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隨想.me] 明牌
我是一直都很納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明牌好報?今天在看「股票作手回憶錄」的時候,突然間想通了,姑且不論一些像是助人為快樂之本這類的社會性因素,報明牌的人這麼熱心,難道會沒有所求嗎?營業員或許是為了業績,那特意報明牌給營業員的人又是在安什麼心呢?我想這些投顧老師或是營業員之所以這麼喜歡報明牌,不外乎就是希望所有聽到明牌都會進場跟著指示操作,這樣一來,只要信眾一多,明牌就真的變成明牌了,只不過這並非是研究人員的鐵口直斷,而是所有聽信明牌的人所造成的,可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效果。如果報明牌給你的人,在你之前先行進場佈局的話,這下他大概已經名利雙收了吧!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是「股票作手回憶錄」裡面所說的,報明牌的大戶手中可能握有大量的股票難以脫手,因此利用放假消息或是明牌給營業員的方式,讓不知情的投資大眾來幫忙出貨。跑得快,或許還有機會賺到一點,跑慢了大概就住進套房了。除非明牌是你放的,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些在號子裡四處流竄的明牌到底是來自何處,目的又是什麼?不過,我深信「免費的往往也是最貴的」,要賺錢就不能偷懶,還是自己乖乖研究比較實際!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讀讀書] 心靈寫作
作者:Natalie Goldberg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2.10
a's評價:★★★☆
從小到大,寫作一向都不是我的強項,也不太會特別想要加強自己的寫作。想當然成為作家或是想靠寫字賺錢,對我來說都是太遙遠的夢,之所以會突然想要練習寫作,純粹是希望能夠透過文字,清楚而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確切的想法。最早是利用在討論區po文、回文的方式在鍛鍊文筆,最近一年則是藉由撰寫部落格文章來遂行練習的目的,直到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才發現這幾年的練習下來多少還是能讓自己有些進步的。只是隨著撰寫部落格的頻率增高,慢慢發覺自己不論是在寫作的方式或是用詞遣字上,似乎都是很固定的。也因此,在我看到這本「心靈寫作」的時候,就很自然地將它買下來了。
這並不是一本教你寫作Know-how的書,你不可能在看完之後就變成一個作家,不過如果你有實際在進行寫作的話,裡面有很多的狀況是你讀到會感到心有戚戚焉的,它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你在寫作時的引導者,為你在寫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瓶頸提供可貴的建議。
「必須想出辦法讓自己動筆,否則,洗碗盤或隨便什麼能讓你規避寫作的事情,都會變成天底下最重要的大事。」我在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心裡第一個想到的是畢恆達教授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中所提到的「似乎論文遇到瓶頸,每個人就會自然發展出第二專長。」回顧身邊的同學在寫論文時,似乎也都是這樣的狀況。寫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撞牆期,恰如Natalie的建議,當初我的不掛名指導教授也是跟我說,論文寫作其實沒什麼,不論你想到什麼就只管往裡面寫,只要每個禮拜甚至每天都能有固定的產出,不知不覺之間論文就成形了,遵照著這樣的建議,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倒也算得上是輕鬆愉快。
而Natalie說「手應當不停地寫」,這點我也蠻能認同的。不管想到什麼只要一直寫,或許寫出來的東西會顯得有點雜亂,但透過這樣的過程,你的想法卻會在筆下逐漸成形。所以,不要一直去想要怎麼寫,直接拿了紙筆就開始寫,等你實際下去寫了,才會發覺其實並不是寫不出來,而是你根本就沒有寫過。
Natalie所談到的另一個重點「細節」,在「果戈里是怎麼寫作的」這本書中,曾經拿了果戈里的原稿和發表的作品進行比較,對比之下果戈里所寫的原稿粗糙得彷彿是小學生的作文,但當這樣的文字在添加上那些他觀察四周所寫下的描述,以及從四處蒐集來的資料後,卻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完全不像是同一個人寫出來的。透過細節可以豐富了文字的想像力和感染力,讓你像是身歷其境一般,因此要寫出足以感染別人的文字,除了文筆之外,還有就是感受力的部分,你對周遭事物看到、聽到、感覺到越多,自然也能寫出更真實、動人的文字。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隨想.me] 閱讀是什麼?
每讀完一本書就彷彿是拿到一塊或大或小的拼圖,一塊揭露真理的拼圖。隨著你拿到的拼圖越來越多,你便可以藉由手中拼圖所組合的圖象窺探到真理的一部份。然而,這是一幅你永遠都看不到完整圖塊的拼圖,每個人能夠蒐集到的拼圖都不盡相同,運氣好的人也許很快就可以取得相近的圖塊,拼湊出部分的真理,不幸運的人,則可能東拿一塊西拿一塊,即使拿了很多塊卻始終掌握不到真理的面貌。然而,這也就好像瞎子摸象一般,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手上的拼圖來解讀真理,摸到腿的人說像柱子,摸到鼻子的人說像水管,各家提出的說法都可以說是對的,卻也都只是片段。而閱讀的目的,就是擷取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片段,想辦法從中破解真理的密碼。
[讀讀書] 再談「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
順帶抱怨一下,台灣球迷大概受了Money Ball (中譯本: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的影響,覺得經營球隊都該學習奧克蘭運動家隊和Billy Beane,省吃儉用簽些俗擱大碗的潛力股或地攤貨,打出好戰績才真正值得尊敬。
from: 21世紀少年的開戰時刻
對我來說,「魔球」這本書講的倒不完全是21世紀少年說的這樣,花小錢而能打出好戰績當然值得尊敬,畢竟並不是每支球隊都能擁有充足的資源,這樣的狀況在職場上似乎也常常會遇到,如何將手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能才是重點。
職業運動的經營說來好像很複雜,說是複雜是蠻複雜,說簡單也挺簡單的,唯一的法則就是吸引住觀眾。你可以用優異的戰績吸引觀眾進場,運動家是一例,戰績不好的,像舊金山巨人也是可以靠著Barry Bonds之類的傳奇球星來創造票房,當然也有像洋基、紅襪這種兩邊都吃的。問題是要往哪邊靠,和球隊所在的市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紐約、洛杉磯這種大城市的球隊,當然就得用華麗的陣容打出華麗的戰績才能滿足球迷的胃口,沒打出應有的水準,接受指責也是應該的。像是洋基這樣的球隊,每年花大把銀子找來的,都是那些過去有優異成績的所謂明星球員,這樣看來軍容壯盛的組合或許能夠帶來票房,然而從戰績來看,真的有 那麼好用嗎?看看這兩年,幫洋基撐住場面反倒是一些從農場出來的年輕球員,像是王建民、Cano等人。這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有錢不是罪惡,但能不能花得合理,我覺得才是有待商榷的地方。
至於小市場的球隊,你不能總是期待他們能夠年年演出大驚奇,如果有錢的話,誰不想想穿戴名牌呢?既然口袋空空,能用Lubanten穿出一身體面,不也該得到些掌聲,以花錢的合理性而言,運動家無疑地是樹立了一個典範。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新行業] 賣格子!!?
店內裝潢看起來十分簡單,基本上是由一堆四四方方的置物櫃所構成的,而這一格一格的空間就是生意的所在啦!嗯...它就是一間專門出租格子給人寄賣的店,算了一下約有50個直排,共250個位子可供出租。租金是依照格子位置的不同來分的,以最上面和最下面兩排來說,一個月的租金是588元,當然越靠中間價錢也越貴,另外還有三角窗的位置,不過租金我沒有特別記下來。寄賣的物品會有店員負責結帳,只是這麼多格子會不會算錯帳就不曉得了。此外,就是偷竊的問題,店內是有裝攝影機,只是如果東西被偷不知道是算誰的。對於有東西想賣又不想冒自己開店風險的人來說,算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格子大概是長這樣...
看介紹大概是38cm*38cm*38cm大小,要賣什麼、怎麼裝潢甚至怎麼推特賣活動都由房客自己決定,你會看到有些人是很精心佈置自己的格子,有的則只是把東西放上去而已,賣不同的東西也呈現不同的風格。我倒是蠻期待以後去會看到那種能讓人眼睛一亮的佈置。
這個租箱寄賣的方式感覺是因應網路拍賣和創意市集的蓬勃發展而生的一種新興行業。可能是地點鄰近台電大樓捷運站以及師大夜市吧!(據說之後的分店也都會依附捷運而開...)大部分的格子似乎都租出去了,聽店員說是只剩下最上和最下面兩排還有位子,而且這幾天好像還有電視新聞特地去採訪,我自己去逛了兩次,店裡都是人頭鑽動,熙來攘往的好不熱鬧,只是同時也暴露出店內的活動空間並不怎麼開闊,人一多就常常會卡住,那時就彷彿是在博物館排隊參觀展覽一般,除非陳列的商品有超強的吸引力,否則遇到這種狀況我大概就不會想走進去了。
而稍微參觀了一下,店內目前寄賣的東西 (不確定是寄賣的還是店老闆怕架上太空難看,拿出來填空格的...) ,大致上可分成四種:
1. 高價品:二手名牌包、ipod等。
2. 創意市集:在網路上查找的時候,發現很多創意市集的玩家都有在「格子趣」租格子。如:一隻狗報報、PiPei Dolls等。
3. 二手物品:二手書、衣服、鞋子等。只是它那個格子只允許橫向合併,不能縱向合併,賣衣服好像不太能一眼看出衣服的樣式,需要拿起來看,感覺不是很適合。
4. 類似夜市地攤賣的飾品之類的物品。
由於才剛開張,所有租用格子的賣家應該也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不論是商品還是陳列仍顯得有點零亂,然而我想或許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在市場機制自然的運作之下,寄賣商品的組合上應該會產生一些變化吧!只是到時是不是還能保持這種帶點雜亂的多樣性就不得而知了,搞不好最後會變成另類的名牌二手店也說不定。
另外,他招牌上的網址(http://www.checkfun.com.tw)目前是建置中的,不過網路上還是找得到一些類官方介紹:流行大搜索--158元讓你在黃金地段當老闆。還有就是在找資料的過程中,不小心發現業代到各部落格亂貼廣告的蹤跡,發覺原來「格子趣」算是花蝶(十大書坊)的延伸事業,花蝶也算是知名企業了,還允許員工這樣亂搞,真是教人看了直搖頭。
[Stamp] No.3 「Dophine」
[隨便聊] 畫線似乎都集中在前面1/3 !!?
[新行業] 提供假證明的公司!!?
看到這樣的新行業還真不知道要說什麼,雖然它似乎解決了上班族找理由請假的麻煩,然而這種以騙人為職的行業,與詐騙集團、恩隆案好像也沒什麼不同,彷彿只要有錢可以賺,什麼道不道德的問題都可以拋諸腦後,對老闆而言這簡直是一場夢魘,也許下一個新行業會是徵信這些證明是真是假吧!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讀讀書] 一堂一億六千萬的課
作者:曹啟泰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2.4
a's評價:★★★☆
這本書約莫是三年多前看的吧!主要是這幾天在iReading和網友剛好談到這一本書,根據當時看書的印象也有一些個人的想法,想說那就試著從腦袋模糊的記憶裡面整理出一篇模糊的心得好了~如果有發現錯亂的地方,也就請大家模糊的看吧!XD
不說內容,光看這個書名就令人覺得亂有份量的!不用說這堂課所講的,不外乎就是曹啟泰前些年發生財務危機時,所背負的那一億六千萬債務的故事。當時,他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節目主持人工作之外,生意的觸角也廣為延伸到包括結婚雜誌、寶石代理等副業,然而卻也由於這樣的多角化經營,資金的調度上總是處在常常需要軋三點半的狀態當中。像這樣持續挖東牆補西牆的危險平衡之下,一旦中間有個環節出了差錯,勢必如同火燒連環船一樣,一發不可收拾。而正如過去所發生過許多因展店過快而倒閉的案例一般,曹啟泰的生意最後也是引爆了財務危機。
不過,即便是在挽救龐雜生意的過程中,他依然展現其異於常人的邏輯思考,比如說把辦公室停租改住飯店辦公等,都是讓人捉摸不到的詭異作法。雖然最後還是無力回天,但他並沒有像豬哥亮那樣,出了事就東躲西藏,而是將債主們一次找來很勇敢地去面對所有的債務。後來,他靠著在新加坡主持類似「百萬大富翁」的節目,而又重新走紅,才順利把債務給還清了。
雖然我仍然沒有辦法接受他在現金卡廣告裡,所說的「借錢是高尚的行為」。不過,我倒是很欽佩他的樂觀,沒有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自怨自憐、一蹶不振,並且能夠在高處迅速墜落之後迅速又翻了身,算起來也是挺有韌性的。加上在險象環生的欠債過程中,也都能顧慮到妻兒,即使是忙得焦頭爛額也不願他們擔心,在在都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真的是一號人物!
此外,我也發現了一條有趣的交集,除了曹啟泰之外,再綜合了身邊所發生過的幾個個案,似乎曾經家道中落的子弟,都會擁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企圖心想要成功,而且他們對於「錢」,也比較不會像一般人那樣扭扭捏捏說不出口,就像曹啟泰講「我愛錢」講得可是義正辭嚴。而這些人多半也都能成功,這或許正應證了「速成鉅富」裡說的,大家都想要變成有錢人,問題是你有多想要。
[讀讀書] 10年前的棒球視野...
作者:黃承富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1996.2
a's評價:★★☆
這是作者黃承富將其在1990年代前半,散見於報章雜誌(包括民生報、「龍族」雜誌、「俊國棒球」雜誌等)上的棒球文章,加以彙集收錄而成的一本書。內容上主要是以當時日本和台灣棒球界所發生的一些人事物為主,在180頁左右的篇幅中,總共收錄了有62篇的文章。或許是因應媒體特性而撰寫的稿件吧!部分的文章與其說是棒球評論不如說是新聞報導要來得更恰當,而有一些則是比較偏向趣聞的性質。此外,從頁數和文章數的比例,其實也大概就可以推敲出每篇文章都會偏向短文的形式,再加上當初就不是以出書為前提所寫的,可以說是沒有一個足以聚焦的主題,一個短篇接著一個短篇地讀下來,由於沒有連貫性,或多或少都會有斷斷續續的感覺。
這本書是1996年所出版的,經過了10年的演變,整個棒球環境已經出現蠻大的改變,包括野茂英雄、鈴木一朗等日本球星大舉赴美挑戰大聯盟、台灣職棒的簽賭案等,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一本書,遙想起當初中華職棒剛剛成立的盛況,約莫是我初接觸棒球領域開始啟蒙的年代,想想還真的是有種懷念的味道呢!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Stamp] 第二彈!兔~~
由於上次刻的是字,這回想來點不一樣的,主題打算以圖案為主,想了很久決定刻兔子,至於為什麼挑這個ㄌㄟ~~~嗯~~這個嘛~~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純粹是因為畫起來簡單...^ ^a
圖案決定好,那就開工吧!首先,當然還是得先打好底稿,這回我終於了解到津久井智子為什麼會建議使用描圖紙了。道理很簡單,因為描圖紙是半透明的,拓印的位置比較容易掌握,而且把圖轉印到橡皮板上時也比較準確,不會發生部分線條沒印上去的慘劇 (這是親身驗證的慘痛經驗...) 。
由於圖案有大片的空白,也頭一次嘗試用了其他幾把雕刻刀,包括了一隻三角尖的和平口的,甚至連筆刀都搬出來用。由於線條是以圓弧為主,這次刻來就沒有那麼順手了,還不小心劃到手....好在還是有順利完成,在製作的過程中也發現幾個小技巧:
(1) 一開始的時候,還是儘量把橡皮板切削到接近圖案的形狀(當然邊邊記得要留一點空間),這樣會比較方便雕刻。而且,切下來的橡皮板,尺寸夠大的話,也還可以用來刻其他比較小的圖案。
(2) 圖案很細的地方,建議用三角尖那支去刻,真的要比其他幾支要好用喔!
(3) 下刀的方向要注意一下,可以的話儘量向外,否則一個不小心太大力,可能會毀了剛剛前面的成果,到時就真的是欲哭無淚囉!
[CG] 2007年第002號 「OfficeMan」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讀讀書] 沒有共鳴的150cm Life...XD
作者:高木直子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04.7
a's評價:★★
或許是因為我身高不是150cm吧!少了那種感同身受的認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並無法在我的心中引起任何的共鳴,花了一點時間很快地把書翻閱完畢,卻連一點有趣的感覺也沒有,稍稍失望了...
其實想想,身高150cm的人有生活上的困擾,難道180cm就沒有嗎?看電影的時候,動輒就會被後面的人提醒你說不要坐那麼高,可是坐得矮了,一是很不舒服,再則是我的腳可能又會不小心去頂到前面椅子的靠背,變成前面的人給我白眼,遇到這種情形真的是哭笑不得。而且不僅僅是電影院的座位,其他包括學校啦、補習班啦、飛機等的座椅,在設計上似乎也都沒有考慮到身高比較高的人,身材嬌小的人可能覺得坐起來舒舒服服,但是我寫個考卷可以就會寫到腰酸背痛。偶爾下個樓梯還會撞到頭,困擾不見得就會比150cm的人來得少。人生來就沒有完美的,外表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先天的不足,既然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何妨微笑面對呢!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讀讀書] 男人比不上儲金簿
作者:江書齋(韓)
出版社:茵山外
出版日期:2006.12
a's評價:★★★☆
書名取得挺聳動的,第一印象會直覺是在談男女之間對於「錢」的看法,甚至覺得應該會是一本詼諧的作品,只是卻有朋友告訴我說,這個書名明明一看就覺得是在講儲金簿,是這個樣子的嗎?.....嗯,可見相同的書名經過不同人的眼睛來看,似乎會有迥異的解讀哩~~事實上,這本書也真的就像朋友說的是專注在「存錢」這件事。
內容有點像是日記(或者該說是月記?)的形式,記錄著她是如何在3年內"存"到1億韓圜(書裡面是以1:30換算為300萬台幣,只不過我還是覺得用1億韓圜這個數字比較有作者所說的那種目標導向的感覺...),其做法算是「我11歲就很有錢」這本書的實證版甚或可以說是究極版。其間也抒發了在這段艱苦的存錢過程當中,由一個原先錢到手非得花掉的拜金女王變身成錙銖必較的小氣女神,在金錢觀上所產生的轉變。雖然作者當初是將目標讀者設定為女性,封面也設計得挺女性化的,只是我是覺得裡面所探討的課題,其實並不具有性別上的隔閡,不論是男性或是女性應該都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一些體悟,重新思考一下過度消費的適當性。
這個存1億韓圜的計畫之所以能夠成功,當然不是只靠儲金簿(指的應該是定存單)就可以達成的,其中一個成功要素是以一個月7萬塊的薪水而言,作者的薪水並不算低,然而這樣高的薪水,在工作5年之後,她的存款卻僅有20萬元,而這件事就是讓她從不斷工作不斷消費的老鼠迷宮中醒覺的當頭一棒。由於不擅投資,她就選擇「存錢」作為積累財富的手段,放在身邊的儲金簿也時時提醒著她該攢節以達成目標,而這不正是很多教人成為有錢人的書裡面的Step 1嗎?當然,除了拼命節省外,光靠存款並不足以達陣,Step 2就是她開始嘗試讓自己的工作量增加為兩倍甚至三倍,最後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她順利在3年內存到了1億韓圜。故事如果只是這樣就落幕,似乎有點太夢幻了,事實上這個3年計畫也讓江書齋付出了代價,包括為了瘋狂工作,漸漸與朋友疏遠、為了存錢,變成小氣鬼、一天睡不到幾個小時的生活,讓自己的健康亮起紅燈等。或許就像鋼之鍊金術師裡說的「等價交易」,想要快速累積財富,似乎總是不可避免得拿一些東西來交換,並無法永遠像「我11歲就很有錢」說的那麼美好,財富與生活該如何取捨?是我闔上書之後開始在咀嚼的。
最後,來談談數學問題。由於故事大致上是以逐月推進的方式陳述,但是日期和金額卻總是讓我兜不上,明明說一個月存5萬,怎麼存了4個月卻可以存到25萬,這兩組數字之間似乎並不存在函數關係,這是一個我覺得在校對上比較不嚴謹的地方,既然那個數字沒什麼參考性,到後來也就索性不去看了,不過倒是不會對閱讀造成什麼妨礙,算是個小bug。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Stamp] 紀念性的第一號!
橡皮板到手了,但是第二個問題緊接著浮現!就是第一顆印章到底要刻什麼哩~~想了很多種圖案,生肖啦~星座啦~都想過,不過最後還是決定刻自己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榮」,刻這個似乎會比較常用到。話說去年到東京旅遊的時候,曾經在伊東屋有看到一些單一漢字的章,當時就很想找這個字,只是翻來找去好不容易找到的那一個,我嫌它太醜所以買不下去。如今,可以自己動手刻一個也是不錯哩!
用自動鉛筆擬好草稿之後,試著轉印到橡皮板上,發現顏色原來也是可以著得上去的(不是非得用描圖紙嘛~~),拿出先前準備好的雕刻刀(買了一組5支,不過最後只用一支就搞定了!),東刻刻西雕雕,花了約莫半小時,登登.....終於完成了這天字第一號的印章啦!嗯....效果不是讓人非常滿意,不過ㄌㄟ~還算是有手工的feeling囉!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引用] M型的迷惘
M型的迷惘
from: 曾韋禎/蘋果日報 2007.8.15 論壇
這是今天(8/15)蘋果日報上的讀者投書,文中再度點出了媒體濫用M型的問題,這種氾濫的情況越發讓人懷疑這些文字記者到底是有沒有看過「M型社會」這本書,還是說根本不需要看,反正現在M型社會正熱門,不管拿到什麼題材都可以拿來M型一下,這又和戒嚴時期小學生寫作文,不論題目是什麼,都可以用反攻大陸作結有什麼不同。當以往被認為是可靠消息來源的報紙雜誌,刊登在上面的文章都可以這樣惡搞,也難怪台灣媒體對社會大眾來說信賴度只有1%了。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隨便聊] 借書的考量...
當然啦,即使約定好日期,難免還是會因為事忙而忘記。我發現這個時候,如果有使用aNobii網路書櫃的話,有些功能就蠻好用的,可以在上頭記錄借書人以及歸還期限,時間到還會發e-Mail通知,這下就不怕忘記了;另外,也省得去討書的時候,借書的人還賴帳說:「我有跟你借過嗎?」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書摘] 搭上DRM的合法P2P下載真的做得起來嗎?
彼特洪流(BT)所面臨的最大阻礙,其實是來自數位版權管理技術(DRM)。消費者透過彼特洪流所付費下載的電影,在還沒「啟用」前最多只能存在電腦中30天,一旦開始播放,則必須在24小時內看完,否則影片將無效。
from: 數位時代 No.152
透過BT平台,使用者可以自BitTorrent上合法「租賃」電影,每次下載費用則視新舊而分別為3.99美元(合台幣約130元)及2.99美元(100元左右)。而所謂的「租賃」就是加上了上述的DRM技術,規則與平常租片的習慣大致是符合的。只是,誰會想利用這樣的線上下載服務?
以收價來看的話,這個價位可以說比去百視達租片還貴。載下來的影片看來會是採微軟的WMV格式,上官網去看了一下,以300壯士而言,單檔大小約在1G上下,以Divx的壓縮技術來說,這樣的大小要達到DVD的畫質,基本上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或許畫質無虞,但一部DVD-Video所包含的也不是只有高畫質,還有其他包括AC3或是dts音效、多重字幕等,這些不曉得下載的影片是否能完整提供?或許有人會說,你從網路上非法下載來的還不是品質差不多的東西,只是既然都花了錢(算起來還不少錢),我當然有要求更多的權利。而且,別忘了這部影片還只能在電腦上播放,這就表示你很難做到闔家觀賞,可以的話,我想沒有多少人會樂意擠在電腦小小的螢幕前面看電影吧!要如何從房間跨到客廳(或是說把人從客廳拉到電腦前!!?),對於線上合法下載電影來說,恐怕會是一道難解的習題!
只是一個1G的檔案得下載多久,以我自己使用的8M下載頻寬來計算一下,如果有幸以全速下載的話,大概得花上1024秒(約17分鐘左右),似乎比去百視達租片要快。然而有可能跑這麼快嗎?我想是很難的,一是所謂的8M是不保證頻寬,目前跑到最快也不過500~600K,先不說能不能到達這樣的極速,事實上也不是每個人都使用8M的頻寬,畢竟現在還是以2M為主流,意思是如果你想下載一部電影至少得花上半個小時~1個小時以上,下載時間和出門租片相比之下並不算短。
再則,BT所使用的是P2P技術,意指所有藉由BT來下載電影的消費者,還得將上傳頻寬分享一部份給其他同時正在下載同一部影片的人。如果,BT平台保證付了錢就一定可以下載完畢的話,使用者一定會想說:「既然是這樣,我又何必分享本來就不多的上傳頻寬給別人使用。」這在非法下載能行得通的原因純粹是互惠,之所以樂意將上傳頻寬分享出來,無非是想快點將影片下載完畢,一旦下得慢了,運氣不好可能會有斷種的問題。當出發點不同的時候,相同的設計是否能夠帶來一樣的效果,是個有待商榷的問題。一旦使用者不願釋出自己的上傳頻寬,就不會產生像「把愛傳出去」那樣的等比級數效應,在效應無法啟動的情形下,BT平台能夠提供多少的頻寬來讓使用者快速下載,這樣的頻寬使用量又是否符合成本的效益?都將成為發展的阻礙。當下載速度無法提升,則下載所需的時間勢必會再拉長。
上述都是以目前的狀態來談,別忘了下一代的HD-DVD和藍光DVD,也將會在未來幾年逐步佔領客廳,畫質的提升勢必也會帶來暴增的容量,在頻寬增加有限的狀況下,線上影音下載又如何能提供相同的品質?當然,目前還沒有實際看過HD-DVD的畫質,不知道與DVD之間是否存在足以清楚感受的差異,抑或是像MP3和CD一樣,雖說有差異卻又不到足以覺察的程度,這也會影響到日後推廣的困難度。
以幾近相同的觀賞條件,下載時間不算短且在價格上又不具優勢的前提之下,以台灣生活環境的方便性來說,出門拐個彎可能就有一家百視達或是亞藝影音,再怎麼說都是出門租片要來得更方便,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需要使用這樣的服務,或許在地大物博、人口稠密度較低的地方,像是美國、大陸內陸會有機會推廣吧!對於了解BT下載的玩家來說都不具吸引力了,就更不用說,有多少人能夠接受以BT下載影片這樣的租片經驗。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讀讀書] 當科技變身時尚
作者:劉彥達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5.2
a's評價:★★★☆
唸過行銷的人,我想應該都有聽過Rogers所提出的「創新採用曲線」(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其依照創新科技被接受的先後順序,將使用者分成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跟隨者、晚期跟隨者以及落後者。而另外Geoffrey在「跨越鴻溝」一書中指出,在創新擴散的過程中,要將產品從早期採用者推廣到一般大眾,這之間是存在鴻溝(Chasm)的,這個16%的門檻跨得過就大賣,跨不過可能就逐漸退出市場。
理論很簡單易懂,而且為了考試,我想也有很多人是非常朗朗上口的。只是理論沒有實際應證到商品上的話,並不會產生任何的效益。本書的作者也就是數位之牆的牆主,便嘗試著從實務的角度將創新採用的理論套用到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科技產品,像是手機、WAP、平板電腦等,透過他精闢的解說,除了瞭解到說原來這些科技產品在行銷上之所以成功或失敗,其實是有一些脈絡可尋的;此外,也發現原來這些我以前唸過覺得沒什麼特別的知識,想不到竟然是可以這樣子去演繹的,顯見知識的深化不僅僅唸過就足夠了,還得反覆咀嚼以及利用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個案來加以驗證,所獲取到的認知才會是比較完整而深刻的。
本書應是由作者發表在數位之牆的部分文章集結而成(由於本身並不是忠實讀者,只大概掃過,不確定是不是每篇都有,或是說內容是否有更動,標題倒是確定有點不同啦...),不想買書的人,倒是可以上網站去看看作者從1996年到現在寫了10年的成果(只能說真是太有毅力了)),相信也是會有所收穫的。
延伸閱讀:跨越鴻溝/Geoffrey A. Moore(臉譜出版)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書摘] 當銀行員開始推銷基金...
『哈佛大學與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幾個研究員...(中略)...發現,現代人在53歲又零幾個月的時候,通常能對個人理財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中略)...每當看到身邊許多剛出社會、進入銀行工作,所謂的「投資理財專員」,還有20出頭的MBA高材生,在華爾街雄心勃勃準備成為年收入數千萬美元的避險基金(Hedge Fund)經理人,我常常無法相信,這些精通數字的輕狂少年,有幾個人真正理解金錢的價值,以及賺錢背後的意義?』
from: 褚士瑩/30雜誌 No.36 2007八月號
由於之前在證券期貨業待過,就如同褚士瑩所好奇的,當我們連去銀行弄個定存,都可以遇到"熱情"的行員大力地鼓吹你買基金,比定存利息高云云,我就很懷疑這些所謂的「(貴賓)理財專員」在其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到底有多少專業。其實,我想在他們推銷這些金融商品的同時,我倒是很想問問看他投資了多少錢,一個連他自己都不願投資的商品,我才不相信那會有多好的獲利。
再者,不知道大家難道都沒有懷疑過,這些行員何以會開始關心起你的利息夠不夠豐厚?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賺你的手續費=他的佣金,既然是這樣的話,你怎麼知道他不會拿手續費最高的商品來賣給你。即使要投資基金,我也都建議身邊的人不要"只"參考人家推給你的商品,你的投資應該是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一旦不小心掉入思考的陷阱,只想著"要不要"買行員塞給你的基金,那就像上了蜘蛛網的蝴蝶,正好合了推銷者的意。想要賺錢多少還是得作些功課,如果你想投資基金的話,你該以市面上所有的基金商品來作考量,從中挑出幾支績效表現良好的基金來做投資,我想這才是比較穩健的做法。
最近也真的是很奇怪,似乎到處都可以聽到關於基金的消息,除了身邊常有人被推銷基金之外,蘋果日報也多了個「基金王」的專刊,海外基金熱賣到央行跳出來干預,不禁讓我想到前幾年也是突然就很熱門的認股權證(Warranty)、選擇權等金融商品,有時候我真懷疑這到底是金融業特意炒作這些一般人較陌生的商品,來刺激積弱不振的業績呢?還是說這些商品對投資人來說,真的是有利可圖的?以個人的經驗(當然是慘痛的XD),我寧可相信是前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在的。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讀讀書] 單身寄生時代
作者:山田昌弘
出版社:新新聞
出版日期:2001.10(日文版是1999年)
a's評價:★★
「單身寄生時代」,顧名思義講的是關於在90年代的日本社會,30歲以上的青年人未婚的比率逐漸升高,而這些單身的青年們並未選擇獨立而仍與父母同住的社會現象。本書所欲探討的是單身寄居的趨勢在不同的構面對於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或許是對於高齡少子化的未來感到憂心吧!文中處處可見作者對於單身寄居者的敵意,其立論基礎乃是奠基在他認為單身寄居者之所以不願意自立門戶,都是過慣了好日子,不希望因為自力更生而使得自己的生活水準降低,故而寧可選擇和父母同住,藉由吸收父母的養分過活,過著如寄生蟲般的生活。
雖然作者是以社會學學者的身份出書,書中也引用了大量的統計圖表,然而細究書中許多嚴厲的批評,卻會發現很多推論都是在沒有直接文獻或統計數據的驗證下,以諸如"懷疑"、"應該"、"我認為"等不確定的語氣來做結論。或許這並不是一篇學術性的研究,但我想在沒有具體事證的情況之下,提出這樣近乎指控的文字不是應該秉持較為保守的態度嗎?而這些懷疑該是留待以嚴謹的學術研究做進一步的釐清,以求事實本來面貌的呈現,這才是學者的所當為,而不是無的放矢。此外,關於數據引用的部分,其中有一篇在找不到青年犯罪資料的情形下,竟然直接引用了少年犯罪的資料來進行佐證,這一點尤其可笑。正所謂「Garbage In Grabage Out」, 如果引用的資料不具代表性的話,則推論的本身根本不具任何意義,這樣的作法,也只是再一次地降低了其論述的可信度。
個人對於作者所秉持的觀點並不認同。首先,針對其在經濟學上所提出的論點,從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到邱永漢的「最壞的時代是最好的機會」乃至這本「單身寄生時代」,日本人似乎急於從各種不同的面向為這10多年的不景氣尋找藉口。他說的現象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把單身寄居者視為不景氣的元兇這點,卻是我所無法苟同的。以總體經濟而言,單身寄居者只要不是把錢都存起來不用,對於經濟體而言根本沒有影響,只不過是將房屋等耐久消費財的花費轉移到所謂的炫耀性商品上去罷了,不管是花在哪裡,資金的流動都是存在的,而資金的重複周轉正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凱因斯也認為錢只有放在銀行不動用,才是有礙於經濟的發展。(這也是近幾年大家都把消費說成是去拼經濟的源由吧!)當然,書中也表達了對於凱因斯所提觀點的不認同(只是他並沒有完整陳述駁斥的理由),而是以「有閒階級論」的論點硬是將造成不景氣的大帽子扣在單身寄居者身上。
關於這點,個人覺得是不道德的。「有閒階級論」一書暫時還沒有機會入手,也就無法一覽全文了解其中的精髓,不過根據「財富地圖」(Net and Books出版)一書的介紹,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是在1899年提出這樣的觀點,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原本專屬於有錢人的活動已逐漸成為大眾娛樂,有錢人轉而利用炫耀性消費以及大量的休閒來彰顯他們的財富,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創造尊敬。但凡勃倫認為不事生產的有閒階級並不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不該得到社會尊敬。而「單身寄生時代」一書則只取凡勃倫對於炫耀性消費的批判,而認為單身寄居者之所以工作都是為了樂趣,是新的「有閒階級」。然而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是有差異的,20世紀末期與初期相較,由於大量生產的關係,我們在基本的生活所需是無虞的,以開發中國家而言,幾乎每個有正常工作的人都有餘力進行所謂炫耀性的消費,而那些所謂的品牌包包並非是消費不起,差別只在於你要或不要,當所有人都有能力負擔的前提之下,這能算是「炫耀性消費」嗎?至於工作的目的,這實在是很空泛的談論,也和「給青年CEO的信」一書中許多CEO認為該選擇有樂趣的工作,而不只是為了金錢而工作的看法相違背,光是要認定工作的目的就有很大的疑問,但我想只要是有在工作,基本上就是對社會經濟有意義,也就不滿足凡勃倫所提的「有閒階級」,以這種斷章取義的方式所提出的論述,是種讓人無法接受的批評。
此外,如果從逆向去思考的話,經濟衰退和少子化也並不是什麼壞事。經濟之所以成長,說到底就是大量消費帶動大量生產的循環(雖然本書的作者說這是凱因斯的謬論...),而也因為大量生產造成了目前地球資源的急遽耗損,從LOHAS的角度來看的話,讓經濟發展和人口數量適度的倒退不也是讓地球永續發展的一種思考方式嗎?否則,以現在的發展速度繼續下去,或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就有機會見到世界末日的來臨。
離題了,回來談單身寄居的問題。以家庭組織發展的歷程來看,從大家庭走向小家庭也不過就是這幾十年的事,在農業時代單身的人住在家中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嗎?之所以會逐漸演變成小家庭的形式,主要乃是因為從農業時代進行入工業時代的工作型態轉變,讓人們開始往都市集中,也使著原先依靠土地而活的農村子弟紛紛離鄉背井出外打拼,兩代之間在工作選擇上的差異,也讓到都市發展的人們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小家庭。如今,再從小家庭往大家庭的形式發展,這也不是什麼很悖常理的事!想想也好笑,十幾年前大家庭瓦解,逐漸發展成小家庭的時候,在教科書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情感疏離的批評,而現下開始朝大家庭的回頭路走的時候,卻又有人跳出來大聲疾呼說,單身寄居是一種罪惡,或許正如父子騎驢的寓言一般,不管是騎或不騎,旁觀者總是可以想出一套話來說。
從現在的社會發展來談,這一代的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普遍都拉長,投入職場的時間本來就較上一代來得晚,再則房價經過這幾十年來的飆漲,以台北市的房價來說,一坪超過40萬稀鬆平常,這又豈是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所能輕鬆負擔的,更何況工作環境上的丕變,薪資水準一路往下走,未來也並無法放心到讓人願意長期承擔高額的房貸,而這些我想才是單身寄居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吧!
在沿襲儒家思想的傳統觀念中,總是一再地告誡著我們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的道德規範也是東西方在家庭觀念上一個很大的不同,兩者之間我想並沒有是非對錯的問題,「橘越淮為枳」的道理相信大家應該都懂,硬是要把西方的觀念往東方國家套,並不一定適合吧!而且從情感的角度來看,人是群居性的動物,不單單是子女,父母也會有感情上的需求,與其說是寄生,從某種程度來看還不如說是更像珊瑚礁跟熱帶魚之間的共生共榮。如果真如作者所說的,開徵所謂的「依親稅」,強制成年子女一定得離開年邁的父母,難保就不會衍生出類似棄養父母的新社會問題。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隨便聊] 買書的考量...
而封面設計也是有種莫名的吸 引力,當我在書店看到漂亮的封面就會很想抱回家收藏,只是還不至於不理性到純粹因為封面而買書啦!不過,如果內容可以達到中等以上的話,多半都會給他買下去了~~至於買回來之後會不會看,那又是另外的問題了^Q^
其他買書的原因,一是作者,如果欣賞某一個作者,只要有出書大概都會買,像是郝明義、九把刀等人的書就是因為這樣而慢慢一本一本買齊的,當然也有發生買了幾本才發現不太對勁的,比如說人稱「趨勢專家」的大前研一,被幾本地雷炸了一下有點昏,最近要買他的書都要再三考慮。接著就是推薦,只不過這裡說的並不是封面、封底上那些名人的推薦,通常我個人比較願意參考的是網路上的評價或是閱讀過的書裡面的推介。還有就是同系列的書,如果看過其中一本發現還不錯,就會考慮蒐羅同系列其他本,買書的時候除了內容之外,會考慮到的大概就是這一些吧!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胡思亂想] 蝴蝶效應!!?
當全世界隨著全球化和網際網路而糾纏在一起的同時,我們陸續會發覺由於個人的生活圈日益擴大的結果,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以前在地球的另外一角從來也不認為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人事物,如今卻可能以一種令人意料不到的連動方式波及到在同一體系內的所有人。更可怕的是,這些影響不論是發生原因、規模還是範圍都是無可預測的,當我們開始認為"世界是平的"的同時,或許這個世界已經開始產生一些質變了,很多事情已經不再是教科書上所寫的那樣,如果還堅持以傳統的思維來看待所有事的話,也許會被一些意外的陷阱所絆倒。管理是權變的,如何因應變化來修正思維,是該動動腦好好思考一下的。
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讀讀書]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
作者:Christopher Hichens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04.9
a's評價:★★
會讀這本書純粹是一個誤會,一是曾有人推薦這一套「給青年人的信」,讓我對它頗有好感,一直想找一本來看,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書得到一些建議,再則是因為封底的一句「反對者與異議份子不同之處在於反對者具有不隨波逐流的堅持信念,對一切既有事物抱持質疑而不輕信的態度」,讓我對反對者的定義有些誤解,以為談的是「越讀者」中所言對知識的懷疑態度,然而卻發現書中所談的反對者比較像是反對運動的參與者,而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不過我還是耐心的看完了。
希鈞斯認為,既然身為一個反對者,就不該藉由任何的方式去建立新的權威,因此在其文中也盡其所能地拒絕給予讀者任何具體的建議。此外,彷彿像是在賣弄自己淵博的學問一般,大量的引用了各種西方學者的學說以及一些國際政治的事件來進行論述,然而這些生冷的純學術知識卻都不是個人所熟悉的領域,再加上翻譯水準大致上也只能到信和達之間吧!兩個不良因素相加的效果,對於作者所欲傳達的意念,我的頻道似乎不太能接收到,這樣的經驗與其說是閱讀毋寧更像是瀏覽,只能如「國王快讀法」一書所教授的,很快的讓書上的文字在眼前流轉,只有在部分足以吸引我目光的片段才放慢速度來精讀,快轉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讓我對於內容也僅存在著模糊而有限的了解 ,更遑論是想從中吸取一些啟迪了。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MLB] 有沒有搞錯!!? 拿Bowen比王建民...
台灣英雄紐約王牌 無聲低調的建仔
『建仔就像是幫馬刺隊拿下3次NBA總冠軍的防守專家包溫(Bruce Bowen),你明知他對球隊很重要,但就是「沒有聲音」』
from: 蘋果日報 2007.8.2
洋基隊官方雜誌讚賞王建民是個無聲低調的王牌,這點讓人很替王感到高興,然而拿他跟Bowen並列就讓人不是很爽。有在注意NBA的朋友應該都知道,Bowen是一個個人成績並不出色,純粹是以防守打出名號的球員,而他防守的特色是以「骯髒」聞名,今年季後賽馬刺對上太陽甚至故意用膝擊Nash的重要部位(如影片),過去被他防守過的球員,包括Kobe、Allen對於他那毛手毛腳的防守也都頗有微詞,完全就是一個「王牌殺手」的角色,而這些下三濫的動作當然都是成績所無法表現出來的(記錄上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出現球員偷幹對方拐子幾次吧!),而這就是他之所以被低估(?)的原因。做了這麼多見不得人的勾當,竟然還會入選「防守第一隊」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有興趣想了解Bowen有多髒的朋友,請上YouTube搜尋Bowen,相信你也會感到吃驚的。
反觀王建民,他之所以低調純粹是由於個性使然,其王牌的地位完全是靠自己一球一球投出來的成績所慢慢堆積起來的,而且他的表現不只是隊友對他讚譽有加,就連對手也常常輸得舉起大拇指,兩人的差別恰如雲泥。這種拿小人比君子的舉例,著實教人無法接受。真要拿NBA球員跟小王比低調的話,不論是以Michael Redd還是Abdur-Rahim都要比Bowen來得更具說服力。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NBA] Ainge下了一著起死回生的好棋...
上個季賽時,Danny Ainge可以說是機關算盡,幾年選秀下來挑了一堆號稱有潛力的小毛頭卻總是打不出什麼好成績,選擇努力擺爛卻又沒抽到選秀的前兩順位,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八成都在想說這下Ainge的烏紗帽大概要不保了,哪裡知道劇情竟然急轉直下,先是迅雷不及掩耳地在選秀會上以首輪第五順位跟急於重建的超音速換來了移動砲台--Ray Allen,更讓人意料不到的是,這只是這著棋的第一步而已,運用Paul Pierce和Ray Allen所產生的勢為餌,又成功地釣到KG這條他們肖想很久的大魚,兩步棋下完就完成了這個可說是目前NBA最強的三人組(另一組有拼的我覺得是火箭的Francis+T-Mac+姚明),也讓被戲稱為有戀童癖的Ainge扳回了一點顏面。
這樣的交易手法,其實還蠻像是我在玩NBA Live的時候,常常會想辦法拿多個整體數值較差球員去換一個好球員,接著再用換來的好球員組合去交易一個明星球員,幾次交易下來就可以在開季前組成一支強隊。當然啦!這是遊戲,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讓你這樣玩的,Allen和KG這兩個球員都有兩個相同點,一是都急著想離開原來的球隊,二則是原來的球隊都在西區,而Ainge這盤棋利用的就是這種球員跟球隊之間的矛盾狀態來完成的,否則要交易兩個明星球員豈是這麼簡單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為了交易這兩位球員,Celtics也幾乎是把隊上的可用之兵都交易出去了,除了三巨頭之外,似乎只有每場可得11.5分的Tony Allen算是可用之兵,只是他的位置跟Ray Allen重疊,頂多只能打打替補,板凳深度目前看起來幾乎可以說是0。Allen、Pierce、KG包辦了得分後衛、小前鋒、大前鋒之外,Celtics仍缺兩個稱職的中鋒和控衛,中鋒的部分名單上雖然還可以看到糖果人Olowokandi,只是糖果人已經是自由球員的狀態,以他過去那種眼高手低的個性來看,Celtics大概也沒有薪資空間能夠簽下他。這樣的話,Celtics也只剩Kendrick Perkins這一個中鋒,平均上場21.9分鐘可以進帳4.5分,抓5.2個籃板,敲1.3火鍋,只是身高只有6呎10稍嫌不足,如果願意做好苦工的角色,應該還算是OK的人選!不過還是得考慮到替補的問題。
而控衛的部分,有三巨頭在並不需要太會得分,只需要穩穩的把球控好,做好傳球助攻的工作也就夠了,名單上唯一可期待的也只有Rajon Rondo,23.5分鐘的出賽時間可以貢獻3.8次助攻,只是1.76次的失誤對於控衛來說稍嫌多了點,另外就是身高只有6呎1吋,不過如果只是要挑一個合格的控衛來說大致上也算是OK啦!只不過跟中鋒的問題一樣,名單上看來看去也只有這一號控衛。板凳深度的問題還是有待解決,不知道是打算讓每個球員兼著打2-3個位置的方式因應,還是說另有其他交易在進行,不過我想這都是Ainge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圖片來源:Boston Celtics官網]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隨便聊] M型社會是醬子用的喔...
對我來說,「M型社會」這本書只是一本匯集了許多外國學者論述的精華篇,只是大前研一給它起了一個算是響亮(算嗎?)的名字,於是就像蝗蟲過境似的,報章雜誌到處都看得到這四個字。綜觀美日,M型社會的消費型態之所以會形成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低價供應民生用品的商店,美國有Wal-Mart、日本有百元商店,台灣有什麼?這是消費分配的問題,在收入總額不變(甚至是倒退)的前提之下,如果沒有那些低價的民生用品,就撐不起所謂的新奢華商品。況且當人人都在擔心物價飛漲的同時,又如何會有M型社會生成的空間?
而所得的M型,這個部分「賣命工作的誘惑」一書有些很精闢的論述,該書作者認為網路網路所帶來的新經濟,為有能力的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使得他們從新經濟中取得極高的身價,然而因為日常性的工作逐漸外包到其他國家,卻也造成大多數的人必須接受薪水不高的工作。而這也是所得向兩端靠攏的原因。當然,上面提的都是美國的狀況,會在台灣發生嗎?有待後續的觀察了。