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讀讀書] 單身寄生時代

書名:單身寄生時代
作者:山田昌弘
出版社:新新聞
出版日期:2001.10(日文版是1999年)
a's評價:★★

  「單身寄生時代」,顧名思義講的是關於在90年代的日本社會,30歲以上的青年人未婚的比率逐漸升高,而這些單身的青年們並未選擇獨立而仍與父母同住的社會現象。本書所欲探討的是單身寄居的趨勢在不同的構面對於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或許是對於高齡少子化的未來感到憂心吧!文中處處可見作者對於單身寄居者的敵意,其立論基礎乃是奠基在他認為單身寄居者之所以不願意自立門戶,都是過慣了好日子,不希望因為自力更生而使得自己的生活水準降低,故而寧可選擇和父母同住,藉由吸收父母的養分過活,過著如寄生蟲般的生活。

  雖然作者是以社會學學者的身份出書,書中也引用了大量的統計圖表,然而細究書中許多嚴厲的批評,卻會發現很多推論都是在沒有直接文獻或統計數據的驗證下,以諸如"懷疑"、"應該"、"我認為"等不確定的語氣來做結論。或許這並不是一篇學術性的研究,但我想在沒有具體事證的情況之下,提出這樣近乎指控的文字不是應該秉持較為保守的態度嗎?而這些懷疑該是留待以嚴謹的學術研究做進一步的釐清,以求事實本來面貌的呈現,這才是學者的所當為,而不是無的放矢。此外,關於數據引用的部分,其中有一篇在找不到青年犯罪資料的情形下,竟然直接引用了少年犯罪的資料來進行佐證,這一點尤其可笑。正所謂「Garbage In Grabage Out」, 如果引用的資料不具代表性的話,則推論的本身根本不具任何意義,這樣的作法,也只是再一次地降低了其論述的可信度。

  個人對於作者所秉持的觀點並不認同。首先,針對其在經濟學上所提出的論點,從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到邱永漢的「最壞的時代是最好的機會」乃至這本「單身寄生時代」,日本人似乎急於從各種不同的面向為這10多年的不景氣尋找藉口。他說的現象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把單身寄居者視為不景氣的元兇這點,卻是我所無法苟同的。以總體經濟而言,單身寄居者只要不是把錢都存起來不用,對於經濟體而言根本沒有影響,只不過是將房屋等耐久消費財的花費轉移到所謂的炫耀性商品上去罷了,不管是花在哪裡,資金的流動都是存在的,而資金的重複周轉正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凱因斯也認為錢只有放在銀行不動用,才是有礙於經濟的發展。(這也是近幾年大家都把消費說成是去拼經濟的源由吧!)當然,書中也表達了對於凱因斯所提觀點的不認同(只是他並沒有完整陳述駁斥的理由),而是以「有閒階級論」的論點硬是將造成不景氣的大帽子扣在單身寄居者身上。

  關於這點,個人覺得是不道德的。「有閒階級論」一書暫時還沒有機會入手,也就無法一覽全文了解其中的精髓,不過根據「財富地圖」(Net and Books出版)一書的介紹,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是在1899年提出這樣的觀點,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原本專屬於有錢人的活動已逐漸成為大眾娛樂,有錢人轉而利用炫耀性消費以及大量的休閒來彰顯他們的財富,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創造尊敬。但凡勃倫認為不事生產的有閒階級並不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不該得到社會尊敬。而「單身寄生時代」一書則只取凡勃倫對於炫耀性消費的批判,而認為單身寄居者之所以工作都是為了樂趣,是新的「有閒階級」。然而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是有差異的,20世紀末期與初期相較,由於大量生產的關係,我們在基本的生活所需是無虞的,以開發中國家而言,幾乎每個有正常工作的人都有餘力進行所謂炫耀性的消費,而那些所謂的品牌包包並非是消費不起,差別只在於你要或不要,當所有人都有能力負擔的前提之下,這能算是「炫耀性消費」嗎?至於工作的目的,這實在是很空泛的談論,也和「給青年CEO的信」一書中許多CEO認為該選擇有樂趣的工作,而不只是為了金錢而工作的看法相違背,光是要認定工作的目的就有很大的疑問,但我想只要是有在工作,基本上就是對社會經濟有意義,也就不滿足凡勃倫所提的「有閒階級」,以這種斷章取義的方式所提出的論述,是種讓人無法接受的批評。

  此外,如果從逆向去思考的話,經濟衰退和少子化也並不是什麼壞事。經濟之所以成長,說到底就是大量消費帶動大量生產的循環(雖然本書的作者說這是凱因斯的謬論...),而也因為大量生產造成了目前地球資源的急遽耗損,從LOHAS的角度來看的話,讓經濟發展和人口數量適度的倒退不也是讓地球永續發展的一種思考方式嗎?否則,以現在的發展速度繼續下去,或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有機會見到世界末日的來臨。

  離題了,回來談單身寄居的問題。以家庭組織發展的歷程來看,從大家庭走向小家庭也不過就是這幾十年的事,在農業時代單身的人住在家中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嗎?之所以會逐漸演變成小家庭的形式,主要乃是因為從農業時代進行入工業時代的工作型態轉變,讓人們開始往都市集中,也使著原先依靠土地而活的農村子弟紛紛離鄉背井出外打拼,兩代之間在工作選擇上的差異,也讓到都市發展的人們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小家庭。如今,再從小家庭往大家庭的形式發展,這也不是什麼很悖常理的事!想想也好笑,十幾年前大家庭瓦解,逐漸發展成小家庭的時候,在教科書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情感疏離的批評,而現下開始朝大家庭的回頭路走的時候,卻又有人跳出來大聲疾呼說,單身寄居是一種罪惡,或許正如父子騎驢的寓言一般,不管是騎或不騎,旁觀者總是可以想出一套話來說。

  從現在的社會發展來談,這一代的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普遍都拉長,投入職場的時間本來就較上一代來得晚,再則房價經過這幾十年來的飆漲,以台北市的房價來說,一坪超過40萬稀鬆平常,這又豈是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所能輕鬆負擔的,更何況工作環境上的丕變,薪資水準一路往下走,未來也並無法放心到讓人願意長期承擔高額的房貸,而這些我想才是單身寄居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吧!

  在沿襲儒家思想的傳統觀念中,總是一再地告誡著我們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的道德規範也是東西方在家庭觀念上一個很大的不同,兩者之間我想並沒有是非對錯的問題,「橘越淮為枳」的道理相信大家應該都懂,硬是要把西方的觀念往東方國家套,並不一定適合吧!而且從情感的角度來看,人是群居性的動物,不單單是子女,父母也會有感情上的需求,與其說是寄生,從某種程度來看還不如說是更像珊瑚礁跟熱帶魚之間的共生共榮。如果真如作者所說的,開徵所謂的「依親稅」,強制成年子女一定得離開年邁的父母,難保就不會衍生出類似棄養父母的新社會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