決定生產無糖綠茶的決策邏輯,到底是來自於市場的反應還是只是基於日本人對於綠茶的驕傲。畢竟每個國家的風俗民情都有程度上的差異,想要打入其他國家的市場,第一件事情應該是要入境問俗,讓市場上所取得的訊息來決定方向,而非僅以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就自信的以為這樣做一定會成功,這樣的舉動實是不明智的,就像投資理財的書裡面常常講的「只有市場是永遠不會錯的」,當你仍然沈浸在自己過去的成功不願面對現實的時候,市場的大腳已經等在那裡要把你踢出去了!
日經的齣報導是建構在有很大段的思惟邏輯上,那就是日本典型的Global Company風格上,在國際企業營運研究上,GC style是俱強烈的「中樞決策性格」,影片中不斷出現「日本品質」的全球性,這是臆測還是「自慢」!?有待探索。
回覆刪除國企研究中local responsive 是一到永遠的課題,但您有否注意到麒麟為何挑在日本作為綠茶切入點...
認為品質好就一定可以賣得出去,這毋寧可以說是一種工程師的自負,然而品質比較好的商品就真的可以賣得比較好嗎?舉凡eBay在亞洲市場的失利、XBox 打不進日本市場、Wii的熱賣不都是可以作為反證的案例。一個產品賣不賣得出去,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消費者需不需要,一個沒有需求的東西,即使品質再好我都不會想用。而且不要說是國外市場,即使是本國市場的風向都還是會有轉變的一天,如果永遠只從公司本位的角度去看商品,或許當下是成功了,難保不會在意料不到的地方跌一跤,Sony在隨身聽市場由盛而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回覆刪除真知灼見!其實這就是「自慢」之所在。
回覆刪除說真的我還很期待日經會再去拍那綠茶在泰國及美國的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