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隨想.me] 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入圍囉!

入圍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  前一陣子陪著朋友一起湊熱鬧,跑去報名「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真沒想到運氣還不錯,竟然就入圍了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初選!這真是太意外也太Happy了!

  說實在的,雖然已經寫蠻多篇了,還是不覺得自己有寫得很好,要拿到大獎我想機率應該是非常非常低吧!不過,就像那些金x獎的入圍者常說的:「入圍就是一種肯定!」能夠成為從7600個部落格之中脫穎而出的743分之1,這消息還是挺讓人開心的,哈哈~~^____^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CPBL] 比照大聯盟作法!!?

球員拚亞錦賽 獅熊猶豫

from: 2007/10/30 聯合新聞網/倪婉君


  這是今天一則關於中華職棒的新聞,獅隊領隊林增祥說:「他(指潘威倫)是隊上的重要資產,我有意比照大聯盟球團的作法,不讓嘟嘟出賽。」球員打不打亞錦賽這件事,我倒覺得這是球員的自由意志,沒有必要硬是要將「愛國」的大帽子往球員頭上戴。不過,扯到說是要比照大聯盟球團的作法,這點我就覺得很可議了。

  看看今年總冠軍獅熊對決的這七戰,潘威倫總共出賽了兩場,分別是第 3 戰(10/23)和第 6 戰(10/27),中間只休息了3天,在第 3 戰當中潘威倫足足投了有113球,等於是將體力耗盡的狀態,如果真要比照大聯盟的作法,第 6 戰本來就會進牛棚練投,大概是投個60球左右,如果戰力吃緊,可能會要求投手隨時準備救援,不過統一獅並不是這麼做的,在總冠軍的榮譽驅使下,潘威倫照樣上場先發,而且投了超過上一場的117球,這是哪門子的保護投手!不過也沒什麼好意外的,這只不過是中華職棒一向以來的常態,想當年黃平洋不也是這樣被味全龍操掛的嗎?

  如果是真心要保護選手,就應該比照洋基去年保護王建民、今年保護Joba的作法,把球員視為球隊的資產,不管戰況怎樣一切都得照規矩來,為了眼前的近利而過度使用,長期來看,對球隊只會是更大的損害。然而對中華職棒的各球隊而言,球員不像資產,反而更像是消耗品,趁還能用的時候就盡量用、拼命用,等到沒球員用的時候,再來怪日職、大聯盟挖走台灣的高中球員、怪簽賭、怪市場太冷,怪東怪西就從來沒看過球隊怪到自己身上去。

  像這樣把球員操得差不多了,才來說要比照大聯盟球團的作法,完全就是兩套標準在走。我真的覺得會不會太好笑了,嘴裡說是保護,心裡想的其實都是自身的利益。今年的亞錦賽,幾個主要選手傷的傷、累的累、不想打的不想打,要像亞運一樣打敗日韓,看來是有困難囉~~唉~~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讀讀書] 巴菲特談投資

書名:巴菲特談投資
作者:Jonathan Davis
出版社:財訊
出版日期:2005.8.30
a's評價:★★★☆

  想想看坊間有多少教人如何投資理財的書,有投資大師現身說法的、純粹談技術分析的、講華爾街故事的等等,應該可以用琳瑯滿目、五花八門來形容了吧!而且不僅僅是出的多,看的人也不少,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未解的疑惑,這些所謂的投資大師寫的書要是真的管用的話,為什麼在股市裡面總是賠錢的多賺錢的少呢?

  呂宗耀在序言中提到
「『巴菲特理論』真正能成功的原因,在於大量的觀察、閱讀形成自己獨樹一格的投資思維以及有紀律的執行。」

而 Buffett 自己也說了
「如果你對投資有興趣,起步得早又讀了很多書,就會有很好的投資績效。」

某種程度上似乎為我的這個疑惑提供了一些解答的線索。想要靠投資來賺錢的話,你必須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邏輯,別人所提供的投資思維,也許是因為藏私,或是你缺少了他內在思維的邏輯運作,興許是時空的背景的不同,也可能是個性上的差異,不見得可以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投資這條路很龐雜,如果只想跟在別人的腳步後面走,或許反而會迷了路,與其完全聽從這些指示動作,我覺得從前人的想法中拼湊、萃取出那份屬於自己的地圖,可能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且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你不管遇到任何狀況都能指揮若定、進退得宜。

  從這本書中,你會發現即使是被全球投資人所歌頌的股神 Warren Buffett 也並不是完美、不會犯錯的,他也會有誤判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創造僅次於 Bill Gates 的龐大財富,主要是在遇到所謂「不用腦袋想也知道的好機會」的時候,他都能把握到,很果斷地將資金投入。此外,從他早期在垃圾債券的操作到近期將資金放在再保險上的作法,你可以發覺他並不會沈溺在自己過去的成功當中,而是因時制宜,根據當下的經濟環境去調整自己操作的手法,我想這才是他之所以神的原因吧!

  另外一件很弔詭的事是,投資學的教科書總是殷殷地告訴我們,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將不同的投資工具都放進你的投資組合裡面以分散風險,然而你卻會發現不論是技術分析派的 Livingston 還是價值分析著稱的 Buffett,對於這樣的說法都嗤之以鼻。他們一致認為,資金就應該是要投入在獲利機會最大的地方,與其以分散風險為理由,將資金放到那些你不了解的產業上,倒不如做好停損的工作。這樣分歧的意見,就不曉得到底是學術與實務之間的差距呢?還是雙方所談論的對象根本不同?或是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來談談書的本身,這本書所收錄的是 Warren Buffett 在2005年波克夏的股東年會上,所進行的演講以及與股東之間的問答,比較多的是 Buffett 對於不同議題的一些看法,所以它並不是很有系統在解讀 Buffett 的投資理念。只不過,透過這種相對雜亂的方式,或許更能夠從側面觀察出 Buffett 所關注的重點以及在投資交易背後的思考邏輯。算起來,這應該是比去跟 Buffett 吃一頓午飯更便宜的選擇了....^____^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NBA] Hoop又出新特刊...!!!

  今天在便利商店發現,Hoop雜誌又出版了一本新的特刊,在書店的雜誌區算了一下,這一兩個月這間雜誌社密集地出了有3本的特刊,包括Kobe、Yankees還有這一本《美國職籃戰國風雲錄2007-2008 NBA PREVIEW》。

  雖然,特刊的出刊頻率是有點偏高,不過我倒是不會很排斥,畢竟這幾年台灣願意經營運動書籍這一塊的出版社可以說是越來越少了,放眼望去似 乎只剩下王建民能夠獲得出版社的青睞,實在不太能滿足我的渴望,而且就算是出了,可能是考慮到買的人不會多吧!書價也都定得有點高,教人實在不是很買得下手。也因此,對於這種100多塊的特刊,幾乎每一本我都會支持,只是會比較希望以後開本最好不要做這麼大,最好是做成一般書籍的大小,否則在收藏上實在是有點麻煩。

  有長期在看籃球雜誌的人,大概都知道每年NBA開打的那個月,也就是11月,當月份所有的籃球雜誌,內容清一色都是在做季前的預測。這種介紹有時候看多了是覺得還蠻無聊的,我通常都是隨意翻翻,只有看到有興趣的隊伍,才會稍微停下來仔細看看內容。一般來說,11月號的雜誌似乎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翻完。如今,Hoop雜誌既然已經推出了這本特刊,就個人立場我會希望過兩天要出的雜誌就不要再放季前預測了,給我一些比較有營養的報導吧!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隨想.me] 成功者的傲慢!!?

  記得幾個禮拜前,家裡沒人煮飯,於是就跑到師大夜市以前常去的滷味攤,想說買點滷味回家當晚餐好了,這間滷味似乎還蠻出名的,常常都大排長龍,再加上這一兩年,不知道為什麼師大夜市越來越熱鬧,幾乎只要一過晚上六點,人潮就會將整條龍泉街擠的是水洩不通。也不過就是買個滷味,卻變得像是百貨公司週年慶在搶特價品一樣,好不容易挑完東西付完錢,在鍋子旁邊靜待老闆料理,然後就發生一段小插曲,在我前兩個順位的客人似乎先跑進去佔位子了,老闆叫不到人,很不客氣地重複大喊著:「這350的是誰的啊!」,當下讓我有點詫異,以前來買還常常可以聽到老闆跟客人嘻嘻哈哈,從沒看過他這麼兇的哩~~不曉得是心情不好還是怎樣。

  提著滷味回家的路上,就一直在想著這一件事。雖說只是一件小事,卻又不禁讓我將之和Starbucks和公館一些火鍋店開始增椅添桌,以及最近去誠品書局台大店的感覺連結到一塊,這三家企業都算是在自己所屬那個或大或小的市場中,佔據了一個領先的地位,能夠被消費者廣為認同,所倚靠的除了本身所販售的產品之外,一些無形的服務,像是服務態度、門市所營造的氣氛等等,也都含括在內。當這些商家做出上述這些動作的同時,感覺上彷彿是背棄了當初擁戴他們上位的客戶,而這讓我想到的常常在娛樂新聞上看到的三個字「大頭症」。

  人似乎是一種很容易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醉醺醺的動物,當你在市場上一再地打勝仗,就會開始覺得自己在商場上無敵手,幻想著自己是身處在一個美妙的賣方市場,不管你服務態度再差、再傲慢,客人都會心甘情願地乖乖掏錢,而這更讓我聯想到90年代的IBM,那個曾經在大型電腦市場上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藍色巨人,差一點就因為自己的傲慢而關門大吉。由於過去的表現而佔據獨特的市場區隔,短時間內也許在營業額上並不會因為這樣的轉變而呈現掉落的現象,就像是2002年之前的無印良品一樣,這樣的心態也慢慢會形成一種對消費者行為掌握的怠惰,一旦市場的風向一轉,其他具替代效果的競爭者一崛起,隨時都可能有被取而代之的危機發生,我想很多書常說的「勿忘初心」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守成不易,成功者更該時時檢視自己的表現,再推動每一項活動時,也該想想是不是符合本身給予客戶的形象,而不是被「隨便做都第一、都賺錢」的想法給蒙蔽,否則經過一番努力好不容易才堆積出來的點滴成就,可能因此而毀於一旦。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看雜誌] 最想居住的城市

30雜誌 no.33
2007年5月號
「M型時代學佈局」

  最近消化了一些之前買了卻一直沒看,放在一旁生灰塵的雜誌。其中,5月號的30雜誌有這樣的一篇調查-「年輕世代最想居住的城市」,入榜的不意外地又是東京、巴黎、雪梨、倫敦、紐約這些全球知名的大城市。

  順著這個主題,不禁也思考了一下,到底哪個城市才是我心目中的夢想之都。自認並不是一個可以久居鄉間的人,都市叢林雖然擁擠、烏煙瘴氣,但其方便、多元的特性仍是比較適合我的,而或許是出國的次數不夠多、眼界不夠開闊吧!前思後想,我的選擇似乎還是目前居住的台北市。

  去年去了一趟東京,進步當然是夠進步,也可以說是動漫迷們的天堂,然而這個城市的夜晚只要一過8點就迅速黯淡,再加上高物價,雖有無比的吸引力卻教人難以消受。而香港,號稱是「美食之都」,也許是味蕾從小就被養壞了吧!按圖索驥找到許多旅遊書甚至是網路上推薦的餐廳,一嚐之下卻覺得不過爾爾,少有不失望的,印象比較深刻的美食,大概只有彈性超高的魚蛋、隨便找一間都不錯吃的港式飲茶以及應該是源自於英國人的西點蛋糕,比將之下台北的小吃要來得豐富、美味多了。另外就是,香港真的很難得看到一家書店,即使有也都小小的,而且出書的數量似乎也不及台灣,對於一個愛書人來說,實在稱不上是個很優的城市!

  至於排行榜裡面的其他城市,目前足跡還沒有踏到那裡,對於一個沒待過、沒住過、不甚了解的城市,很難說有什麼嚮往之處,台北市目前算是暫定的夢想之都,在我慢慢將足跡踏向全世界的過程中,搞不好會找到一個更適合的城市也說不定。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看雜誌] 拒絕做高油價窮人

商業周刊 No.1031 (2007.8.27~9.2)
「拒絕做高油價窮人」
目錄

  《石油衝擊》(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的作者Stephen Leeb表示2012~2015年的油價有可能會突破每桶200美元,而《沒有石油的明天》(The Long Emergency)一書中,也認為能源危機即將來臨,有能力負擔150坪豪宅的取暖費用的人會越來越少,也養不起車子,退回到類似19世紀的社會形態。11月份輕甜原油期貨的價格來到新高的88塊美金,加上遲遲找不到可以完全取代石油的替代性能源,這樣的推測似乎不像是危言聳聽。

  畢竟石油的蘊藏量是有限的,以目前的用量推估,預測再過40年左右全世界的石油將會用磬,要是再加上所謂金磚四國(BRIC)的持續開發,而這四個國家都是屬於人口稠密的國家,一旦邁向開發中國家,勢必將會加速石油的使用,這也是Leeb推估油價將會一路走高的原因之一。

  再者,目前全世界儲油的使用量已經過半,繼續損耗下去,石油在幾十年後將會逐漸變得奇貨可居,當需求不斷增加而供給卻逐漸變少,油價會漸步走高也是可以預見的。(我想這或許也是美國之所以一再出兵中東的原因之一吧!)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沒有可抗衡的替代品出現的話,產油國等於獲得了有力的談判籌碼,可以想見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將會升高,不曉得這樣的發展會不會為國際情勢帶來其他不良的影響,不過以個人微薄之力而言,想來想去唯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降低對石油的依賴這一項而已。

  商周的這篇專題主要的焦點都放在投資致富上頭,然而如果將能源危機加上全球暖化一起考量的話,會發現問題並不是這麼單純。長遠來看,投資的問題當然是每個人切身相關的,只是在拒絕當個高油價窮人的同時,是否更該想想如何來「節約能源」,否則按照目前經濟發展的速度持續下去,即使幾十年後你能夠成為一個高油價富人,地球大概也被破壞得差不多了,到時地球還能不能住人恐怕都得打上個大問號。

  如同雜誌上關於巴西的庫里奇巴市的介紹,每個人其實都該想辦法降低自己所使用的資源量,少開車多坐公車、捷運,多食用周邊產地的農產品等等,都是一般人還容易做得到的,或許很難做到像樂活族所說的只取用4.7公畝的生態足跡,但只要每個人都動起來,生態環境就會逐漸往正確的方向去走,想想要是有一天地球上的生物都滅絕了,個人的「富有」或是「貧窮」又有什麼意義呢!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看雜誌] 多喝水達成你的「渴」望

  這是動腦雜誌 no.376裡面的一個專題,叫做「一則廣告大家看」,內容正如其名,就是挑出一則廣告讓不同的廣告人來談他們的看法,這一期所挑出來的就是下面的這支多喝水的廣告。

  這個系列的廣告,之前在電視放映的其間就有看過,很直覺地就是一支莫名其妙、失敗的作品,角色互換或許是很多人心底偶爾一閃的幻想,類似劇情的電影也不在少數,只是角色互換這個想法還是讓人覺得很沒有現實感,和礦泉水兜到一塊,之間的落差大得有點牽強,又不是說喝完水馬上就可以完成角色互換,感覺是挺「司迪麥」的。

  而這個構想所衍生出來的兩支廣告可說是非常漫畫式的空想,雜誌上的第二篇文章甚至提到腐點滿分,呵呵~~那兩個制服男學生糾糾纏纏的畫面,確實有點BL的味道。只是我還是沒搞懂這樣的一支廣告所訴求的主題和對象到底是什麼,是御宅族或是腐女嗎?或是單純就是另一支讓人看不懂的意識型態廣告?網路上似乎有人覺得很酷,問了幾個身邊的朋友,看過沒印象、沒感覺的居多,讓味丹捨棄多喝水這句很多人琅琅上口的Slogan「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改走這種奇怪路線的理由不曉得是什麼?難道是天下雜誌說的迎接宅世代嗎?這點倒是令人挺好奇的。

多喝水角色交流協會廣告1

多喝水角色交流協會廣告2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看雜誌] 新朋友學

新朋友學—大人的友誼

from: 天下雜誌 no.377


  商場上所培養的友誼虛虛實實,往往都是有生意、利害關係的才是朋友。為了生意,朋友都可以反目成為敵人,那敵人變成朋友自然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在職場上所遇到的多半都屬於這一類,一旦離開了工作崗位,這些人往往跟你就沒什麼交集。

  再加上職場上現在流行所謂的「責任制」,就是常常要加班又沒有錢可以領啦!上班族往往一工作起來就是無日無夜,每天跟你相處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就是你周遭的同事了,只是這些人既是你的朋友,卻也可能是跟你競爭位階的敵人,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友敵學」(Frienemy)吧!這樣的友誼是不穩固的,如果不花時間維繫職場之外的朋友,一旦工作失去了意義,你就會赫然發現自己竟是如此孤獨,那種頓失依靠的感覺真的是挺糟糕的。所以,我還蠻認同這篇「新朋友學」的專題中,所提到「不同層次的朋友」的概念,每個人其實都該在身邊維繫屬於自己的推手、開拓者、啦啦隊和導航者,當你最脆弱的時候,這些朋友可以扶你一把、讓你倒倒垃圾,而不會趁機給你一刀。當然,相對地我們也應該要學習讓自己成為別人的推手、開拓者、啦啦隊和導航者,使得朋友之間可以互相支持,提升彼此的生活品質。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鮮事] 怎麼會有這樣的路名!!?

  今天在看電視的時候,無意間在一則房地產廣告(嗯...應該是吧!)中,發現原來台中市有一條「市政北七路」,不由得覺得好笑。懂台語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台語裡面「北七」是白癡的意思,真不曉得住在這條路上的人作何感想。

  設計路名的人我想應該抓來打屁股,雖然說他可能只是按照馬路的邏輯順序一路編排下去,只是路名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屬於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個人資料的一部份,身為公務員都不需要多思考一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困擾嗎?就像即使知道只是一種迷信,醫院還是會從善如流地將4樓拿掉一樣,難道就不能直接從北六路跳到北八路,一定就得是北七路?只要想到這樣的地址可能讓小孩在學校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取笑,我就絕對不會想去住在這條北七路的,這樣一想的話,我覺得這條路的房價大概高不起來吧!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讀讀書] 週末創業

書名:週末創業
作者:藤井孝一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04.4
a's評價:★★☆

  會注意到《週末創業》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槓桿閱讀術》作者本田直之的推薦。從日劇〈派遣員的品格〉日劇當中,其實可以發覺以派遣員為主的雇用方式,在日本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劇情或許是略嫌誇張,然而戲劇往往能夠反映出一些現實社會的狀況,目前在台灣我們從生活周遭好像還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氛圍,不過根據之前104人力銀行所公布的資料,派遣人力所佔的比例似乎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顯示台灣可能也會往日本的發展模式靠攏,未來也許會越來越難找到固定職務的工作機會。在這個工作不確定的年代,利用週末創業為自己留一條後路,著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想法。

  書的第一章,藤井談了很多為什麼需要週末創業的理由,隨著終身雇用制的崩壞,沒有人知道公司什麼時候會裁員?一心一意只為公 司打拼也不是明智之舉,直接離職全心去創業風險又太高。因此,一邊工作,一邊利用週末時間,開始嘗試另創事業的折衷方式,似乎便成了能夠同時兼顧穩定和開創的一種創業方式。而他所談的週末創業方式,基本上都是以網際網路創業為主,包括像是網路商店、仲介平台、資訊服務等等,並根據他實際接觸過的一些案例,解答了像是上班時間如何處理客戶電話這類常見的疑惑,另外也提出一些週末創業的成功法則。有些道理其實我想大家都懂,問題是要找到一個自己會、有興趣、又具有獨特性的區隔,又豈會是如此簡單呢?否則,也就不會有一堆賣家擠在Y拍、露天,卻又大呼錢難賺了!

  這本書在後段有提到一些關於稅制和公司設立的部分,這一點和《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一書有著相同的問題,由於國情的不同,為了避免造成在會計、稅制觀念上先入為主的混淆,第4和第5章我是整個跳掉沒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部分對有心創業的人來說絕對是有必要去深入了解的,否則,可能就會發生本業是有賺到錢的,結果卻因為財務作業上的疏忽,而莫名其妙造成週轉不靈的狀況。

  或許是因為出版也有4年多的時間,個人覺得除了「週末創業」這個概念的提出有點意思之外,內容的部分倒是覺得沒什麼新鮮感,也可能是現在還處在空想的階段,得實際運作遇到狀況才會對他所說的比較有感覺吧!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讀讀書] 自慢

書名:自慢
作者:何飛鵬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7.3.30
a's評價:★★☆

  對於商業周刊的忠實讀者而言,這本書讀來應該會覺得似曾相識,沒錯!它就是收錄作者在商業周刊連載的專欄文章所集結而成的一本書,除非你覺得有收藏價值,否則這本書你大可以直接跳過了。

  想當初,這本書剛上市的時候,在書店看到有稍微翻了一下,不過倒是沒有引起我想閱讀的念頭。只是對於書名取「自慢」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還是有點好奇,一翻開才曉得這個詞原來是出自日文,用來「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我二話不說就把書放回去了。雖說這又不是第一本以日文為名的中文書,我可以接受一本娛樂性質的書,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書名,但是作為一本理當嚴謹的商業書籍而言,這樣的理由實在太過薄弱,我不太能接受,也使我對它的專業性大打折扣。不過,後來因為輾轉的推薦,加上湊巧在二手書店看到,才會有機緣一覽,雖然我有點後悔讀了它...囧rz

  作者在內文中一再地強調他不是公司的說客、老闆的打手,這當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若是要問我這是怎樣的一本書,我還是會告訴你這就是一本以老闆的角度出發的商業勵志書,如果你總是對於老闆需要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下屬、員工感到疑惑的話,那這本書或許可以提供你不少的解答。我不太了解何老闆為什麼極力要撇清這一點,身為老闆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對,做為員工配合工作似乎也沒有好懷疑的,一再地否認反而顯得可笑。個人覺得寫文章面世難免會有褒貶,與其為文反反覆覆在辯駁同樣的一件事,一是讓人看了厭煩,再則是反倒落實了自己是在意這件事的,還不如笑罵由人更顯得灑脫。

  70篇的文章拉拉雜雜談了很多,大體來說不外乎就是「態度」兩個字,一些想法、觀點過去在《30雜誌》、《Cheers》、《商業周刊》等等的商業雜誌已經談過太多,某種程度來看真的覺得有些了無新意。以 "60. 太好的事,不能當真" 為例,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那幾乎就跟《我是黎智英》這本書裡,「系統是簡化之源」一文中所講過的一則故事如出一轍,甚至覺得後記中所提到的那個老闆根本就是肥仔黎,只是顯然這盤菜,黎智英炒來是好吃多了。不過,在 "30. 「好用」的人正當紅" 一文中,願意讓讀者不認同的投書和他的文章並列分陳,一來展現了有接受不同意見的雅量,二來也使得那篇文章變得更豐富,這點倒是挺讓人激賞的!整體來說,這可能稱不上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但也還算是中規中矩了,只不過同樣是以老闆的身份出書,我會更推薦《工作DNA》和《我是黎智英》這兩本書。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冷眼觀新聞] 什麼!房價還不夠高!

趙藤雄:房市三年內不會泡沫

近期台灣房市利空頻傳,但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昨(3)日強調「三年內台灣房地產不會泡沫」,力駁市場空頭的論調。他指出,台灣房價仍是全球最低,「沒有再跌的空間」。他認為消費者與其相信空頭或多頭總司令的話,不如挑選好產品才不會被套牢。

近日房地產買氣盪到谷底,外界關切這波房地產景氣真的玩完了嗎?趙藤雄昨天在「U-CITY數位服務平台記者會」後表示,這十年台灣房價每年平均漲30%,但全球房價漲了兩、三倍,台灣房價相對鄰國都低很多,沒有下跌的空間。趙藤雄說,台灣經濟還會成長,房價絕對有上漲的動力,除非兩岸關係決裂,民眾不用過於擔心。

近日大家擔憂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主要是,當地房貸成數近110%,銀行又沒有調查購屋者的信用,膨脹信用,才會導致形成風暴,台灣沒有這種情況,而且貸款成數只有80%。

不過,趙藤雄認為,目前房屋好壞落差大,建商不能用過去的方式賣房子,不能創造附加價值的房子,只能賣得比別人便宜,目前遠雄在林口、三峽的案子,就是因為提供數位住宅、松下屋等賣點,已達當地成交量的市占率80%,每坪售價也比同業高兩成,就是因為樹立品牌優勢。

【資料來源:梁任瑋 / 2007/10/04 經濟日報】

  這是今天經濟日報上的一則新聞,真的是笑話一則,身為建商的趙董事長竟然說:「房價還不夠高!」。他會跳出來喊話,無非是有兩個原因。一是房市即將走空的消息持續發酵的話,投資客們肯定是抱持觀望的態度,畢竟沒有人想要當最後一隻跑不掉的老鼠,如此一來,建案的成交率恐怕會很難看,當然得出來過濾、消毒一下,讓市場不會瀰漫著高處不勝寒的氣氛。二是建商推案,當然是希望房價走得越高越好,房價一路走高的話,售出價要超過原先取得的成本幾乎是可以確定的,那不就表示建商是穩賺不賠,如果我是建設公司的老闆,我一定也會告訴你房價最好是可以再高...高...高一點。身為利益關係人根本就沒有立場講這樣的話,說什麼「三年內台灣房地產不會泡沫」,如果真的泡沫化了,趙董願意拿他的身家出來賠嗎?總之,口水不值錢,甚至我還覺得這搞不好就是房市即將崩盤的訊號,才會讓深知水溫的業者,急急忙忙跳出來想要扳動市場上空頭一觸即發的態勢。

  而說起來也有趣,光是台北市與比鄰的桃園、基隆在房價上就已經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了,連在同一個經濟區內的房價都有這般的差距了,那麼講說「台灣房價相對鄰國都低很多」,這樣的比較基礎能是恰當的嗎?我猜這裡被拿來比較的國家,應該是指日本、中國沿海和香港吧!怎麼不拿去跟越南、泰國、印度比,比起來台灣的房價可能貴到爆吧!問題的重點是難道就因為它比較便宜,你就會搬去那邊住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就不要把兩者擺在一個天平上來秤,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你在台灣購屋的替代方案。

  至於趙藤雄說的品牌優勢云云,這點我覺得說的是很有道理,然而那似乎跟「台灣房價仍是全球最低,『沒有再跌的空間』」沒啥關係,個人對此是不大相信,就不知道信者有多少了。否則,房價真要照他說的發展下去,我想剛出社會的上班族們大概只能選擇向外遷移到其他城鎮去生活了吧!真的是標準的「把郎ㄟ仔死麥了」(台諺) 。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讀讀書] 股價為什麼上漲!!?

書名:股價為什麼上漲
作者:Leon Levy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04.9
a's評價:★★☆

  如果你打開這本書是想要探尋「股價為什麼上漲」這個謎,那我想你八成會大失所望。原文書名是 "The Mind of Wall Street" ,興許翻成「華爾街思維」會比較貼切些,雖然說這樣的書名真要放在書店平台上,八成是會被淹沒掉,然而我還是沒辦法喜歡這種亂取名字、誤導讀者的書。

  整本書可以說就是作者 Leon Levy 個人的自傳, Levy 是共同基金的管理者,焦點主要都放在他在華爾街所做過的幾個大案子,講述他是如何從垃圾裡找鑽石,買下一家股價被低估的公司,然後從中去套利,問題是即便你有辦法看出背後的隱藏資產,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資金規模有辦法買下一間公司?如果你是基金經理人或是背後有金主的話,那些或許是寶,但是對一般的小額投資人而言,幾乎可以說沒什麼實用性。而且以今日的現況來看,這樣的作法在美國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並不是什麼很新鮮的作法,兼且其在道德上也還是有一些疑慮存在的。這樣的操作在台灣的環境究竟適不適用,我想可能都還得打上一個大問號。

  此外,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鐵路時代的美國,這似乎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時空背景,加上裡面實在談了太多股票市場外頭的事情,對我來說,有點空蕩蕩、摸不著的感覺。而他在裡面所談到的操作技巧迂迂迴迴的教人摸不清,而不是像《股票作手回憶錄》那樣直接了當的告訴你,倒像是怕人家知道他是怎麼操作似的, Barron's 雜誌總編輯在推薦序中說道:「最不可原諒的是那些身價上億的富有投資者所撰寫的爛書,這些書鉅細靡遺地描述他們的浮華成就和無趣思想。」雖然他是在說其他的書,不過我懷疑那根本是指著桑樹在罵槐樹,拐著彎在暗批這本書。如果你對 Leon Levy 一生所做過的投資案感興趣的話,也許你找的就是這本書了,但是若你只是想了解「股價為什麼上漲」,那建議你還是換本書吧!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隨想.me] 關於「Bill Gates不看財經書」之我見

anfang says:

好的「商業」書籍有幾個特色,首先是操作性,也就是how to。再來是觀點構面,也就是why to。...more


  茲以此文回覆 anfang。

  關於「Bill Gates不看財經書」這件事,我在看完 Charles Handy 的《大師談大師》時,就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稍微整理了一下腦袋裡面一些雜亂的想法,提供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般來說,商管書籍都是比較偏工具導向,每一本書在撰寫時就已經設定好想要解決的問題,在遇到問題的當下,這可能會是一帖很好的良藥。然而,如果我們想做的並不是解惑,而是想要構築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邏輯的話,這樣的書似乎又顯得有些片面、武斷。

  如同 anfang 所說,Bill Gates說他不讀財經書籍,這或多或少跟他市場霸主的地位有不可切分的關係,畢竟他是身處於市場的最中心,除了說他握有設定遊戲規則的權柄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時效的問題,這可以從兩點來談。一是著作成書本身就需要一些時間,少則三五個月,長的話,像Collins的《從A到A+》從蒐集資料到出書,就花了兩年的時間,對於瞬息萬變的商場而言,即使有用可能也有著過時的疑慮。再則是從內容來看,不論作者是學者還是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通常也都是以探討已存在的現象為主,因此,商管書籍所扮演的通常都是「事後諸葛亮」的角色比較多,往往業界才是他們取材的對象。更何況, Bill Gates 所在的電腦、網路產業,乃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其一舉一動可能都會是一項創新,他可能才是商管書籍寫作的素材來源。我想 Charles Handy 會將他選為管理大師之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Bill Gates 並沒有說他不看書,他只說了他不看財經書籍。這點讓我想到,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曾經說過:「學做生意和管理,讀老子要比讀MBA有用得多。」;Charles Handy 在《大象與跳蚤》一書中,也提過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去閱讀一些經典名著。個人的解讀,我會覺得如果想要重新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架構的話,與其像《槓桿閱讀術》說的,「頭痛醫痛,腳痛醫腳」的方式閱讀商業書籍,從閱讀哲學、社會人文、文學等等,看來與商業書籍並不相干的書籍切入,也許會是另一條蹊徑。而這也是我之所以同意大量閱讀的好處,卻並不十分認同大量閱讀商業書籍的理由,然而如果眼前待解決的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難題,《槓桿閱讀術》亦不失為一個救急的方法。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隨想.me] 我看「色彩行銷」

  2007年6月號的遠見雜誌有一篇關於「色彩行銷」的特別企畫,文中也提到許多成功的案例,像是一向以鮮豔顏色著稱的Benetton、常在路上看到色彩繽紛Mini Cooper、最近很流行的布希鞋等。不可否認地當我們在選購一些商品的時候,顏色確實是一項具關鍵性的影響因素。然而,在思考是否採行色彩行銷之前,似乎還有許多因素必須加進來一起考量。

  在產品擴散的四個週期當中,以前兩個週期而言,這些早期的使用者他們所關注的焦點主要還是著重在產品的基本功能上,如果連最基本的功能都沒辦法滿足,消費者是不會將重點轉移到價格、美感這些附加價值上。就如同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金字塔一般,消費者的滿足感也是有層次之分的,除非是最基本的需求能獲得解決,或是你打算買的只是一個裝飾品,不然他們並不會一開始就考慮到這些錦上添花的東西,在購物的流程中往往都是已經確定商品了,才會開始看有沒有其他更炫的顏色可以選擇,這或許類似「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理吧!因此,個人覺得色彩行銷其實比較適合運用在擴散週期的後段,一旦產品進入成熟階段,所有的廠商在消費者眼中漸漸變得無差別,這時候或可利用美感、質感等來提升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而從廠商的角度來看「色彩行銷」。多提供一個顏色,表示必須多一條生產線,產品在推出的初期,重點應該是放在開發成本的回收上,除非能夠像Dell或是Mini Cooper一樣採取「接單後生產」的方式,否則同時提供太多的顏色,只是增加生產的成本,進而也推遲了損益兩平的時間,這時推動色彩行銷實屬不智。而對賣場而言,則代表了得多佔用一個庫存空間和品項,同時也增加在庫存管理上的複雜度,兼且顏色越多勢必也更容易造成熱賣色缺貨,冷門色庫存一堆的窘境,賣場不見得會樂意配合,或是只願意根據過去經驗進部分顏色的貨,這可能就會反過來造成不同顏色生產量規劃上的困擾。因此,從市場上來看,即便是強調流行性的手機,往往也只會提供少數三、五種顏色給顧客選擇,我們常常也會發現,各家廠商所供應的也多半都是以黑、白、藍、銀這些接受度比較高、相對安全的顏色為主,真正敢挑戰一些像是紫紅、綠色、黃色這類具個人風格色彩的,仍是少數。

  色彩行銷聽來很新鮮、很有趣,不過真的要實行的話,還是有很多限制條件需要考慮到的。像是卡尼爾那個案例,以顏色來區隔不同的商品,並且凸顯出自家產品與競爭對手的不同,個人覺得會是比較好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